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日周
讓延安局部執政精神永放光芒
——用“自逼機制”使干部重回群眾中去
□文/呂日周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改革創新精神,需要詮釋創新。用“自逼機制”,讓干部重回群眾中,激發干部工作積極性。
延安精神的內核是陜甘寧邊區在“他逼機制”條件下,局部執政經驗閃射出來的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改革創新精神。
狹義地講,是陜甘寧邊區67個縣市區政治、社會、地理、自然逼出來的;是黨中央和各級領導干部帶出來的;是這里全體軍民干出來的;是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和幾十年來有關專家、學者用心思索、前后比較、反復推敲總結升華出來的。
廣義地講,延安精神是井岡山、遵義、西柏坡、太行、呂梁、沂蒙、大別山、大寨、右玉等精神吸收、升華和發展的結晶,是全國戰爭年代成功局部執政的寶貴經驗,是全國全面執政的基礎。她有著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從執政角度講,延安精神既有革命精神、又有創新精神還有改革精神。黨把最優秀的干部推薦出去,由人民來選擇。現在有人認為不適合搞民主執政,理由是人民文化水平低。實行民主,主要是利益問題,水平問題是次要的,不能說教授就能搞民主,文盲就不能搞民主。延安時期局部執政的民主經驗就是最好的例子。

呂日周
現在到了我國最危險的時候,應該求助于實踐,求助于歷史上的實踐,到歷史和現實的實踐當中尋找方法。要把路徑找對,從解放思想到解放行動,從解放理論到解放實踐,我們要有自己的新觀點和新認識。
下邊,我提綱挈領地從五個方面講。
我們共產黨人要用馬克思理論指導實踐。新的實踐要求在理論上必須有新突破。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了一波又一波的改革,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進行所有制的改革,這就突破了一個理論。鄧小平說,市場經濟沒有社會屬性。這奠定了鄧小平的理論,奠定了現在的繁榮,奠定了現在世界列強對我們的重視。
十多年前,我寫文章認為社會體制和經濟體制是一樣的,不應該有社會屬性。體制是指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以及自然人的隸屬、勞動、工資、分配等體系和制度。體制是制度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方式,體制是為制度服務的。
但要強調一點,沒有社會屬性不是說要照搬。對馬克思主義不能照搬,體制也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搞多黨制,我們反對多黨制,因為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民情、國情、生產力發展水平等特點。我曾建議中央突破社會體制沒有社會屬性這一點,這就可以為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提供理論支持。現在民主與科學融為一體了。如果不在民主上下工夫,必將被歷史所淘汰。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社會主義必然進行五結合:
1.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當時實際相結合。
延安精神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當時實際相結合。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覽吸引群眾參觀。
2.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發達國家體制相結合。
我們有最好的制度,但體制有問題,這是鄧小平說的。資本主義的制度是壞的,但體制好,我們要學習他的體制。那么一些說法就要變,好多說法現在不說了,比如興無滅資,可以提興社學資。我到德國去,去馬克思的故鄉,他們問我,《共產黨宣言》的最后一句話怎么翻譯,我說“全世界人民聯合起來”,他們說不對,應該是“四海之內皆兄弟”。我不懂德文,不知道對不對,但這兩種翻譯是不同的概念。我想說學習西方的一切文明成果,但都要與本國國情結合。
3、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發達國家文明相結合。
4、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相結合。
