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革命老區八地級市
陜甘寧革命老區8個地級市包括:陜西省延安、榆林、銅川,甘肅慶陽、平涼,寧夏吳忠、固原、中衛——

延安棗園冬雪

延長石油
延安市位于陜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在中國的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工作和生活了13年。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
自然資源 延安礦產資源豐富,發展能源化工業具備堅實基礎。已探明礦產資源16種,其中煤炭儲量115億噸,石油13.8億噸,天然氣2000-3000億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多萬噸。延安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大陸第一口油井位于延安市延長縣,石油開發已有百年歷史。“延長石油”被授予中國馳名商標。
延安具有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良好條件,以甘草、五加皮、槲寄生、牛蒡子、柴胡為主的中藥材近200種;有豹、狼、石雞、杜鵑等獸類、鳥類100余種;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是世界最佳蘋果優生區。“洛川蘋果”被授予中國馳名商標。所產蘋果、紅棗、酥梨、羊肉、小雜糧等農產品品質優良,遠銷海內外。
人文資源 軒轅黃帝陵,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民族圣地。雄奇壯美的壺口瀑布,象征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北宋時期開鑿的清涼山萬佛洞和鐘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歷時千年開鑿的鐘山石窟,專家們稱它完全可以和敦煌相媲美。
舉世聞名的棗園、楊家嶺、王家坪等一大批革命舊址,吸引了國內外的游客。這一孔孔土窯洞、石窯洞和低矮瓦房,曾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司令部。粗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陜北民歌,古樸精美的民間剪紙,熱烈歡快的陜北大秧歌,寄托著延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旅游資源 延安以中華民族圣地黃帝陵、中國革命圣地延安、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為主體的旅游資源馳名中外,陜北民歌、陜北大秧歌、安塞腰鼓、農民畫、剪紙等民間藝術久負盛名,是西部地區獨具魅力的旅游勝地,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東臨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北鄰內蒙古,南接陜西省延安市。地貌大體以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占總面積的42%,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占總面積的58%。
資源優勢 榆林市已發現8大類48種礦產,潛在價值超過46萬億元人民幣,特別是煤、氣、油、鹽資源富集一地,組合配置好,國內外罕見,開發潛力巨大。煤炭預測儲量2800億噸,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氣預測儲量6萬億立方米,是迄今我國陸上探明最大整裝氣田的核心組成部分。巖鹽預測儲量6萬億噸,約占全國已探明總量的26%。石油預測儲量10億噸,是陜甘寧油氣田的核心組成部分。
人文優勢 歷史上,榆林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為晉,戰國歸魏,秦統一六國后為上郡地,唐及五代時設夏州、銀州、麟州、府州、綏州,均屬關內道管轄,素有“九邊重鎮”之稱。榆林城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文物古跡有萬里長城第一臺鎮北臺,大夏國都統萬城遺址,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觀,陜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紅石峽,李自成行宮,陜西最大的內陸湖泊紅堿淖等。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該市8個縣30個村莊戰斗生活過。

錦界工業園區環境一角

榆林紅棗產業
區位優勢 榆林地處中西部接合地帶,位于陜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之處,承接東西南北。西包鐵路復線、太中銀鐵路和青銀、包茂高速榆林段建成通車,榆陽4C級機場建成投運,高速公路總里程居全省首位,鐵路總里程達到859公里,開通了至北京、烏魯木齊等城市的列車和至上海、昆明等15條航線。
發展目標 今后一段時期,榆林市將堅持中國經濟強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態名市三大目標不動搖,強力推進區域中心城市、國家能源化工基地、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著力提高統籌發展和創新社會管理能力,加快大轉型,實現新跨越,建設富裕、民生、生態、文化、和諧的幸福新榆林。

