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陽,張曉明
(西北有色勘測工程公司)
地層以泥盆系絹云母千枚巖、炭質千枚巖夾灰巖為主,坡體西北部陡崖處出露斷層角礫巖,上覆厚4.6~18.4 m不等的第四系殘坡積及人工堆積之松散堆積物,各層工程地質性質及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見表1。

表1 各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統計表
(1)素填土(Q4ml):層厚1~5.7 m,褐黃—灰褐—灰黑色,成分以含碎石粉質粘土、炭質千枚巖全風化物為主,成份雜亂,均勻性差,稍濕—潮濕,稍密。
(2)含碎石粉質粘土(Qel-dl):分布于坡體表部,厚4.6~8 m,褐黃—灰黃—灰褐色,含較多千枚巖碎片,偶見灰巖顆粒,稍濕—飽和,松散,堅硬—軟塑。
(3)粉質粘土(Qel-dl):呈透鏡體狀分布于②層中,見于坡體的中下部,厚0~5.4 m,淺灰黑—灰黑色,潮濕—飽和,硬塑—可塑。
(4)斷層角礫巖:分布于坡體的西北部,出露部分形成陡坎,褐黃色—雜色—灰色,顆粒成份以灰巖、千枚巖為主,碎裂巖石化及泥化作用明顯,巖芯呈碎石土狀,屬強風化。
(5)炭質千枚巖:灰黑—黑色,大部分礦物風化變質,原巖組織結構已基本破壞,巖芯呈土狀、碎石土狀,偶見灰巖顆粒及方解石粉末,屬全風化。遇水易軟化,抗風化能力差,屬極軟巖。
滑坡坡體上出現數十條裂縫,裂縫沿坡面呈弧形分布,長數米至數十米不等,縫寬1~30 cm不等,局部下錯呈0.20 ~1.2 m的陡坎;坡體表面發育兩個小滑坡(H1、H2),其中H1滑坡位于滑坡后緣東側周界附近,圈椅狀形態明顯,平面形態呈長條狀,后壁坎高2~3 m,前部坎高1 m,長約16 m,寬約12 m,滑體物質為含碎石粉質粘土,厚1~2 m,滑體中部有泉水滲出,沿滑體兩側可見3~5 mm的拉張裂縫。H2滑坡分布于滑體前緣2-2'附近,長約6 m,寬約22 m,厚約2~3 m,地表形態呈簸箕狀,圈椅狀形態明顯,后緣形成高1~2 m的陡坎,滑體土成分為含碎石粉質粘土,滑床為灰黑色粉質粘土。目前滑坡周界整體不太明顯,尚處于蠕動變形階段。坡體表面拉張裂縫發育,滑體后緣有泉水滲出,滑體中局部有地下水分布。在天然狀態下,滑體整體處于極限平衡狀態,遇連陰雨等會加速蠕動變形,滑體在飽和狀態下穩定性差,有整體失穩的可能。
滑動面抗剪強度指標即粘聚力C和內摩擦角φ根據測試成果、反分析并結合巖土野外特征綜合確定。鎮安水泥廠后滑坡尚處于蠕動變形階段,尚未形成明鮮的滑動,故在計算滑坡穩定性和滑坡推力時,采用了滑面土的快剪強度指標:
天然狀態:②層粘聚力 C=17.8 kPa,內摩擦角 φ=19.6°,③層粘聚力 C=22 kPa,內摩擦角 φ =13°;
飽和狀態:②層粘聚力 C=11.1 kPa,內摩擦角 φ=12.6°,③層粘聚力 C=7.3 kPa,內摩擦角 φ =12°。
滑體土重計算參數:
天然狀態:取②層含碎石粉質粘土的采用現場實測數據18.1 kN/m3;
飽和狀態:取②層含碎石粉質粘土重塑土飽和容重統計指標 20.7 kN/m3。
根據《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的規定,穩定系數Fs<1為不穩定,1≤Fs≤1.05 為欠穩定,1.05≤Fs<1.15 為基本穩定,Fs≥1.15 為穩定。
據穩定性計算結果,見表2,天然狀態下1-1剖面處于不穩定狀態,1-1'、1-2處于欠穩定狀態,2-2'、2-2處于穩定狀態,其余剖面處于基本穩定狀態。飽和狀態下除2-2處于欠穩定狀態外,其余部面均處于不穩定狀態。因此滑坡在天然狀態下整體處于穩定狀態或欠穩定狀態,局部處于不穩定狀態;飽水條件下坡體整體處于不穩定狀態,滑坡整體失穩的可能性大。