我國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有的特別擁護鄧小平,有的特別擁護毛澤東。我認為應該結合。什么原因,是因為沒有把結合兩字弄明白,都是沒有以人為本,沒有遵循科學發展觀。兩種錯誤傾向出于背離科學發展的同源。“左”必然發展慢,“右”必然兩極分化,都背離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我們要拋棄這些錯誤思想,要搞結合論。我在基層工作提倡做三合面、四合面饅頭。把毛澤東的聯系群眾、艱苦奮斗和鄧小平的大膽改革、制度創新以及和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等結合起來,形成我們自己的改革思想,把改革體制和改造思想相結合。
5、上級部署和當地實際相結合。
各地、各系統、各部門、各單位都應有自己特點的提法、方法,加起來才是中國特色。不怕搞理論有爭議,搞實踐受偏見。我提出:改革體制必須跟改造思想相結合。在改革體制當中改革思想。改造思想不能空改造,就要結合改革體制;改革體制也是一樣,不能改革為自己私利,要改造思想符合人民的愿望。我們的文化出了問題,沒有人相信誰高尚、真改革、為人民。這種現象的根兒是改革體制沒有結合改造思想。
1、國情
我們的國家是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這個社會主義不同于馬克思理論上設計的科學社會主義,到現在沒有一個國家是在充分發展的資本主義基礎上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也不同于列寧創立的蘇聯社會主義,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中間狀態的社會主義,現在也不存在了。現在存在的只有我們中國式社會主義。我把社會主義分成三種模式:資后社會主義、資中社會主義、資前社會主義。資后社會主義就是馬克思所設想的資本主義制度充分發展為科學社會主義,我把它叫做資后社會主義;列寧搞的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社會主義,我把它叫做資中社會主義;而毛澤東帶領我們搞的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社會前建立的社會主義。也就是說,資本主義在中國還沒有開張、掛牌,我們就搞了社會主義,叫做資前社會主義。
這個社會主義怎么搞?毛澤東帶領我們搞社會主義建設,“文革”說明他的探索失敗了,但我認為這是偉大的失敗,他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偉大理想的實踐。馬克思并沒有對資前社會主義更多論述,只說過社會形態可以逾越,但是生產力不能逾越,也就是說社會形態可以在半封建半殖民搞社會主義,但是生產力發展水平是不能逾越的。
2、黨情
世界上的國家大都是先有國家后有的黨,而我們是先有中國共產黨后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黨管干部、民主集中制、協商民主。
現在的問題是黨領導干部的體制出了問題,不是出在理論上,而是出在實踐的方法上。許多問題老百姓不滿意,就是因為沒有方法。我們的理論是世界上最好的理論——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我們有最好的執政主體——中國共產黨;最好的實踐主體——全體人民。不能因為一些干部出了問題就說為官必貪,我認為95%的干部都是好的,8000萬黨員是個龐大的隊伍,只要其中百分之一的人貪污就是個大數字。現在關鍵問題是要研究民主集中制不能成為集中民主制,黨管干部不能成為黨代替人民管干部,應該是黨帶領和帶動人民管干部。全國這樣實踐的地方很多,歷史上也有,延安時期就很好,不能放著好的方法不去借鑒。
鄧小平同志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對改革究竟設計了什么?我認為他主要設計了三個競爭:
第一,產品的競爭,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實現部分人先富。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不能像有的地方說,為了達到共同富裕,先富裕起來的人要先等一等,等后面的人富裕起來了,你再往前走,肯定這觀點不對。產品的競爭沒有限度,沒有邊沿。人與人之間收入的差距,先富裕起來也不能限定一個比例,不能有這個界限。
第二,地方的競爭,推動社會體制改革,實現共同富裕。這個競爭包括地方之間、單位之間、系統之間競爭,進行社會體制改革走向共同富裕。這個競爭那就不光是一個產品競爭的問題了,它這個競爭就是多方面的了。共同富裕就是一個目標,只能接近,很難實現。
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經歷了四個過程,貧貧懸殊、貧富懸殊、富富懸殊,第四階段才到了社會主義的終極階段——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一要按勞分配,二要按生產要素分配,三要政府收稅后的服務水平分配,四要經過共產黨人對富人的教育,先富裕起來的人進行道德分配,愿意拿出錢來支持別人。這第三、四種分配沒搞好,是目前按權力分配產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兩極分化的根。
