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驪明
重振絲綢之路
□文/李驪明
西部大開發與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首要問題是如何深化向西開放,如何將振興發展放在優先位置去考慮,而重振絲綢之路,是深化規劃的其中要義。

李驪明
當我們陜甘寧地區的省市匯聚一堂時,我們既要認真討論并爭取創新區域內部的協調融合機制,也要商討爭取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化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和策略,仍是西部省份振興發展的大前提。西部既要作能源、資源的奉獻和輸送,也要爭取資源的就地轉化,使資源比較優勢變成產業競爭優勢;爭取歐亞大陸橋西段的現代產業布設;爭取西部地區生態建設的戰略投入和長久改善;爭取西部地區綜合地位的提升;西部變成可居、可游、可業、可學之地時,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人流自然會匯聚而至。所以說,我們既要有區域內的“自樂班”,更要有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正劇。這是一個全局和局部的關系,局部的動作不能代替全局的設計,而全局的戰略調整卻可以深刻影響局部的地位。
那么深化西部開發的依據何在?又有哪些變數應該引起我們的特別關注?
其一,國際國內發展形勢的變化。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國西北地區作為中國戰略大后方和歐亞戰略大通道的地位再次凸現,西部開發及其西北大走廊的開發應在更大的戰略格局中去進行系統性的定義、設計,進而調整其戰略目標。
其二,能源經濟時代的發展需求。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傳統能源及風能、太陽能等新型能源的生產使用將會極大地改變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及產業、城鎮布局,西部及西北地區作為上述二類能源的富集區和國際流通區,勢必成為國家能源戰略安全走廊和新型產業分布區,并可借助天上地下的能源優勢極大地改善地面基礎設施和城鎮建設,形成經濟開發和人口遷移的熱土。
其三,現代建設開發手段的變化。西北廣袤無垠的幅員是中國高鐵、高速公路、低空航運的大演場,互聯網和高速交通干道將極大地縮小西部與中心城市的距離,使西北新型產業布點可以按“集中生產,全球分銷”的新模式進行布置。
其四,生態安全和政治穩定的需要。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將面對世界和國內民眾承擔起越來越實在的生態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責任。而西北沙漠治理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將對富民惠民,民族團結,政治穩定,文化旅游交流等產生長遠的積極意義,必須要有更強有力的國家行動,確保生態長廊的建設。
其五,縮小東西部區域發展差距的需要。東西部發展差距是深刻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安定團結的老問題,只有使西部變成可游、可居、可業的樂土才可能真正消減發展的差距,而西部的綜合環境改善乃是促進中國內需持久增長和改善人口分布格局的根本途徑。
其六,歐亞大通道建設的課題。和平崛起的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必須要有海上和陸上多種通道。一方面,隨著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調整,東南近海和太平洋地區現已成為長久的是非之地;另一方面,中亞、西亞諸國與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的互補互惠方興未艾,我們有必要也有能力在西北建設歐亞安全快捷的通道,為能源商貿、文化、旅游的廣泛交流奠定路基,使古老的絲綢之路再次成為歐亞綜合交流互動的大走廊。
古老的絲綢之路,是指以“關隴河西”大絲路為代表的陸上貿易文化大走廊,這是世界上尺度最大、時間最久的東西方文化交流大孔道,被譽為東西方商貿文化的大動脈?,F在的考古發現證明,遠在史前文明階段,這里已經出現不同人種和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如果從旅游開發的視角看,這是最典型的地理穿越和文化穿越之旅,是內涵極為豐富的人類超越性旅行線路。在今天,絲綢之路已經具備了再次復興的條件,而其功能則遠遠超越了傳統的絲綢之路。如果我們站在國家和中國西部省份的立場上去看,新的絲路走廊應該也可能具有以下價值和戰略性意義。
△傳統能源安全的大走廊
△潔凈(可再生)能源的大走廊
△民族團結及國家主權安全走廊
△生態安全走廊
△文化安全及文化交流走廊
△地理文化穿越的旅游走廊
△沙地經濟及治理沙漠工程走廊
△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廊
△人口調節和經濟移民走廊
△城鄉統籌及特色化城鎮走廊
在“十二五”規劃開局之時,國家提出了新的向西開放戰略,這是中央審時度勢,面對國際國內新形勢提出的戰略長策,也是西部各省市新的戰略發展機遇。
古代長安曾長時期作為東西商貿文化通道絲綢之路的東方磁極,在現代又成為國家定義規劃內陸型國際化大都市,并承擔著“歐亞經濟論壇”永久會址的光榮使命。陜西及西安憑借其區位的戰略性,文化的根基性,產業的高端性,科教的前沿性,交通信息的樞紐性,生態環境的厚載性,與西部省份及中亞各國相比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完全有條件成為向西開放的第一引擎。陜西的綜合實力不僅在西北省份具有相對的比較優勢,對中亞各國也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中亞各國正處于工業化初期,對工業技術升級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有著很大的需求,對于科技、文化、旅游的交流互動有著很大的需求,陜西作為科技、教育、文化、裝備制造、文化旅游的大省,完全有能力與這些地區和國家建立長久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
在新一輪的西部開發中,西部地區將產生諸多重大而長期的發展課題及項目需求,諸如能源的運輸,加工和資源轉化,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工程建設,引進先進科技和科技人才,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現代制造業發展培育,現代生產服務業的引進和發展培育,文化旅游產業的聯合發展,生態環保技術引進及環境建設提升,管理人才引進和培訓,社會建設及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等等。對此,陜西省既有相對強大的生產要素輸出功能,又有深度聯合開發的地利、人和之宜。陜西及西安應該也可以在向西開放中發揮舉足輕重、影響深遠的區域帶動作用。
從歷史上看,陜西和西安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如今在互聯網和高速、高鐵的新時代,陜西和西安又是歐亞大陸橋上最具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雙重代表性的節點和支點,陜西和西部地區的深廣聯合和互動,必將對西部開發和絲路重振產生現實而深刻的推動作用。
最后,就陜西在新一輪的西部開發和向西開放的工作提幾點建議。
1、成立西部開發戰略研究機構,根據國內外新形勢的要求,對西部大開發,特別是面向西北的向西開放開發,進行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并提出上報中央和省政府的戰略性研究方案。
2、積極利用“上海經濟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論壇”等國際性交流平臺,創造性地開展各種務實有效的專題研討,形成大尺度、戰略性的區域及國際性西部合作開發機制;創建區域性的西部開發金融機構,為地區的重要項目提供金融的驅動力。
3、創建“西安世界文化論壇”,發揮陜西西安文化戰略高地的優勢,承擔起與世界文化交流和平等對話的國際責任,從文化切入,推動西部地區與中亞、西亞諸國的多層級、多方面互動合作,同時彌補當今世界,只有經濟論壇沒有文化論壇的缺憾,在更大的文化責任承擔中爭取發展的合力和機遇。
4、針對向西開放,進行系統研究,精心規劃陜西和西安的城市形象和產業發展規劃,提升重點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對外交往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產業、技術、科研、教育、文化等領域向西輸出的可行性研究,真正使向西開放的工作落到實處。
(作者系西安市社科院巡視員、原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