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含琳
六方融合
□文/李含琳
陜甘寧革命老區要振興發展,融合是第一位的。要促進體制、規劃、政策、技術、產業、市場的大融合,實現陜甘寧經濟社會大發展。

李含琳
2012年國務院頒布了《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提出了融合共贏發展的新思路。然而,在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由于各方面環境與條件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要達到老區融合共贏的發展目的,是有很大難度的。本文根據對陜甘寧革命老區的調查與分析,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實現融合共贏的發展道路、選擇比較務實的融合共贏發展對策。
國務院頒布的《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實際上是一個政策性的大框架,這個框架的實踐架構需要一定的體制或者制度來保障實施。回顧革命和戰爭年代的陜甘寧邊區,之所以能夠迅速茁壯成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陜甘寧邊區有一個統一的體制,即邊區政府及其管理體系。但是,現在的陜甘寧雖然在理論上仍然是一個“板塊”,但是實際上的體制是分開的,分屬于三個不同的行政區管轄,這就很難在體制層面做到統一部署和統一行動。如何解決體制層面的分離現象?實際上,雖然在行政體制上現在的陜甘寧分屬于三個行政區,但是他們之間又有一個統一的新的體制基礎,這就是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也就是說,要實現老區之間的融合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比如,我們可以在市場自由、市場開放、市場結構方面多一些措施,大量運用經濟實體、市場競爭、BOT、兼并重組、淘汰機制、效率優先等市場手段,來解決老區之間、老區之內的經濟發展問題。
客觀地說,這個《規劃》可能是全國最大的老區發展規劃,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示范性。《規劃》包括了八市九縣總計67個縣(區市),近2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人口1762萬人,規劃區內有非常豐富的資源和能源以及交通和產業基礎。但是,要知道我們目前仍然基本上是在政府推動的模式下進行工作,而根據經驗政府推動模式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具有隨意性、短期性、形象性、業績性和統一性的特點,這就有可能使得三省區的小《規劃》更多的是體現規劃的共性東西,而不是個性的東西。所謂規劃融合:一是指三省區的振興規劃思路需要創新,即必須以培育地方特色產業、優勢技術、優勢產品為基本指導思想,如果各個地方都追求發展的個性,那么,就有了特色和優勢的基礎。二是三省區的規劃重點應該有所區別,各有所長,突出地域資源和產業優勢,這樣就可以形成互補格局。其實,市場經濟就是專業經濟、互補經濟、特長經濟。三是總體規劃的產業布局或者生產力布局需要統籌考慮。這個《規劃》涉及到67個縣域這么大的范圍,這就需要在比較大的范圍、比較高層次上對于三省區的總體空間進行大概念的區劃,具體定位三省區、67個縣市區的具體發展重點和方向,這樣可以盡量避免結構趨同和重復建設,有所為有所不為。
《規劃》的本質是國家政策的聚集,但是,現實中的陜甘寧區域的主要經濟政策的執行又不是統一的,而是有很大差異的。比如,以石油資源開發政策為例。根據測算,中石油在這些地區開采原油,約80%的利潤歸央企,國家拿走約為18%,留給地方的大約只有2%。在石油資源豐厚的陜北地區和慶陽市,中石油每開采1噸原油,留給地方大約是8元錢。但是,陜西省自己的延長石油則每開采1噸原油,留給地方大約是800元,兩者差異近百倍。
目前,延安市的石油產量大概是接近2000萬噸,其中,地產原油占58.5%。這中間有個本質性的政府決策差異:資源分權與資源爭稅的關系,即我們許多地方政府在資源、能源的開發過程中只是將思路的重點放在與國家之間的分稅率上,而沒有放在資源產權上。與國家爭稅收返還的結果是爭取到了很小一部分利益,而與國家爭資源產權的結果是爭取到了很大的利益。我們不能說地方發展必須與國家討價還價,但是,作為地方政府本身就是地方資源產權、地方群眾利益、地方發展前景的代言人,這樣以來,與國家之間進行正常的經濟博弈也無可厚非。我們強調政策融合:一是主張承認地方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辯證地看待所謂的“地方保護主義”;二是主張在老區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應該先爭取產權開發,再爭取分稅利益;三是主張希望國家在陜甘寧規劃的執行過程中盡量執行比較統一的政策,不要在政策結構上設置差異,增加矛盾。