第三,黨政干部之間的競爭,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振興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
鄧小平的三個競爭,中間有一條紅線,那就是解放思想,發展文化的競爭,解放思想的競爭。我認為文化體制的問題從根兒上說是思想問題,我不愿意把文化體制改革獨立的放在一個階段,因為文化是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與時俱進的解放思想,社會主義價值觀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文化體制改革必須要有載體。這個載體就是產品的競爭、地方的競爭、黨政干部競爭的一條紅線。改革哪方面呢?經濟改革、文化改革肯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干部體制改革、行政管理改革,說得更透徹些是政治體制改革。
延安精神要求我們干部重回群眾中,理論重回實踐中,執政重回民主監督中。我們現在干部體制存在問題,一是一級任命一級,二是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三位一體。
讓干部重回群眾中不僅是一個認識問題、方法問題、利益問題,也是一個制度問題、標準問題。最根本的是利益問題。如果聯系群眾可以得好處的話,都愿意聯系群眾,如果沒有好處,那聯系群眾就會大打折扣。
(1)局部執政。從革命根據地開始局部執政。局部執政因為周圍有敵人,有他逼機制,所以執政很好。
(2)初步執政。初步執政是全國解放后的執政。那時候我們完全照搬了前蘇聯的模式,包括文化大革命也是這樣,都走了彎路。
(3)探索執政。探索執政時期,農村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出現了“六四”風波,到了探索執政時期,我們由于求“穩”產生了一個“怕”字,改革放慢了速度。
(4)深度執政。這就是我們現在深度執政中遇到危機,國際危機和國內危機。我們得自己逼著自己干。
我們從局部執政、初步執政、探索執政發展到十八大之后的深度執政時代,遇到這個棘手問題,“危”字要產生“逼”字,各種危機感自逼著我們,必須從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中去逐步解決。
延安精神概括為三大作風。理論聯系自己實踐的案例。聯系群眾只做表面文章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現在脫離群眾發展到不僅脫離群眾而且脫離干部,脫離領導班子成員,甚至是脫離家庭成員成為孤家寡人。批評與自我批評不能關起門來講,習總書記多次講,要開門,接受群眾監督。如果不公開,批評與自我批評會變成吹捧與互相吹捧,新時代必須公開,接受百姓監督。
這種情況下怎么辦?必須自己逼著自己干,用“自逼機制”來解決。
何謂自逼機制?自逼機制,就是指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了達到目的調動自己的力量產生的工具和手段。這里所說的自己,不是指自然人自己,而是指利益目標與自己相同的自己人。自己人也就是指黨的領導人和每一位公民。把黨組織領導人和公民對公務員的嚴格要求作為對立面迫使自己努力工作就是自逼機制。之所以強調自逼機制,因為改革的本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作為第二次革命,唯一的革命對象是舊體制,其余都是革命的動力。公務員作為改革動力必須是自己逼自己。否則,就可能變成改革的絆腳石,甚至于轉化為革命對象。改革是危機導向,是逼出來的。同樣,開放、發展、創新也是逼出來的。想解決問題、想發展、想創新的公務員,都會把自己的服務對象,作為逼迫自己的力量去推動工作。那么,為了使更多的沒有這種為解決問題去尋找自逼力量的人,甚至于是不想解決問題而躲避自逼力量的人去認真抓落實,那只是一種辦法,實行自逼機制,去迫使他們努力工作。
具體而言,自逼機制24字工作法,即尋找問題、公開問題、解決問題、追究責任、案例教育、歸納演繹。
第一,尋找問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黨內出現了一個壞現象,那就是掩蓋問題。光說成績,不說缺點。過去說,“成績不說跑不了,問題不說不得了”,現在變了,現在說,“成績不說就跑了,問題不說就了了”。
第二,公開問題。知道存在哪些問題后,通過會議、文件、報紙、電視在不同場合和范圍內加以公開。公開問題后,問題不光是個工作責任的問題,也變成了干部的道德品質問題。
第三,解決問題。想法設法解決各種存在的問題,舉一反三解決自己所領導地方的類似問題。
第四,追究責任。不追究責任就沒有人負責任。追究責任的辦法是“三丟”:丟官、丟人、丟錢。追究責任,有直接責任人、間接責任人、連帶責任、領導責任還有體制的責任。
第五,案例教育。針對處理了的問題,形成案例通過講黨課討論的形式,對干部進行教育。
第六,歸納演繹。形成文件、形成制度、形成法律,解決面上問題。轉變作風也要有個規范性的東西,具體怎么操作,我提出這二十四字工作法,供大家再討論、研究。
(個別地方,本刊有刪節)
(作者系山西改革創新研究會會長、北京泛亞智庫國際咨詢中心主席、山西省政協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