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永秀
研究城鄉發展一體化得出的10個結論
□文/白永秀

《中國省域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評價報告(2013)》是我們研究院城鄉發展一體化研究團隊關于省域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評價的第二本著作?!对u價報告(2013)》采用“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空間一體化——城鄉經濟一體化——城鄉社會一體化——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的結構安排,對2011年中國省域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空間一體化、城鄉經濟一體化、城鄉社會一體化、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水平,及這五個一體化水平自2007年至2011年的變化波動情況進行了評價與分析。
評價結果顯示:從靜態角度看,2011年中國省域城鄉發展一體化發展水平不一,呈現出“自東向西逐漸降低,東北三省穿插其中”的區域差異;從狀態分類角度看,2011年中國省域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及城鄉空間、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一體化水平可以劃分為高度推進地區、加速推進地區、推進地區、初步推進地區與起步地區五大類;從動態角度看,2007-2011年中國省域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波動整體較為平穩。
通過對中國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大量研究,得出十個結論。如下:
城鄉發展一體化是一個互動融合共同發展的過程。在城鄉互動中共同發展,在共同發展中縮小差距。
當前走出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五個誤區:
誤區之一:城鄉發展一體化=縮小城鄉差距
誤區之二:城鄉發展一體化=新型城鎮化(農村城市化)
誤區之三:城鄉發展一體化=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
誤區之四:城鄉發展一體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誤區之五:城鄉發展一體化=消滅農村、農業、農民
城鄉發展一體化是一個相對概念,雖然在不同時代、不同階段、不同國家、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特殊內容,具有一定的相對目標,但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永恒主題。
從人類歷史發展看,城鄉關系發展要經歷“城鄉依存——城鄉分離——城鄉融合”三個歷史階段,每個歷史階段都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城鄉融合過程更長。
為什么是關鍵?
后改革時代我國出現的各種問題與矛盾或多或少地同城鄉差距有關。例如區域發展差距、個人收入差距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源于城市(鎮)化水平的差距。
后改革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在縣域,而發展難點也在縣域??h域經濟的發展關系到中國能不能再保持幾十年的高速發展的問題。
從現實來看,我國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目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處于“3時代”。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意義
有利于解決我國出現的區域差距、行業差距、個人收入差距。
有利于推進我國的市場化以及新型工業化(產業化)、信息化、城(鎮)市化、農業現代化(“五化互動同步”,其中市場化是根本途徑)。
有利于改善歷史上形成的我國的特殊國情(發展特別不平衡),縮小與國外條件的差異,建立規范的市場經濟。
經濟二元結構是指城鄉在經濟發展方面、城鄉居民在收入及其經濟生活方面的差距。
社會二元結構是指城鄉在社會發展尤其是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以及城鄉居民在社會地位、社會生活方面的差距。
政治二元結構是指城鄉在政治組織建設、民主建設、政治管理以及城鄉居民在政治參與方面的差距。
文化二元結構是指城鄉在文化背景及其城鄉居民在理念方面的差距,從本質上看農村以自然經濟文化為主導,城市以市場經濟、計劃經濟文化為主導。
生態倒二元結構是指中國在快速的城鎮化中造成城市空氣污染、垃圾污染以及原生態的破壞,而農村尤其農村山區還保持著原生態與藍天白云的優美環境。
在五重二元結構中,經濟、社會、政治、生態二元結構是表層的、基礎的,其中表層性與基礎型是按其順序層次遞進的;而人城鄉居民的文化二元結構是深層的、決定性的。城鄉二元結構的難度是文化理念一體化。
從農民收入與農民市民化的角度看,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實質是城鄉居民就業的差距問題。提高農民收入與推進農民市民化的關鍵是改善農民的就業狀況,實現城鄉居民就業一體化,包括就業資格、就業領域、就業待遇同等化,而前提是產業發展。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關鍵是加快產業培育,在解決就業中推進農民市民化。
中國農村問題的實質:市場化水平低,生產要素太散。
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途徑是加快

據《中國省域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評價報告(2013)》制圖:陳東旭
農村生產要素的集中程度,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要素的集中度,從而促進產業的集中度。
做法:三個分離與兩個剝離。
人的一體化是關鍵。
以人為本的理念: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根本標準,是否是人的生存環境優化了,生存質量提高了——既要克服農村生存環境惡劣局面,又要克服城市擁堵、污染問題。
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本質是優化人、資、環關系,使人生存的更好。
人的一體化的主要內容:就業一體化;社會保障一體化;文化觀念一體化;生活方式一體化;生存環境一體化。
就陜西來看,縣域城鄉發展一體化有6種模式:
一是大城市產業拉動型:利用大城市提供的有利條件,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如高陵、戶縣。
二是資源產業拉動型:利用資源產業帶來的巨大收益,推進一體化,如神木、府谷、吳起。
三是綜合優勢產業拉動型:利用資源稟賦優勢,多途徑地推動一體化。如韓城、黃陵。
四是特色產業拉動型:通過特色產業發展,帶動農民生產、居住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全面轉變,如洛川。
五是現代農業產業拉動型:利用農業生產方式轉型,促進農民生產與生活方式轉變,如三原、禮泉。
六是生態旅游產業拉動型:利用生態資源與旅游資源,促進一體化發展。如鳳縣,鳳縣就是一個大公園,就是一個寫生地。
“40%的農村勞動力到外地就業、40%的勞動力在縣城就業、20%的農村勞動力在鎮或社區就業”的三位一體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格局。
“縣城50%、鎮30%、村(社區)20%”的三位一體的當地居民居住格局。
“鎮辦小學、縣辦初中、市辦高中”三位一體的基礎教育資源配置格局。
“鎮辦衛生院、縣城辦綜合醫院、市辦區域中心醫院”三位一體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格局。
縣域的地位決定了縣域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著力點:縣域是一國發展的基礎與關鍵點。
縣域是一國發展的基礎與支點
縣域是政府與市場共同配置資源的基本單位
縣域是傳統文化與傳統體制的載體
縣域是中國經濟發展發展的滯后點
縣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點
縣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縣城的特點決定了縣城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發力點:縣城是綜合點與矛盾交匯點
從性質看,縣域是城市與農村的綜合體
從居民主體看:在縣域內農民、工人、干部各種身份的人都
從產業類型看:縣域一、二、三產業都有
從社會生活看:縣域包含了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各個領域
從社會矛盾看:縣域是效率與公平、政治與經濟、宏觀與微觀、政府與企業各種矛盾的交匯點。
(作者:西北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教授、博導,陜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