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亮點
中國改革站在了萬眾矚目的歷史新起點。十八屆三中全會如何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有哪些亮點政策?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p>
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秋風:治理體系和能力,它本身涵蓋了建設法治政府、權力透明運行等等諸多方面的內容?!爸卫怼边@個詞更柔性,也更具包容性。這清晰地表明,國家權力的運作,要向社會開放,在各個層面廣泛參與社會治理,分擔政府的治理負擔,社會與政府將會有更多的互動。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許耀桐:過去我們講摸著石頭過河,現在的改革既要摸著石頭過河,又要搞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就是要統籌規劃、通盤考慮,加強各方面的協調。改革進入深水區,矛盾盤根錯節,要解決復雜問題,需要協調推進,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恰逢其時。
三中全會不僅總體部署,提出一系列改革任務,而且注重在落實方面下功夫。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是一個組織保障。提出任務、提出目標,得有一個機構去抓落實、去領導,組織保障非常關鍵。
“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
軍事專家宋忠平:將來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重大問題會通過國家安全委員會來議事討論,這實際上是我國高層的一個議事機構。以前只是國家安全領導小組,現在通過委員會的方式把它固定下來,今后凡是涉及國家的重大安全都要通過國家安全委員會來設定。中國面臨的國家安全和國際安全形勢越來越復雜,我們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由它來統籌安排今后如何維護國家安全,海疆安全,這是一個對外展現國家安全的概念。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p>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過去市場化改革不徹底,政府管得多,導致價格信號扭曲,誤導了資源的合理流動,致使資源配置效率降低。雖然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一般比政府高,但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并不是指全部作用,政府也要在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比如,市場失靈時,政府要及時彌補市場缺陷;有市場主體違法違規和壟斷競爭時,政府要規制和監管,要為市場公平競爭保駕護航;政府還要提供服務。政府與市場共同作用,但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起輔助性作用,沒有政府服務市場,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也無從談起。
“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稅收倫理學者姚軒鴿:只有通過“法治”、“透明預算”、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等手段,才可能將財稅權力真正關進“制度的籠子”,才可能實現“財稅權力的有效監督”,遏制和防止財稅權力的濫用與腐敗,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科學財稅體制創建的終極目的。

通過改革,通過法治,通過制度探索,爭取理順中央與地方之間、各級政府之間,以及政府與納稅者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要實現此次全會提出的財稅改革目標,最大的難題在于,如何擴大現行財稅權力的民意基礎,并將財稅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改革司法管理體制,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保證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很多官員理解法律是治老百姓,這是錯的。法律第一位是治官的,然后才是治老百姓的。三中全會重新樹立憲法權威,強調司法公平公正,強調司法審判相對獨立,我認為對中國長治久安有戰略意義!
“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選擇若干試點,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渠道。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p>
全國人大財經委原副主任委員賀鏗:首先作為農民最大的財產就是自己的土地。而現在農民自己建設的房子,都沒有人買,沒有交易的能力。農民沒有什么財產支配權利,所以要建立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讓農村土地也市場化。同時,鼓勵農民將更多的生產資料轉化為財產,這就是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
“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p>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微觀經濟研究室主任朱恒鵬: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這個提法有一定新意,特別明確講生態保護紅線。這里顯然就是希望通過制度建設在環境保護方面要下一些功夫?,F在的環境保護的確存在一些問題。這個應該說是產權制度,有償使用制度,包括生態補償——誰使用誰補償,中央高層次決策已明確提出這些原則。
“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復議體制,健全行政復議案件審理機制,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建立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綜合機制。
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p>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丁寧寧:在矛盾化解的工作中,應當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包括網上調解的形式,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為創新矛盾解決機制,必須加強基層力量建設,完善人民調解組織機構。
“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p>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收入分配改革在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全社會都非常期盼。預計下一步在財稅體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收入規范化等方面將會有更多政策出臺。
(劉建據新華社、人民日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