榆靖高速公路無定河特大橋

米脂楊家溝革命舊址

大香山

保障性住房示范區錦繡新城

照金紀念館 王淼/攝
銅川1958年建市,經過5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地域特色 銅川是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工業基地,被列為全國資源型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關天經濟區次核心城市和陜甘寧革命老區生態能源經濟協調發展試驗區成員城市。境內資源豐富,煤炭、油頁巖、石灰石等品位高、易開采,儲量均居陜西省前列。銅川地處世界優質蘋果最佳適生區,蘋果曾榮獲北京奧運會推薦果品一等獎和“中華名果”稱號,直供全國“兩會”,還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中國優質甜櫻桃之都”。
歷史文化 這里是“藥王”孫思邈、書法家柳公權、北宋山水畫家范寬等歷史名人的故里。耀州窯遺址、玉華宮、藥王山、佛教圣地大香山寺、陳爐古鎮等人文景觀聞名于世。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創建了西北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
投資環境 規劃建設了八大產業園區。銅川新區是全省最早的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目前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華能集團、國電集團、中鋁集團、銘帝鋁業、臺灣旺旺食品、浙江聲威水泥等一批央企和大型企業集團在銅川投資項目,陜煤化、陜有色、陜文投、陜重汽等省屬重點企業也紛紛選擇銅川。
城市活力 銅川把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產業作為轉型的突破口,充分挖掘“藥王”品牌蘊含的養生、醫藥、文化、旅游等資源。規劃建設了“二園四區四基地”(即:大唐養生園、中醫藥產業園,藥王山景區、照金—香山景區、玉華宮景區、陳爐古鎮景區,中國中藥材銅川種植、流通、研發、檢測基地)。成功舉辦了兩屆中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成為銅川最具影響力的對外開放活動。
《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把銅川確定為八個地級市之一,目前已經確立了建設經濟強、文化興、生態美的全國知名休閑養生城市的宏偉目標,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文化興市、生態立市三大戰略,建設能源、果業、現代建材、裝備制造、食品加工、休閑養生六大產業基地。
地理優勢 慶陽市屬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形北高南低,東依子午嶺,北靠羊圈山,西接六盤山。四周高而中間低,有“隴東盆地”之稱。全市有董志、早勝、宮河等12條較大塬面,總面積27萬公頃,其中面積9萬公頃的董志塬是農作物主產區。
民俗文化 慶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這里曾是“黃河古象”、“環江翼龍”的故鄉。我國最早出土的第一塊石器,就發掘于華池縣的趙家岔。市內已發現的仰韶文化、齊家文化、寺洼文化等遺址達1500余處之多。
明、清之際,故事、傳說、歌謠、對聯、謎語、笑話、寓言等民間文學及以民歌為主的音樂事業發展較快。民歌、嗩吶、社火遍及全市,民間剪紙、刺繡、織編、紙扎、雕塑等繼續發展。戲曲班社活躍,逐漸走向專業化。同時,文化名人輩出,很有影響的有李夢陽、王綸、呂經、呂顓、張欽修、錢旭東、韓鼎、趙邦清、劉之藹等50多名。
陜甘寧邊區時期,一批為現實革命服務,且富有民族化、大眾化特色的文學、戲劇、音樂、舞蹈、演唱作品涌現出來。新寧縣南倉村劉志仁、環縣農民孫萬福、新正縣農民汪庭有分別創作秧歌劇和新民歌《高樓萬丈平地起》、《繡金匾》及《邊區十唱》等到處傳唱,成為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名優特產 綠色雜糧系列有金黃透亮的什社小米、燕麥、蕎麥等;家畜類有“裘中之珍”環縣灘羊皮,著名的“黑紫羔”子午嶺黑山羊,早勝牛、慶陽驢;經濟作物有“西北特級金針菜”的黃花菜,白瓜子,紫花苜蓿,金色烤煙;水果系列有歷代貢品大“曹杏”,棗中極品“九龍金棗”,隴上精品“紅富士蘋果”,蜜汁濃香的“黃柑桃”;中藥材有億萬年生成的龍骨,甘草,小柴胡,酸棗,知母,防風。
未來發展十大工程 分別是石油開發“雙千萬”工程、煤炭開發轉化工程、基礎瓶頸破解工程、招商引資突破工程、現代農業示范工程、城鄉居民收入倍增工程、農民技術培育工程、平安和諧慶陽創建工程、美麗慶陽建設工程、干部能力提升工程。

