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六:在融合中實現共贏
陜甘寧革命老區,要達到在融合中實現共贏的發展目的,目前難度還很大。那么,在國家推出《振興規劃》的大機遇下,革命老區究竟如何推進大融合才能實現振興發展?
主持人:衛思宇 西部大開發雜志社執行社長兼總編輯北京泛亞智庫國際咨詢中心執行主席
嘉 賓:李含琳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經濟所所長、教授
王成勇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魏紫峰 河北天驃集團董事長
張海雄 陜西省甘肅商會會長、陜西中系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成勇

魏紫峰

張海雄
衛思宇:李所長,《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已出臺一年,一年來,老區各項工作都有一定地進展,陜北、隴東和寧東南三大組團如何快速發展一直是老區的一個瓶頸,您認為老區應該如何推進融合?
李含琳:要使老區整體進入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要從重點領域開始,加速融合進程,最直接的就是基礎設施。
首先,要推動交通、信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對接和一體化,構建互聯互通區域基礎設施網絡,尤其是一體化區域綜合交通網絡。要全速加快航空、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更快地構建一體化陜甘寧城市群綜合交通體系。
其次,產業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不能再搞同質化低水平競爭,搞重復建設。并非每個地方都要上大工業,大搞高科技,一定要認清優勢,看準自己的能力。三省區應充分挖掘自己的優勢,實行產業鏈重組戰略,整合產業存量資源,構建一體化主導優勢產業鏈,促進產業向集群化方向發展。把需要合作的產業或者最強的產業放在合作區,共同發展做大,共同爭取政策,共同拉動內需。
另外,還可搭建共享平臺,進行開放交流。三省區要想融合,必須消除行政區劃切塊限制,打破行政壁壘,加強引導,放開市場主體,消除市場準入、質量技術標準、行政事業收費等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讓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跨省合理交流,方能從融合中共贏。
衛思宇:《規劃》中,還將陜甘寧革命老區的發展定位為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在這方面,三省區應該怎樣融合?
李含琳:陜甘寧地區是國家生態環境比較敏感的地區。在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生態移民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方面三省區都有共同的利益。這一地區若出現問題,整個華北都將面臨危機。所以,三省區應以生態建設和沙草產業及水土治理為重點,攜手實行共治,在全國率先做出樣板,為全國“兩型”社會發展探路。
衛思宇:剛才李所長給我們提供了如何推進陜甘寧融合的建議。王主任,您的觀點是什么?
王成勇:根據我對陜甘寧革命老區的調查與分析,我認為應該從體制、規劃、政策、技術、產業、市場6個方面來探索實現融合共贏的發展道路,選擇比較務實的融合共贏發展對策。咱們先從體制融合方面來說,國務院頒布的《規劃》,實際上是一個政策性的大框架,這個框架的實踐架構需要一定的體制或者制度來保障實施。
回顧革命和戰爭年代的陜甘寧邊區,之所以能夠迅速茁壯成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陜甘寧邊區有一個統一的體制,即邊區政府及其管理體系。但是,現在的陜甘寧雖然在理論上仍然是一個“板塊”,但實際上的體制是分開的,分屬于三個不同的行政區管轄,這就很難在體制層面做到統一部署。如何解決體制層面的分離現象,陜甘寧分屬于三個行政區,但是他們之間又有一個統一的新的體制基礎,這就是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也就是說,要實現老區之間的融合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比如,我們可以在市場自由、市場開放、市場結構方面多一些措施,大量運用經濟實體、市場競爭、BOT、兼并重組、淘汰機制、效率優先等市場手段來解決老區之間、老區之內的經濟發展問題。規劃融合方面,《規劃》可能是全國最大的老區發展規劃,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但是,要知道我們目前仍然基本上是在政府推動的模式下進行工作,而根據經驗政府推動模式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具有隨意性、短期性、形象性、業績性和統一性的特點,這就有可能使得三省區的小《規劃》更多的是體現規劃性的共性東西,而不是個性的東西。

