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蝶



步履匆匆、回身舉步、蹣跚而行、款步姍姍,舞態生風;辛酸的,平坦的,歡樂的,曲折的;我們以各種各樣的姿態相互交錯著在路上。“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獨自的旅行,即使有人相伴,終究是會各分東西”,我們就這樣生活著并不斷告別,一個遠去的背影,一個人和一群人的事……
很平淡,很溫馨,然后很生活。人生是一場華麗的冒險,你需要做的就是靜靜的路過旅途的一切。它說著離開人群獨自練習 其實不寂寞,電影中明爽朗的笑容,和善的人,還有沿途的人不斷為明加油,都會讓人感覺溫暖。
“希望在20出頭的生命里,做一件到80歲想起來都還會微笑的事。”就這樣開始旅行的腳步。季風相反的方向,北緯偏北的那個地方,盛產著溫柔的海。迷途的孩子,年少時孤獨的成長,一把吉他,一首練習曲。
一部好的電影,可以沒有著名的演員,可以沒有精彩的情節,可以沒有愛情的襯托,可以沒有優美的配樂,可以沒有多余的聲音,可以沒有聲勢浩大的宣傳,可以沒有巨額的投資,可以沒有商業的色彩,卻讓你覺得那其實只是一部電影,一部好電影。它是練習曲,輕易地被打動。電影里的風景十足漂亮,寶島臺灣,沁著太平洋的風,慢慢地渲染氣氛,也攢夠了文藝,除此外,一路看下來,會覺得整個感覺都是淡淡的,雋永,綿長。它靜得只是一幅畫,只是冬日里不勝熱情的暖陽,只是干凈純粹未經涂抹的一份心情,即使沒有跌宕和吸引的情節,也可以美得讓你動容。
故事講的是男主人公一個人的環島旅行。從高雄出發,騎著腳踏車,繞著臺灣島環行8天。是一把吉他,關于風,關于自由的夢想。路上,在海邊,遇到了一個父母不和的年輕人,遇到了一個獨自旅行的立陶宛姑娘,遇到了一個拍電影的劇組,遇到了一個鄉音未改的老人,遇到了一個思念伙伴的車友,然后從每一個遇到的人的經歷中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暮色降臨,海邊,他結束旅行,省略一切儀式,僅是稍稍回憶途中那人那事,那一張張或許蒼老卻執著的臉。在千古的豐臺和平野,有太平洋上的風吹過,騷動結束后意味深長的喘息,在茫茫天際伴隨著少年。那是成長從一而終的印記。
這樣的公路電影并不少見。格瓦拉的革命之旅《摩托日記》;尋找身患重病的哥哥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而我要說的《練習曲》則是一個年輕人的旅行,沒有特別的目的,只是為了一份年輕的向往自由的心。他駕駛的工具不是格拉瓦的摩托也不是史崔特的割草機,是大家隨處可見的腳踏車。
臺灣“老新銳”陳懷恩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篇《練習曲》,電影幾乎都是由自然風景組成的,沒有明星,沒有沖突,沒有暴力,甚至沒有劇情,毫無華麗的氣勢,沒有張弛有力的節奏。清晰見底,宛若安靜著行走在生命的深處,我更愿意覺得電影的主角就是一場旅行。也就是這樣樸實清淡的影片,卻成為07年上半年臺灣電影的賣座冠軍,并在替補《色戒》參選奧斯卡之后,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有著聽覺和語言障礙的年輕人明即將從大學畢業,做了一件“現在不做,就永遠不會做了”的事:獨自一人展開七天六夜的單車環島旅程。逆時針的環島路線,東岸到西岸的逆風行,一路所遇見藉由影像制造夢想的工作者、立陶宛的年輕女孩、噴畫的青年、失業女工,所有的人與景,交織相扣。
你可以認為他像極了大多數的臺灣電影,優雅小資情調的文字,簡單煽情的音樂,它確實不是太完美,清新的畫面后似乎總有些矯情的做作,表演似乎是有些無力,對白也略帶生硬。但這并不影響我對整體的好感,電影以散文式的故事結構加一點小小的倒敘式機趣,結構比較單一,這是一部以氣質取勝的電影,它的安靜能迅速平息你躁動的內心。