表2 滑坡穩定性驗算結果
據穩定性計算結果,滑坡在天然狀態下整體處于穩定狀態或欠穩定狀態,局部處于不穩定狀態;飽水條件下坡體整體處于不穩定狀態,滑坡整體失穩的可能性大。選取2-2'地質剖面作為模擬對象,利用FLAC3D軟件重點研究滑坡在飽水狀態下的變形破壞規律。模擬所采用的巖層物理力學參數,主要來源于室內試驗見表3,并參考了該地區其他實驗資料。為與極限平衡法得到的結果相比較,盡量采用與計算方法一致的邊界條件和初始條件。同時,利用軟件自帶的強度折減法可以得到滑坡的穩定系數。

表3 數值模擬各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在飽和狀態下,滑坡穩定性大為降低。根據計算結果顯示,當滑坡處于飽水狀態時,滑坡穩定系數Fs只有0.95,與極限平衡法計算得到的結果基本一致,表明此時滑坡處于不穩定狀態。同時分析此時滑坡的位移狀態,滑坡最大垂直位移下降了18 m,見圖1,而最大水平位移達到28 m,見圖2。據此表明,在這種狀態下,滑坡已經失穩,并且已經向前滑動了較大距離。從位移圖上同時可以看出,滑坡滑動面基本上位于滑坡的中下部位,與修建公路削坡有很大關系。因而在進行該滑坡治理時,需要在公路邊坡處采用抗滑樁或是抗滑樁加擋墻綜合治理的措施。由于滑面下伏巖層為炭質千枚巖,該層巖石全風化,原巖組織結構已基本破壞,遇水易軟化,抗風化能力差,屬極軟巖,因此抗滑樁必須深入到該層以下,才能保證該滑坡能夠得到有效的加固。
(1)鎮安縣水泥廠后滑坡地層以泥盆系全風化炭質千枚巖為主,上覆第四系殘坡積及人工堆積之松散堆積物,在天然狀態下,滑體整體處于極限平衡狀態,遇連陰雨等會加速蠕動變形,滑體在飽和狀態下穩定性差,有整體失穩的可能。

圖1 滑坡垂直位移圖

圖2 滑坡水平位移圖
(2)極限平衡法計算結果表明,天然狀態下滑坡穩定系數0.97≤Fs≤1.33,整體處于穩定狀態或欠穩定狀態,局部處于不穩定狀態;飽水條件下0.86≤Fs≤1.02,坡體整體處于不穩定狀態。
(3)數值模擬結果表明,當滑坡處于飽水狀態時,滑坡穩定系數Fs只有0.95,滑坡滑動面基本上位于滑坡的中下部位,與修建公路削坡有很大關系。因而在進行該滑坡治理時,需要在公路邊坡處進行抗滑樁或是抗滑樁加擋墻綜合治理的措施。
:
[1]鄭穎人,趙尚毅.邊(滑)坡工程設計中安全系數的討論[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25(9):1937-1940.
[2]趙尚毅,鄭穎人,時衛民等.用有限元強度折減法求邊坡穩定安全系數[J].巖土工程學報,2002,24(3):343-346.
[3]桂蕾,殷坤龍,翟月.基于FLAC3D模擬和強度折減法的滑坡穩定性計算[J].安全與環境工程,2011,18(6):9-14.
[4]江德飛,何光春.傳遞系數法與FLAC強度折減法比較分析——以猴子石滑坡分析為例[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5,24(1):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