赫 欣,崔明辰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艾滋病自20世紀80年代首次發現以來,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傳播、蔓延,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阻礙社會發展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國正處于艾滋病流行的關鍵時期,艾滋病已成為我國目前面臨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截至2012年10月底,我國累計報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49萬余例,存活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38萬余例,15~24歲青少年感染數也呈逐年上升趨勢。醫學生既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同時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他們對艾滋病的知識、態度與相關行為將直接影響其自身健康和日后從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成效[1]。基于此,本研究對我校學生進行了艾滋病知識、態度和相關行為調查,旨在為今后有效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學依據。
采取分層整群抽樣方法,抽取我校1028名2011級、2012級在校生進行問卷調查。參考有關文獻,結合學生特點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學生基本情況、艾滋病知識、對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態度以及艾滋病相關行為4個方面。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以統一的指導語,以班為單位對學生進行調查,以不記名方式填寫并當場回收問卷。共發放問卷1028份,回收1012份,有效問卷996份,有效回收率為96.9%。所有數據輸入計算機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996 名學生中男生225人(22.6%),女生771人(77.4%);2011級 489人(49.1%),2012級 507人(50.9%);城鎮 439人(44.1%),農村557人(55.9%)。
調查發現,學生對艾滋病一般知識知曉率較高,如對艾滋病病原體、媒體經常宣傳的傳播途徑知曉率一般都在95%以上;但對艾滋病目前流行狀況、非傳播途徑等知識知曉率較低,如對“我國HIV感染的主要年齡段”認知率為70.1%,“大學生是艾滋病高危人群”認知率只有69.2%,“同性戀容易感染HIV”認知率為71.7%,“蚊蟲叮咬不會感染HIV”的知曉率僅為60.3%。統計分析表明,“從表面可以判斷感染HIV,女生正確率高于男生,二年級學生正確率高于一年級學生(P<0.01)。在“共同進餐”“蚊蟲叮咬”“共用衛生設施”“咳嗽、打噴嚏”“共用未經消毒的針具”等方面二年級學生回答正確率明顯高于一年級學生(P<0.01),一年級學生對“大學生是艾滋病高危人群”回答正確只有63.5%,說明醫專學生對艾滋病的認知還存在不足,仍需對其進行艾滋病相關知識教育,尤其是在艾滋病流行狀況和傳播途徑方面要加強教育。
調查發現,多數學生對艾滋病病人及HIV感染者持正向態度,其中,認為HIV感染者可以使用公共設施、愿意對其提供幫助者等均在90%以上。而在一些自我認知方面情況不容樂觀,如52.6%的學生面對HIV感染者感到恐懼,62.0%的學生認為艾滋病離自己很遙遠,這與其恐懼心理相矛盾,且不同性別、年級存在顯著性差異。另外,有29.4%的學生贊同婚前性行為,有27.2%和26.8%的學生對同性戀和多性伴行為持贊同態度,且不同性別、年級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艾滋病相關行為差異明顯,其獲取艾滋病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電視、廣播、報刊、網絡和艾滋病宣傳欄或講座,也有少部分來自同學、朋友,在獲取艾滋病知識途徑方面存在性別差異(P<0.01)和年級差異(P<0.05)。94.1%的學生接受過艾滋病預防知識教育,有71.5%的學生參與過艾滋病知識宣傳,在過去一年中有11.2%的學生有過性行為。

表1 學生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n(%)]

表2 學生艾滋病相關態度[n(%)]

表3 學生艾滋病相關行為[n(%)]
本次調查發現,學生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總體掌握較好,與國內洪倩等[2]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近年來在大學生中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學生在艾滋病流行特征和一些非傳播途徑方面認識不足,尤其是對大學生是艾滋病危險人群認識不夠,提示我們今后在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時應重點加強艾滋病流行特征和非傳播途徑的教育,以提高其對艾滋病的正確認識。
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對HIV感染者持正向態度,與覃麗娜等[3]的研究結果一致。但仍有52.6%的學生對艾滋病感到恐懼,僅有62.3%的學生愿意與艾滋病病人一起學習或工作,有62.0%的學生認為艾滋病離自己很遙遠,71.5%的學生參加過艾滋病知識宣傳,有近30%的學生贊同婚前性行為、同性戀和多性伴,11.2%的學生在過去一年中有過性行為;學生獲取艾滋病相關知識的主要途徑電視、廣播、報刊、網絡和艾滋病宣傳欄或講座,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通過同學、朋友獲取艾滋病知識的只有33.9%,這提示學生對艾滋病的認識不足,防范艾滋病的意識和能力還較弱,在當前艾滋病向一般人群蔓延的狀態下,醫學生也存在較高的感染風險,今后我們應充分發揮醫學院校優勢,扎實做好專題宣傳教育,繼續探索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不斷提升大學生預防艾滋病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確保其自身健康和今后從事醫療衛生工作打好基礎。
[1]路娟,張明.廣州200名醫學生對艾滋病及《艾滋病防治條例》認知度的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7,23(4):275-276.
[2]洪倩,胡珍珍,程靜,等.某醫科院校學生艾滋病KAP現況調查[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1,31(5):504-506.
[3]覃麗娜,建成,唐倩,等.西南某醫學院校大一新生艾滋病知識態度及性觀念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6):1063-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