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光
最近三年來,國資系統反復強調一個“三重要”的新說法,認為國有企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支柱,是共產黨執政的重要經濟基礎。對此也有不同看法,因而需要進一步討論。
國有企業改革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放權讓利開始,經過兩步利改稅、承包制、分稅制、抓大放小、包租賣、國有經濟重組、股份制,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做大做強,主要變化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國有企業的規模由小變大,分布由分散到集中。經過一系列改革,國有企業退出了一些領域,縮短了戰線,從眾多的小企業變成了主要是規模較大的大企業。就以國有工業企業為例,2009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051萬個,占有固定資產7.08億元,生產工業總產值7.15億元,上交利稅0.77億元。至于大的央企,好幾個已經進入了世界500強。
二是企業與國家的利益分配方式有了變化。改革前,租、稅、利三者合一,企業利潤全部上交,所需資金全額下撥。實行利改稅和分稅制以后,利潤和稅收分開了,國有企業照章納稅,結束了國有企業不交稅的歷史。到2008年,中央國有企業開始按10%、5%和0%的稅率向國家上交利潤,從2010年開始,上交比例各提高5個百分點。
三是國有企業的資產資本化了。國有企業的實物資產變成了資本,企業取得了獨立的法人資格,政府也從原來的計劃者變成了國有企業的出資人,享有法定股東的權利,國有企業從“為公眾而生產”變成“為政府而賺錢”。不僅如此,政府還授予了一些壟斷國企以行政權力,這類企業不僅擁有資本權力,而且擁有權力資本。
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資本大增,利潤大增,從原來的“國退民進”,全線收縮,變成“國進民退”,大力擴張。政府主導的以國有企業為基礎的國家資本主義成為中國經濟的基本特征。于是,不少人認為國有企業是有效率和有競爭力的。這才出現了前述“三重要”的說法。現在要問,國有企業的這種狀況是怎么取得的?
首先,國有企業改革解決了利稅合一的問題,但租金和利潤仍然混在一起。國有工業企業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即使按照現有的工業地價計算,每年應交地租5000多億元,實際上一分錢未交。各種礦產資源的租金收繳的也很少。而幾大電信公司和電視臺的頻道或者牌照資源,基本上是免費使用的,而實際上每年的租金大約是1.4萬億元。其次,資產重估,大幅升值。且不說其他資產,僅以土地而論,升值數百倍,國有農場占地0.5億畝,國有企業占地0.2億畝,升值幾千億元。第三,股市圈錢,貸款優惠。貸款利率國企向下浮動,民企向上浮動。貸款規模國企占80%~85%,民企占15%~20%。股市為國企解困服務,中石油上市時發行價達到48元/股,圈了幾千億。第四,注資剝離,資產重組。對三大國有商業銀行注資650億美元,剝離銀行不良資產1.4萬億元。最后,發展民營,豬肥即宰。在很多地方,用剝奪民營經濟的辦法進行重組,進而做大國有經濟。
國有企業的績效和效率到底怎樣?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國有企業課題組”完成研究報告,把國有企業的績效分為名義績效和實際績效,進行了計算和分析。從名義績效看,200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為8.78%,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則是12.57%。可見,國有企業的名義績效也比較低,而實際績效則需要做多種扣除。一是需要扣除國家對國有企業每年一二百億元的財政補貼;二是國有企業的融資成本更低;三是要扣除國有企業占有的資源租金。國有企業的績效到底如何,還不清楚嗎?要知道,資源租金是全體人民的財產,人人有份。依靠這樣的國有企業來建設小康社會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只是把老百姓的財富變成國有企業及其出資人的財富。
國有資產資本化如果像現在這樣,仍然與老百姓的個人利益無直接關系,只能增大某些官員和國企高管支配和掠奪民營經濟和民眾的機會和空間。
國企改革可采取的一個步驟是,在利稅分開的基礎上,進一步把租金和利潤分開。通過建立一些公共信托機構,把國有企業無償占有的各種各樣的資源要素租金收繳過來,真正變成全體人民的財產,分給全國的老百姓,人人有份,共同分享。這樣一來,國有企業的績效也就真實和透明了,既可以解決收入分配問題,提高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也可以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時,實行大規模的減稅。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實現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標也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