太平洋的風/吹過我所有的全部/太平洋的風一直在吹/最早世界的感覺/最早感覺的世界/也許/就是這份感覺/也許/就是這段音樂/也許/就是這場旅行/一件七天就能完成的事/卻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做過/夢想/有的時候它永遠是夢想/有的時候卻能變成現實/感動的時候/感動之外/感動的余音/是你的一場旅行。
當然從電影中讀到的“路”的感覺會有很多:《練習曲》是以一種簡單的年輕的姿態行走在路上,甚至沒有任何強烈的目的,只是喜歡某種自由的感覺,遇見的人事也只是以一種背影的方式來記憶,終究是要回到原來那個溫暖的起點。在路上,或許是沒有那么簡單的事,因為他總會連帶太多太多感覺之外的其他。《蝴蝶》里小女孩麗莎和老人穿越森林置身自然尋找一種叫“伊莎貝拉”的蝴蝶,電影的最后“伊莎貝拉”并沒有出現,可老人很欣慰:我們終于找到我們想要找的了,那便是愛。在路上我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行走,同時也在尋找,尋找愛與被愛。同時也會筑一個角落,等待著遇見,等待一個停留的溫情。《海鷗食堂》便是如此,在一個美麗的地方駐足指點觀望,等待一些遇見和淡淡的情誼。在路上我們遇見過,同時又陌生了,那是有著同樣清新的《最遙遠的距離》。我們可以沒有格瓦拉《摩托日記》里那么深刻的認識,沒有凱魯亞克《在路上》的艱辛,但我們可以體會著在生命的道路上最真實的感情。
人生百味,或緩如風,也可急如風。 能平靜地去思考,本身也是一種幸福吧。
是詩,是畫,一個人的旅行,在有風的季節。海、樹、云、天、好心的陌生人、有很多過去卻豁達的旅伴。有些事現在不做,真的一輩子也不會了。
人生幾十年,白云蒼狗,年輕的時候何必有太多的背負。騎上自己的車,放下學業、女朋友、人情世故、是是非非,帶上背包和吉他上路。自由,有時,是在心中。 如果,心被禁錮束縛了,再多的自由也是徒勞吧。就像環島旅行的少年,他愛音樂,但他有耳障,那又怎樣? 在他的心中的音樂圣地,便是自己的碧海藍天。即若唱不出的歌曲,即若一把木吉他,斷掉的一根弦,欣喜若狂的想表達內心的感受結果換來的悵然若失,還是有機會去夢想。沿途體會擁有和失去,了解,迷戀,不舍,然后學會珍惜……在他們看來,海峽的對岸好大,可是這邊的人懂得的只是小小的一點。只需要一周就可以環游哦,在學校里待著,在單位混著,隨便也是一周,只是這一周與過去和未來的一周看不到區別。也許我們還在感慨過去,也在憧憬明天,但恐怕大都流于幻想了。
年輕時覺得宗教的儀式很奇怪,明明不會有什么實際的用處,干嘛還要大費周折。長大了知道人活著都不易,有很多事自己做了,成不成就看天了,所以才有很多人去尋一個好的運勢。家永遠是旅行的歸宿,年輕人往往是逃家的,但隔一輩的親人卻顯得很親近。仙風道骨的爺爺,佝僂著身子,虔誠的跪伏在媽祖娘娘的面前,以求得一年的祝福。此刻,看著這一切的明相淚流滿面。這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信仰的力量。他開始覺得,生命原本就是一個過程,結局都是一樣的,但有些最初的堅持,卻豐腴了生命的熱情。
現在,今天,一塊一塊正在搭建人生的積木。想做的事,想愛的人,早些行動,否則或許就是永訣,隨著一聲嘆息,任由遙遠的憧憬消失在現實的縫隙里。在磨滅勇氣之前掙脫內心的束縛,這一次不計較結果,聽著自己的心許著下一步的行動。征服,也或許只是為著路過,只是對那片土地愛得深沉。
天空、稻田、海邊的木麻黃、哼著歌謠的原住民、劃過長空的海鷗……
環海,走走停停,帶著你的單車,你的音樂,和你的心情,悠悠地,或者遇見哪個想用相機記錄感動的瞬間 ,用畫筆描繪沿途的風景,旅行總是聽故事的最好時刻,干凈簡單而隨性的幸福。逶迤的路上,在你眼中,你何曾不是別人的風景。在路上,伴著生命的節奏,享受和海鷗一樣游蕩的我們,不用刻意去融入下一片風景,你本就是自然。旅行的意義從來都不在于終點。背著各自的行囊以其各種各樣的姿勢在路上,我們就這樣生活著并不斷告別,尋找著尋找愛與被愛,走過了一度花開,又是一度花開。
如果哪天心血來潮,我愿如他一般出發,哪怕是逆流而上。
【責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