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寧鄉縣農業局 羅瑞龍
上世紀末以來,隨著農村溫飽問題的全面解決和農業相對效益的整體下滑,農村家庭對種養業的熱情銳減,農用地粗放經營甚至拋荒、雙改單(雙季稻田改種單季稻)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因此專業大戶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應運而生,進而演化成今日家庭農場之雛型。
中央一號文件就家庭農場作了明確的闡述,即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上述定義,結合當前實際,筆者認為,家庭農場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首先,一個家庭需在較長時期內流轉一定規模的相對固定的土地。就目前大部分地區土地承包經營情況來看,單家獨戶面積小,尤其是中國南方,普遍不過幾畝上十畝,不流轉土地,農業生產難成規模、難成氣候、難出成效。土地進行流轉,一方面如果不相對固定,今年作東家田,明年種西家地,整個農場的發展就難以規劃、難以定位,難以找到匹配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如果沒有一個較長的時段,今年幾十、上百畝,明年又只有幾畝、上十畝,將會導致部分資源設施閑置,農場難以穩固,更談不上可持續發展,自然也難產生良好效應。
其次,需要家庭勞動力的主要(或全部)精力從事種養業的生產、經營與管理。鑒于當前農業生產力水平仍然較低,導致單個勞動力生產經營面積受到制約,在本地,一個全勞動力一年大約可種水稻20畝,種蔬菜、水果3~5畝,一個家庭兩三個勞動力,大概可經營50畝水稻、10畝蔬菜與水果,能產生的效益也就每年三五萬元,效益不高,農民積極性難以調動。真正要釋放農民對種養業的熱情,促使其長期安心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與管理,收益得成倍增長,這就勢必要雇傭相當數量的勞動力。目前本地已成雛型的家庭農場,其雇工數量大都超過了家庭主要勞動力。如果家庭農場規定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就容易束縛農場的規模,進而影響農場的發展。因此,在勞動力使用上,應該給予規定的是家庭勞動力的主要(或全部)精力直接從事農業產業的生產、經營與管理。
再次,要擁有相關的農業機械和基本設施。家庭農場作為獨立的經營實體,作為相當規模的生產經營單位,從土地耕整、到田間管理、到產后收獲,都應當具有獨立的運作體系,有一定的機械設備作為生產保障。否則,農忙時期雇不到耕整、收獲機械,容易延誤農時,影響農場生產效益,進而影響整個農場的穩定與運作。
最后,農業收入應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作為職業農民,作為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家庭農場,農業無疑是其家庭經濟的主要支柱。
綜上所述,家庭農場的概念可理解為:一個家庭在較長一段時期內流轉適當規模的相對固定的土地,由其家庭勞動力投入主要(或全部)精力,使用自身所擁有的相關設施和農業機械,從事農業產業的規?;⒓s化、商品化經營,其創造的農業經濟收入為整個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這樣的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可稱為家庭農場。
目前,寧鄉縣的家庭農場正處于種養大戶蛻變階段,卻尚未完全突破種養大戶格局,為家庭農場之雛形。據調查統計,到2012年底,寧鄉縣共有種植業家庭農場793戶,總面積60620畝;養殖業家庭農場2269戶。其中,種糧農場617戶,面積42280畝,戶平68.5畝;水果農場164戶,面積14520畝,戶平88.5畝;蔬菜農場12戶,面積3820畝,戶平318.3畝。上述各類型農場中,以水果農場最為成熟,幾乎所有水果農場都是以一個家庭為單位,從鄉、村、組承包其荒蕪的林場、茶場和空坪隙地開發建設而成,承租期一般在20~30年,勞動力大多為家庭成員,不過雇工比較多,年收入在15萬元左右。其次為蔬菜農場,除超大型現代農場的3300畝基地外,其它11家基本上可稱得上單家獨戶的家庭農場,不過家庭成員的主要精力大都放在生產的組織、管理和產品銷售上,且其雇工都大大超過了家庭農場自身所擁有的勞動力數量,這類農場年收入大都在10萬元以上。此外,種糧農場雖然都是一家一戶經營,但其用地在耕種時間和數量上都難以穩固,且年收入不高,一般3萬~5萬元。
一方面,田地是農民生活的最后保障。雖然目前部分農民外出打工導致田土經營相當粗放,有的甚至拋荒或雙改單,但由于在外打工既有時間上的不確定性,又有收入上的不穩定性,因此隨時有退工的可能。一旦打工中斷,他們就只有回到自己的承包田上做文章。加之尚有其下代擇業難以預測,所以一般務工農民都不會把自己的承包田長時間出租外包,而短期出租又不利于家庭農場的發展。另一方面,水田流轉成本高,在當地,一般鄉村交通較為便利的地方,水田流轉價約需稻谷400斤/畝、折合500多元/畝;而城郊附近水田流轉價更是高達1000元/畝。利用流轉土地發展家庭農場,成本高、收益小,一定程度地影響了家庭農場的發展信心。目前,部分種植業大戶采取的策略為拾撿零碎水田耕種,但這樣難以向家庭農場提升。

長期以來,由于農田水利建設滯后,水庫、山塘、溝渠淤塞嚴重,大多數農場及種植業大戶的流轉地排灌不暢,靠天吃飯的狀況依然未有改善,致使有的農場長時間效益低下。
農業是露天開放性的產業,受天氣與環境的影響較大。當雨水不順、環境不佳、疫病流行時,產生的農業災害較大,對家庭農場的損害難以掌控。
無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都存在市場變幻無常、行情捉摸不定、價格時漲時跌、經營年賺年虧等問題。2012年下半年以來,糧食價格持續下跌,種糧農場一再受挫。2013年年初以來,禽流感警報不斷,肉食類產品市場銷售受阻,生豬、家禽銷售不旺,大戶與農場形勢普遍嚴峻。