采摘金針菜

慶陽油田晚景

慶陽香包-布虎

崆峒山

紅富士
平涼市位于甘肅省東部,陜、甘、寧交會處,是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之重鎮,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
旅游文化 平涼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旅游文化底蘊深厚。境內發現齊家、仰韶等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465處,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4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出土于涇川縣的佛舍利金銀棺、靈臺縣的西周青銅器和南宋貨幣銀合子等文物被譽為“中華文物之最”。旅游景點中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曾被評為“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區”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煤炭資源 平涼屬鄂爾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層最厚地段,是鄂爾多斯盆地能源綜合利用重點市。市內華亭煤田為甘肅第一大煤田、全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不僅是優質的動力用煤,也是目前全國最好的氣化用煤。全市現有規模以上煤炭生產企業18戶,礦井31對,年設計生產能力2200萬噸以上。
產業優勢 平涼是全國蘋果優勢產區和最佳適生區,現有果樹經濟林158萬畝,以紅富士為主的優質果品達85.27萬畝、年產量65萬噸,形成了3個果業集中區和12條優勢果產業帶,五個縣(區)被國家列入“名優特經濟林示范縣”,兩個縣獲得“中國蘋果之鄉”、“中國紅富士之鄉”稱號,獲得全國第一個蘋果類證明商標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綠色食品、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中國良好農業規范(GAP)示范基地認證,特供2008年北京奧運會。建有規模果品加工企業20多家,加工能力35萬噸,“平涼金果”遠銷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和東南亞、俄羅斯及港澳地區。
畜牧業發展 平涼是中國西北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皮毛集散地,年肉牛飼養量97.4萬頭,出欄33.5萬頭,居甘肅農區之首。建有景興10萬頭肉牛精細加工廠、西開牧業5萬頭屠宰線、百興集團福利制革廠、凱灃出口牛肉罐頭加工廠、旭康牛肉食品生產廠等一批龍頭加工企業,牛皮加工能力100萬張,草產品加工能力10萬噸。成功注冊全國第一件活牛證明商標——“平涼紅牛”,牛肉、皮革、熟肉制品、骨制品等銷售全國市場,活牛及牛肉出口國外地區。
吳忠市地處寧夏平原腹地,是寧夏沿黃城市帶核心區域。轄利通區、青銅峽市、鹽池縣、同心縣和紅寺堡區,是中國回族主要聚居區之一。素有“塞上江南”、“塞上明珠”之美稱。
礦產資源 主要有石油、煤炭、礦石、天然氣等3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石油儲量3700萬噸,天然氣儲量8000億立方米,是陜甘寧油田的核心部分。煤炭儲量64.7億噸,石灰巖儲量49億噸,冶鎂白云巖儲量23.69億噸。水電、火電資源豐富,目前總裝機容量占全寧夏的54%,是寧夏重要的能源基地。
工業發展 初步形成了以能源、電力、新材料、造紙、乳制品、葡萄酒、皮毛絨、建材等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成為寧夏重要的工業基地。吳忠市青銅峽新材料工業區、太陽山工業區的規劃建設,為吳忠工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平臺。
農業發展 初步實現“園區+企業+基地+農戶+市場”的產業格局,以牛奶、大米、葡萄釀酒、馬鈴薯等為主支柱產業的農業產業形成規模化經營,也形成了以夏進、御馬、天啟等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農字號龍頭企業。清真牛羊肉、夏進奶、珍珠貢米、雄鷹裘皮、灘羊皮等農副產品深加工產品品質優良,遠銷國內外。
旅游資源 秦、漢、明古長城遺址、青銅峽108塔、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青銅峽鳥島、黃河十里長堤牛首山寺廟群、金沙灣、同心清真大寺、董府、羅山,黃河金岸的中華黃河壇和即將建設完工的黃河樓等一批標志性的旅游景點融歷史底韻、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為一體形成了吳忠黃河大漠、回鄉風情、西夏遺韻交相輝映的獨特的西部旅游景觀。
商貿旺盛 吳忠現代商貿物流園(十大市場建設工程)是寧夏“十二五”期間重點打造的物流園區之一,分別是農機機電市場、國際汽車城、農副產品綜合市場、再生資源市場、木材市場、金屬材料物流園、裝飾材料市場、家居市場、舊機動車交易市場和花卉市場,總占地4484畝。力爭將十大市場建設成為集展銷、加工、倉儲、信息、生態于一體的現代物流市場。