甘肅慶陽,黃花菜成為當地農民的增收途徑之一
所謂規劃融合:一是指三省區的振興規劃思路要有創新,即必須以培育地方特色產業、優勢技術、優勢產品為基本指導思想,如果各個地方都追求發展的個性,那么,就有了特色和優勢的基礎。二是三省區的規劃重點應該有所區別,各有所長,突出地域資源和產業優勢,這樣就可以形成互補格局。三是總體規劃的產業布局或者生產力布局需要統籌考慮,這樣可以盡量避免結構趨同和重復建設,有所為有所不為。
強調政策融合,一是主張承認地方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辯證地看待所謂的“地方保護主義”;二是主張在老區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應該先爭取產權開發,再爭取分稅利益;三是主張希望國家在陜甘寧規劃的執行過程中盡量執行比較統一的政策,不要在政策結構上設置差異,增加矛盾。
技術融合是個大融合,即技術創新是包含了人才開發、人力資源開發、技術進步在內的大事情。主要是這幾點:一是需要明確提出“技術老區”的問題,徹底改變人們長期形成的老區太“老”的舊觀念。從未來發展的前景來看,如果老區的振興沒有技術振興,那也就沒什么意義了。二是老區的技術進步必須以老區的縣(市)基礎為起點,在盡可能的范圍內塑造具有老區地方特色的技術結構、技術特點。三是人才開發要先行,建議在老區農村實行12年義務教育;對于考進職業中專的老區農村學生實行免學費,由國家財政貼補;加大老區技術人員、領導干部到外地掛職鍛煉名額;在國家計劃內多向老區安排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實驗項目;區域內部實行技術“暢通工程”。
老區的產業振興基礎很好,但目前還沒形成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要做好產業融合工作,一是要認真做好“產業分工”工作,融合發展的前提是差異性和專業性;二是要明確認識到,確定主導產業只是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工作,還要進行產業細化定位工作;三是制定“大產業”發展規劃;四是選擇地建設產業轉移平臺,承接國內外的轉移性產業和技術;五是對目前存在的各種類型的開發區進行整頓,明確提出開發區、集中區必須按照專業化、技術化、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市場融合方面,一是在總體思路上應該確定市場主導地位;二是以資本流動、實體經濟、物流產業、對外貿易等四個方面為主體,來構建老區的市場機制框架。
衛思宇:王主任,您認為陜甘寧融合發展應以什么樣的協調機制振興老區,或者是建立什么樣的協調機制來加強老區內部協作,形成整體優勢,實現互利共贏?
王成勇:我認為,應該設立老區振興的協作型機構,建立老區振興協調委員會。該協調機構不單獨設置,可掛靠在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職責是協調相關省區在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設施、產業、生態等方面的規劃工作。成立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協調機構,職責有兩項:一是協同三省區的省(區)政府、地級市政府、縣(市)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政策和行動,充分協調各部門、各級政府的利益需求;二是牽頭組織實施相關層級政府之間、部門之間的協作行動,使協調機構成為各地區溝通、互動的平臺,傳遞相互之間的意圖,并逐步承擔起協調各地區、各部門日常事務的職責。另外,成立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咨詢專家委員會,以國家相關政策研究和自選機構為依托根據決策需要開展咨詢活動。
制定老區振興的協作型制度。首先,規劃協調和監督制度,編制《規劃》的實施方案和相關專項規劃,建立自上而下的規劃協調程序,明確規劃監督機構,建立有效的規劃實施監督機制;制定具體事務協作制度,主要解決老區內不同地區在實際發展中產生的需要協調,但在振興規劃中又沒有明確規定的問題;制定對話溝通制度,消除行政區對老區共同市場建設的影響;建立利益協調機制,為企業的自主行為創造最有利條件。但必須明確兩項原則:一是任何人、任何機構都不得以任何名義對企業自主流動和重組行為進行阻撓;二是對這種跨行政區域的流動重組帶來的地方利益關系的調整,必須本著“利益共享”的原則,由各利益主體協商利益分享的辦法和途徑。其次,改進政績考核制度,把推進老區一體化發展的實際成效作為對相關層級政府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各地去消除地方保護的沖動,增強推進區域一體化的內在動力。
衛思宇:按照您這種說法,它應該有一個原則問題,那它的原則應該是什么?
王成勇:陜甘寧革命老區地跨陜西、甘肅和寧夏三省區,《規劃》為此設計了陜北、隴東和寧東南三大組團發展的空間格局。因此,老區的振興與發展必須堅持發揮比較優勢與促進區域合作相結合的原則,切實加強區內合作,揚長避短,優勢互補。
衛思宇:魏董,陜西排在陜甘寧三省區第一位,作為企業家,從您的角度來看,陜西應該發揮什么樣的橋頭堡作用來促進大融合,促進陜甘寧革命老區實現跨域式發展?

魏紫峰:在新一輪的西部開發中,西部地區將產生諸多重大而長期的發展課題及項目需求,諸如能源的運輸、加工和資源轉化,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工程建設,引進先進科技和科技人才,新興戰略性產業及現代制造業發展培育,現代生產服務業的引進和發展培育,文化旅游產業的聯合發展,生態環保技術引進及環境建設提升,管理人才引進和培訓,社會建設及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等等。對此,陜西省既有相對強大的生產要素輸出功能,又有深度聯合開發的地利、人和之宜。陜西及西安應該也可以在振興陜甘寧中發揮舉足輕重、影響深遠的區域帶動作用。陜西可以在以下領域深刻介入并形成品牌,諸如陜西制造、陜西工程、陜西文化、陜西旅游、陜西科技、 陜西教育、陜西物流、陜西生產服務、陜西管理人才、陜西信息技術、陜西農林科技等。從歷史上看,陜西和西安又是歐亞大陸橋上最具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雙重代表性的節點和支點,這樣的深廣聯合互動,必將對振興陜甘寧老區、西部開發和絲路重振產生現實而深刻的推動作用。
衛思宇:作為陜西甘肅商會的會長,請問張會長在大融合中怎樣借助商會這個平臺服務配合老區建設發展工作?
張海雄:《規劃》的出臺,使得三省區的發展更是潛力無限、前景廣闊、動力強勁。結合我以往的認識和感觸,商會一定用好、用足政策,做好、做足紅色資源優勢。以公平、公正為中心,提升市場環境;以誠信、效率為中心提升服務環境;以落實、執行為中心,提升政策環境;以安全、便捷為中心,提升社會環境。同時,還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打破常規,切實以經濟工業發展為中心,縮減政治性形象工程,將短期性、臨時性項目審慎上馬,并做好長久打算和長遠規劃,真正建設重商、親商、安商、客商等氛圍來服務好老區的各項經濟建設。
(整理/郭琳君 攝影/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