目前,從事農場經營管理的人員雖然能吃苦耐勞、獨當一面,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農業新技術推廣興趣不濃,對農產品市場信息反應不快,尤其對現代經營管理缺乏深入了解,難以很好地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相對接。
既然家庭農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足可見家庭農場在以后“三農”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對于家庭農場應考慮確立其法定地位,按照嚴格的操作程序予以注冊認定:首先由家庭農場自愿申報,包括出具家庭農場土地流轉證明、家庭農場基本情況、家庭農場生產經營規劃等;其次由農業、林業、畜牧等專業部門組織進行鑒定、審核,對符合家庭農場標準的,出具批示證明;最后由工商部門依法依規辦理相關注冊登記手續,并發放相關證件和牌照。如此經過嚴格注冊登記認定的家庭農場,方能納入國家相關優惠政策享受范圍。
各級政府要從家庭農場建設的實際需要出發,加大財力投入,重點扶持家庭農場區域的水利、電力、交通、通訊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家庭農場生產條件,增強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同時,在信貸稅收等方面,要降低放貸門檻,優化稅收政策,協調銀農對接,減輕發展包袱。此外,在家庭農場產品銷售上,凡涉及產品包裝、登記、上市等限制政策的,均予以松綁,不但準許其自由上市,而且還要從多方面給予宣傳與推介。在有條件的地方,政府還可協調其與部門、學校、機關乃至超市相對接,全力破解其產品銷售難題。
各級農業、林業、畜牧、農機、科技等涉農部門,應多設立與家庭農場相關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機械示范與推廣項目,以加大對家庭農場的項目傾斜。對于有關農業產業研發的微小項目,可直接組織家庭農場投標實施,實現科研與家庭農場的無縫對接。對涉及家庭農場承包地灌排的小型水利設施建設項目,應優先家庭農場承包、承建。
由于家庭農場是一個家庭的全部或主要收入來源,所以經不起災害的侵襲和市場的折騰。各級政府應針對家庭農場這一實際,一方面,出臺更多、更優惠的單項產業災害性保險政策(當前僅有糧食、油菜、生豬),為家庭農場的產業發展提供安全有效保障;另一方面,由政府統一制定家庭農場的年投產整體保險措施(包括針對市場風險的保險等),以避免家庭農場“辛辛苦苦好幾年、一災回到溫飽前”,切實確保家庭農場大災無大損,小災不受損。
要加快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積極普及農業、畜牧、農機、林業以及網絡信息技術教育,大力提高家庭農場成員的文化素質、技術素質和道德素養,著力增強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開拓能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現代經營理念的種養業能手和家庭農場主。
一方面,由政府組建上下聯通的農產品信息機構,定期采集信息資源,認真組織信息分析,及時提供宏觀指導,從而有效地把家庭農場同大市場聯結起來,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家庭農場生產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鼓勵和支持市場中介機構發展,全面構建多渠道、多層次而又反應快捷的市場信息體系,及時地搜集和提供市場信息,為家庭農場建設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務。
要建立縣、鄉、村土地流轉機構,暢通土地流轉渠道,全面指導和服務好土地流轉,為家庭農場建設和發展清除障礙、創造條件。一是對土地流轉給予核定登記,并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外出農民主動出讓土地使用權。凡需進行土地流轉的,無論流入方還是出讓方,均先到鄉村登記備案,由鄉村統一調集土地、協調價格,再組織雙方辦理流轉手續。二是對土地流轉進行頒證認定,對土地出讓方頒發土地出讓證,對土地流入方頒發土地轉入證。以后,雙方可憑證享受相關優惠政策。三是制定土地出讓優惠政策。對出讓土地方,政府從種糧補貼等惠農政策上予以繼續認定。對于務工農民被迫返鄉的,政府要敦促土地流入方優先用工(或先在流轉協議中予以注明)。同時,政府也可在加快城鎮化建設上想辦法、加力度,為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就業尋找出路。尤其是對出讓土地的返鄉農民,要免費組織技能培訓,優先推薦企業使用。
家庭農場是新事物,既需要政策引導、多方扶持,又必須嚴格標準、嚴加管理。一是要加強動態管理,對家庭農場要開展一年一次的核查,五年進行一次評估,對于蒙混跟進或弄虛作假套取項目支持的,堅決予以及時摘牌和取締。二是要杜絕資源浪費。對家庭農場中出現稻田拋荒雙改單現象(對于確有水利問題影響雙季耕整的,可先書面報告當地農業主管部門,征得主管部門認可,并由主管部門聯絡水務等相關單位協調解決),以及稻田栽樹、稻田挖魚池等破壞基本農田行為的,堅決撤消和取締其家庭農場牌證;對生產過程中采用陳舊技術而不熱心新技術推廣以致影響增產提質的,應給予黃牌警告;連續兩年被黃牌警告的,其家庭農場牌證必須予以撤消和取締。三是要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對家庭農場的農產品質量要進行跟蹤檢測,對農藥殘留超標的,輕者可限期培訓、責令整改,而屢教不改的予以摘牌和取締;對農藥殘留嚴重超標的,立即摘牌和取締。被摘牌取締的家庭農場,其家庭成員五年內不得申報注冊成立家庭農場。
當然,發展家庭農場,是三農工作的一個新嘗試,需群策群力、多種措施并舉。我們相信,隨著國家對三農工作的日益重視,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加快推進,家庭農場的發展一定會呈現出蓬勃生機,并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貢獻出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