同心清真大寺

吳忠金屬材料現代商貿物流園規劃模型
絲綢古鎮,秀美六盤。固原市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的六盤山地區。處于西安、蘭州、銀川三省府城市所構成的三角地帶中心,是中國西部前景極佳的待開發地區,亦是中央確定重點扶貧的“三西”地區之一。
物產資源 燕麥是固原縣特色糧食作物,是綠色保健食品,可加工成燕麥粥、燕麥片、燕麥醪糟、燕麥酒曲等,其淀粉做的燕面糅糅深受當地廣大居民的喜愛;六盤山區陰濕涼爽,適宜于蕎麥生長,且蕎麥又屬晚秋作物,利于倒茬歇地,還可彌補夏田受災后的損失,固而歷來受到山區群眾的喜愛。蕎麥還是較好的中草藥材。它具有寬腸降氣、清熱解毒的功能。固原香水梨又名香水、老香水、老梨,屬波斯梨科果實,栽植歷史悠久。
旅游資源 六盤山是中國名山,是曙光之山、幸運之山、勝利之山。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城東側六盤山主峰之上,是為紀念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及長征勝利70周年而建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除此以外,還有火石寨、無量山石窟、固原城、須彌山石窟、鹽湖等景區。

演奏口弦琴的少女

固原香水梨

福銀高速公路固原段

固原鹽湖

中衛沙坡頭

中衛高廟
中衛市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東臨吳忠市,南與固原市及甘肅省靖遠縣相連,西與甘肅省景泰縣接壤,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毗鄰。中部衛寧平原得黃河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礦產資源 中衛市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素有“天下黃河富寧夏,首富中衛”之說,引黃灌區111萬畝,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商品糧、水產品和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境內礦產資源種類眾多,儲量豐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硅石、黏土、石灰巖及金、銀、銅、鐵等20多種。其中,石膏儲量約70億噸,居全國第二位。水資源得天獨厚,開發潛力巨大。國家重點項目“西氣東輸”工程橫穿全境。
旅游文化 中衛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資源稟賦極高。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沙坡頭,巍巍祁連山橫亙黃河之陰,浩瀚騰格里沙漠連綿黃河之陽,一水中分,形成一幅天然太極圖。景區集大漠、黃河、高山、綠洲、長城、絲路為一體,“白馬拉韁”、“麥草方格”、“鐵龍越沙”渾然天成,實現了黃河與沙漠、沙漠與綠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形成了世界壟斷性旅游資源;中衛高廟始建于明朝永樂初年,磚木構造,融儒、釋、道三教于一體,被全國建筑師學會稱作“中國古寺廟經典建筑”;大麥地巖畫、一碗泉舊石器遺址、秦漢明長城、海原天都山石窟、環球大地震遺址、中寧石空大佛寺等,具有極高的宗教文化研究和旅游開發價值。中衛也曾是古“絲綢之路”北線的重要驛站,是漢儒、游牧、伊斯蘭、軍墾等多元文化的聚集地;海原回鄉的“野花兒”,聞名遐邇。
發展戰略 中衛努力實施“旅游優先發展、外煤進寧、城市化帶動、扶貧攻堅”四大戰略。穩步發展農業。初步形成了枸杞、硒砂瓜、設施蔬菜、馬鈴薯、優質大米和紅棗、林果等優勢特色主導產業,被譽為“塞上江南”、“世界枸杞之都”、“中國硒砂瓜之鄉”。突出發展工業。依托中衛工業區、中寧工業區和海原新區產業功能區,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充分挖掘“水、運、地”組合優勢,實施“外煤進寧”,著力培育冶金、精細化工、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造紙等六大產業。
(張靜、李瑞華據相關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