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承明 黃彥
從循環發展到產城融合
□文/本刊記者 李承明 黃彥
從第一家企業入駐,到近百家企業匯聚;從一片荒蕪的河灘荒地,到全省循環生態工業示范園區……5年來,旬陽工業園區所形成的創業創新、開放包容、服務擔當精神,為近45萬旬陽人民繪就了壯美宏圖,讓旬陽成為陜南工業重鎮和區域經濟核心的夢想得以實現。

陜西省副省長李金柱(右一)、省政府副秘書長張宗科(右二)、旬陽縣委書記鄒俊杰(左一)、縣長張益民(左二)在旬陽工業園區考察交流
工業園區是資源統籌、產業集聚的載體,是發展新型工業的新模式。旬陽縣生態工業園區發展迅猛、成效卓著,在縣域工業園區發展的理論實踐和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提供了探索和借鑒。
旬陽縣生態工業園區是省政府批準的首批重點縣域工業園,以旬河為主軸,順勢而建八個工業小區,形成山中有水,水映林綠,林掩工廠的自然生態景觀園區。規劃面積17平方公里,其中可用建設面積1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約5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園區內規模以上企業20家,由建園伊始的10億元,到2012年實現企業營業收入75.7億元。實現稅收10億元,安排就業1萬人。園區規模工業產值占全縣的70%,提供的稅收占全縣稅收的60%,提供就業占縣城60%以上。
五年時間,為何能實現園區的營收增加八倍,工業產值連續五年保持50%的增長速度?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之下,為何依然保持穩健增長?
縣委書記鄒俊杰說:“我們不僅堅持以工業強縣為核心戰略,而且注重以循環經濟理念引領新型工業發展,讓新型工業帶動縣域經濟快速擴張,并未雨綢繆的提前謀劃轉型升級,實現園區持續快速增長。”
園區通過高起點的規劃研究,充分把旬陽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發展基礎與時代發展新要求、新理念結合起來;把工業化與城鎮化統籌起來;把生態化、低碳化、循環化發展理念融為一體,轉化為可操作的園區項目規劃布局方案。通過科學的規劃,在5公里長的旬河兩岸,山丘河谷地帶硬摳出工業用地5平方公里。研究提出園區工業及配套發展項目80個,總投資約250多億元,預期建成年工業產值150億元。經過五年的建設,旬陽縣生態工業園區正成為產值近百億,綠水繞青山的景觀園區。
園區立足旬陽縣情實際,實行主導產業鏈式延伸、集聚布局。工業園區按照一個小區布局一個產業,一個產業有一個龍頭企業引領,一個大項目帶動,一批企業配套,形成一個循環產業鏈條的發展模式。通過多年實踐,逐步完善了園區內煙草食品、新型材料、水泥建材、裝備制造、生物制品和醫藥等六大循環產業集群。

園區形成了以堯柏水泥為龍頭,以耘沃工貿、平安水泥、陜西中材公司、瑞財砼制管廠、百通運輸公司等相配套的新型水泥建材循環產業集群;建成亨通鑄造年產5萬噸球墨鑄件生產線項目,形成以寶通、寶利為主,科通電纜相互配套的制造業循環產業集群;建設恒源生化年產300噸皂素清潔生產線項目,形成以科威生化、恒源生化配套的黃姜綜合利用,文明油脂、紫薇花卉等生物加工循環產業集群;建設新森林年產10000噸中藥材生產線項目,進一步完善生物產業鏈。做好前期項目工作,積極推進旬陽太陽能晶硅刃料—高品質鎂合金鑄件循環經濟項目,新森林陜南中藥材研發中心項目,紫薇花卉冷水河口100畝園林花卉基地項目的建設,不斷完善產業發展規劃,著力構建園區產業中循環。
園區形成了以鉛鋅采、選、冶,銦硫回收利用,余熱發電,廢水廢氣綜合利用為重點的循環產業鏈;以尾礦渣,余熱發電為鏈條的水泥制品加工產業鏈;以鐵礦為原料,球墨鑄件、汽車配件、汽車組裝為鏈條的汽車制造產業鏈。實現了上下游企業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形成了循環發展的新局面。
作為縣域經濟發展核心力量的“發動機”,旬陽努力把園區打造成為縣域招商引資的洼地,中小企業創業的平臺。五年來,先后籌資3億多元,完成了園區供水管網配套、110千伏變電站、5公里堤防工程、11公里園區道路、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農民工住宅小區建設。先后引進了西部堯柏水泥集團、陜汽集團、陜西有色集團、陜西潤農實業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和50余家小企業入園建廠。
園區按照“小政府、大服務”、“精干、便捷、高效”的要求加強自身建設。在園區建立了集行政服務、技術服務、信息服務、咨詢服務、建設服務、培訓服務、金融服務和物流服務等八大服務平臺。縣政府投資700萬元,爭取國、省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園區管委會服務中心。為破解園區企業發展的技術、人才和資金難題,先后與西安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建立縣校合作平臺,引進7名研究生和學院先進技術成果,應用于園區企業的技術改造。還在園區成立了2個小額信貸公司,縣財政建立了園區企業發展基金、擔保公司和貼息貸款基金,對園區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給予了資金支持。