按照西方經濟學的原理,技術融合是個大融合,即技術創新是包含了人才開發、人力資源開發、技術進步在內的大事情。《規劃》雖然在思路、戰略、布局、項目等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和明確,但是,總體來看,對于人才和技術的規劃只是做了一些原則性的要求。我們說在陜甘寧老區的融合發展中要重視技術融合問題,主要是強調這樣幾點:一是需要明確提出“技術老區”的問題,徹底改變人們長期形成的老區太“老”的舊觀念。從未來發展的前景來看,如果老區的振興沒有技術振興,那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二是老區的技術進步必須以老區的現實基礎為起點,在盡可能的范圍內塑造具有老區地方特色的技術結構、技術特點。比如,綠色能源基地建設技術、現代煤化工技術、黃土高原流域綜合治理技術、地方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技術、旱作農業技術、地方性的非物質遺產傳承技術等,我們應該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建樹。三是人才開發要先行。人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長期以來,老區之所以給人們形成“老”的觀念,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區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較低,人才比較少。加快老區的人才開發必須在政策和措施上有所突破,建議在老區農村實行12年義務教育;對于考進職業中專的老區農村學生實行免學費,由國家財政補貼;加大老區技術人員、領導干部到外地的掛職鍛煉名額;在國家計劃內多向老區安排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試驗項目;區域內部實行技術“暢通工程”。
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現在的陜甘寧老區范圍內已經形成了相當的工業、城市、技術、貿易、人才和農業基礎,可以說產業振興的基礎很好。但是,總體來看目前還沒有形成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基本上各自為政,這樣就自然形成了快的很快,慢的很慢的局面。要做好產業融合工作:一是認真做好“產業分工”工作,融合發展的前提是差異性和專業性,不論是三省區還是八市九縣,首先要對自己地方的產業進行整理疏導,看哪些可以成為主導產業,哪些產業需要改造,哪些需要淘汰。在此基礎上在67個縣之間進行大范圍的主導產業定位。二是要明確認識到,確定主導產業只是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工作,還要進行產業細化定位工作,即在一個明確的產業基礎上來確定產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和任務,在上游產業與下游產業、原材料產品與最終產品、主產品與副產品等之間進行選擇和定位。三是制定“大產業”發展規劃,即將陜甘寧老區規劃范圍內已經確定的主導產業列為目標,各自制定跨省、跨市、跨縣的發展規劃,用于指導產業的長期發展。四是有選擇地建設產業轉移平臺,承接國內外的轉移性產業和技術。五是對目前存在的各種類型的開發區進行整頓,明確提出開發區、集中區必須按照專業化、技術化、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必須明確,我們現在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在市場體制、市場機制的基礎上進行的,振興革命老區不能一味地依靠國家政策和政府推動。所以,要達到老區融合發展必須做好市場工作。一是在總體思路上應該確定市場主導的地位,將來的老區發展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于政府,而是取決于市場。能夠由市場解決的事情政府就可以放開手腳,能由市場解決的問題政府就不要再插手。二是以資本流動、實體經濟、物流產業、對外貿易等四個方面為主體,來構建老區的市場機制框架。在資本流動上重點是大力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和引進國外銀行分支機構,在實體經濟方面重點是支持私人經濟發展,在物流產業方面重點是建設能源鐵路輸轉系統,在對外貿易方面重點是將經過加工的老區的地方特色農產品出口到國外。三是區域內部相互開放內貿市場,支持城市總部經濟在城市之間互設布點,綠色農產品在區域內實行“綠色通道”共享政策。在高速公路收費標準、物資商品管理、旅游連鎖等方面有比較積極有效的舉措。四是努力建設地方企業與地方市場之間的聯系紐帶。這些年以來,三省區各個城市和農村的市場不少,但是大多數產品是省外的,大多數老板也是外地的,地方產品極少,所以,今后老區市場融合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努力建設大型專業市場帶動企業成長的機制。
(作者系甘肅省委黨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

陜西富平縣,學生們高興地拿著免除學雜費的宣傳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