園區主任鄧幫財談到,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城市是產業發展的載體。城市與產業是相伴而生、共同發展的,城市沒有產業支撐,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產業沒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轉”。
“產城融合”的突破口就是激發城鎮社區這一結構單元活力,把產業園區作為城鎮社區加以精心打造,把城鎮社區提升為“產業發展服務區”,從而實現產業園區由工業園區向產業集中區轉型,產業集中區向產業社區提升,產業社區向城市特色功能區嬗變,推動經濟發展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多功能的“生產、服務、消費”等“多點支撐”城市型經濟升級。讓一個個產業“細胞”的活力在新城建設中得到提升,使產業園區借助城市功能、城市功能促進產業園區發展。
“不只是經濟要看園區,旬陽的城市和社會的發展也要看園區。”去年,旬陽縣政府給鄧幫財提出了新的要求。努力讓17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成為旬陽縣城的重要“新城”。
現在,旬陽生態工業園區的使命有了些新的改變。“循環讓自然更有價值,工業讓旬陽更美好,園區讓農民更幸福。”這是現代園區的歷史使命,也是旬陽生態工業園區必須肩負起的責任。
在園區開辟近400畝的員工安置土地,同步配套基礎設施,吸引園區里農民工在園區安家。實現園區的產業、生活配套,讓農民變成市民后,既能樂業又能安居。
一期九棟三萬平米配套完善的安置樓已快完工,已登記預交房款的購房者超過1000戶,為企業干部職工提供了宜居宜業的良好環境。
旬陽的成功實踐開創了縣域發展的新模式,形成了新的理念和機制,為西部乃至全國縣域工業園區發展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園區連續兩年被陜西省政府授予全省“縣域工業集中區發展先進單位”,省發改委授予“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和“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園區”,省中小企業局授予“重點縣域工業園區”,省科技廳授予“13115科技創新工程重點科技產業園區”,省工信廳授予“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這一切來之不易的累累碩果,對于勇于尋夢的鄧幫財和他帶領下的園區人來說,他們并未滿足,也從未停歇前進的腳步。面對未來,他們將以“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一流工業園區”為夢想,以更大的勇氣和決心為動力,以科學、創新的決策為實踐路徑,以此創造旬陽縣域經濟燦爛輝煌的明天,為美麗旬陽建設提供更為有力的產業支撐。
然而,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旬陽工業園區要謀求更新的、更大的、更高的發展目標。“對于園區來說,核心任務是發展產業,根本支撐在于企業,只有把園區做實、做大、做強,才能把產業發展好、園區建設好,才能實現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工業園區的目標。”鄧幫財談到,“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園區要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招名企、引龍頭,通過引進增量,帶動產業聚集,擴大經濟總量,同時,注重統籌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營造好適宜各類資源要素加速聚集的環境,通過環境的提升,促進要素聚集和產業提升,實現產城融合一體化發展。”
基于這一目標,日前,管委會提出了指導和引領園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的總目標、總要求:把旬陽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一流工業園區。”針對這一總目標,園區拿出了具體的實踐思路:從企業、產業、人才、環境四個層面,細化“核心競爭力”內涵。一是繼續堅持大企業引領,大項目帶動,中小企業配套的鏈型發展體系。進一步把生態立縣、循環工業向民生工業轉型,把企業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園區大循環進一步提升,推進產城融合、園城共建,以園帶鄉,創新發展,實現強縣與富民目標的同步實現。二是要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和產品,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是核心。三是要有高層次的人才,提高人才的核心競爭力,這是關鍵。四是創造一流的投資環境和服務,提高環境的核心競爭力,這是保障。
“工業是園區的發展之本。堅定不移地發展產業經濟,是園區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依托。”鄧幫財表示,要充分釋放、調動和激活園區六大板塊的功能價值和空間價值,以板塊的快速建設發展,帶動和促進園區產業優化升級、工業經濟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