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磊
海洋文化產業已成為舟山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須適時深入研究海洋文化及其產業,提出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思路,以更好促進海洋經濟和群島新區的建設發展具有舟山特色的海洋文化產業
舟山人在與海相處的過程中形成了敬畏生命、崇尚海洋的理念,在獲取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中始終堅持人與海洋的和諧相處。在新、舊石器時代,伴隨著漁民出海捕撈等活動,形成了歷史悠久的海洋漁俗文化;在海上冒險生活,對心靈慰籍和精神關懷提出強烈需求的基礎上,形成了海洋佛教文化和觀音文化;在船舶工業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海洋商業文化。2011年,國務院批復設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在這一背景下,發展海洋經濟成為舟山市經濟發展的重點和方向。
加快發展海洋文化產業是提升城市軟實力實現“三大定位、五大目標”的必然選擇,舟山市要提升城市軟實力、開創新區建設的新局面,就要放眼全球,接軌世界,大力弘揚“勇立潮頭、海納百川、同舟共濟、求真務實”的舟山精神,創造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和海洋文化發展模式,不斷增強新區核心競爭力;加快發展海洋文化產業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海洋文化產業不僅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升級,還可以緩解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矛盾,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海洋文化產業是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內容,立足于海洋文化資源優勢,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加快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真正實現全市城鄉居民文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更加充實。

指導思想:緊緊圍繞《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按照把舟山建設成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先導區、我國海洋綜合開發實驗區、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我國大宗商品儲運中轉加工交易中心、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海上開放門戶,我國重要的現代海洋產業基地、我國海洋海島綜合保護開發示范區、我國陸海統籌發展的先行區”的戰略任務,強化“勇立潮頭、海納百川、同舟共濟、求真務實”的舟山城市精神,以建設“國家海洋文化中心”為目標,以“擴大總量、調整結構、優化布局、提升水平”為主線,以“文化產業項目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為抓手,以凝聚海洋文化厚度和創新海洋文化體驗為重點,合理引導資源配置,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將發展具有舟山特色的海洋文化中高端產業作為舟山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著力點,走出一條具有舟山特色,面向國際國內,長三角高度聯動的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
發展目標:形成現代與傳統融合、區塊布局合理、地域特色鮮明、資源集約利用的較為完整的海洋文化產業發展體系和健全的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機制,文化產業總體實力大大增強。到2015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到本地GDP的7%-8%,文化產業成為舟山市經濟發展中的支柱性產業,有5家以上企業(基地)列入省級以上文化產業重點扶持企業(基地)名單。
主要任務: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完善文化產業發展配套政策,積極構建和完善文化產業的公共服務平臺,營造文化產業發展氛圍;大力支持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和重點文化企業,積極招商引資,引導具有良好前景的新興產業門類的發展,不斷擴大舟山文化產業規模,提升產業結構;扶持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發展,引導產業集聚,充分發揮集聚效應。
空間布局:通過合理引導,實現未來舟山市文化產業發展的“一核心一重點四組團”空間布局。“一核心”即以新城作為舟山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區,重點發展新興文化創意業、現代傳媒業、海洋節慶會展業和海洋文化旅游業等相關產業;“一重點”即以普陀山為舟山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區,重點發展海洋文化旅游業、佛教文化旅游業、文化休閑養生業等相關產業;“四個組團”即以定海、普陀、岱山和嵊泗本島及周邊島嶼為舟山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拓展區,根據各縣(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結合資源分布特點,確定發展方向,有重點地發展符合地區特色的文化產業行業,區域聯動,提升舟山文化產業整體發展水平。
重點領域:按照產業發展規模及下一步發展舉措將文化產業重點發展領域劃分為三個大類,即核心產業、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核心產業即目前發展已經比較成熟下一步可以做大做強的產業,包括佛教文化旅游業、海洋文化旅游業、海洋節慶會展業、海洋休閑養生業等,可以通過提升優勢、塑造品牌來推進;重點產業即目前已經形成一定規模需要進一步規范提升的產業,包括文化用品生產與銷售業、現代傳媒業、文藝娛樂業等,可以通過改革創新、突破現狀來推進;新興產業即處于萌芽階段未來需培育扶持的產業,包括海洋文化創意產業、海洋動漫產業等,可以通過培育發展、壯大規模來推進。
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和稅收優惠力度。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支持重點文化項目建設、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重點文化企業培育、文化產品品牌打造、演藝市場培育、文化創意成果轉化、產業規劃、產業公共服務等發展。完善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細化支持的對象內容,加強對資金的申報、使用、審計、績效評估等管理,確保資金使用規范,引導扶持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同時,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稅收優惠政策,對重點文化企業和項目在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優惠。
鼓勵金融、保險等行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與相關金融機構建立銀企合作機制,建設文化產業金融服務平臺,促進文化與資本對接,引導多元資金支持文化產業,鼓勵金融機構拓展文化金融服務。適時培育文化產業產權交易市場,探索建立文化產權交易機構,規范文化資產和藝術品交易。支持現有保險中介機構經營文化產業保險產品。鼓勵文化企業和保險公司采用保險中介服務,支持設立專門為文化企業服務的保險中介機構,支持專業、權威的文化產業評估、鑒定服務機構,為文化產業保險市場發展提供服務。
優先保障文化產業發展用地。將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用地優先納入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根據國家下達的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按照輕重緩急對文化產業項目建設用地作出科學合理安排,優先保障文化產業用地計劃指標。對地方經濟發展具有較大帶動作用的文化產業重點項目,根據情況可通過多種方式實行優惠供地,并在繳納土地出讓金的期限、用途等多方面支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
完善文化產業人才政策。進一步制定完善切實可行的人才政策,積極改進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完善文化人才管理和激勵機制,建立與文化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選拔機制,建立文化產業人才信息庫。加強優秀文化人才的引進工作,在戶籍、住房、技術職務、家屬隨遷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此外,鼓勵市內優秀文化產品及項目,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擴大出口貿易,大力開拓國內外演出市場。
完善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項目庫建設,不斷進行動態更新,積極發揮平臺作用,從宣傳推介、資金扶持、技術指導等各方面支持文化企業和文化項目發展。積極培育發展文化產業中介服務市場,整合社會資源,鼓勵文化創意中介機構發展,集聚贏利或非贏利性的包括金融、法律、建筑、策劃咨詢、演出經紀等方面的文化中介服務機構。
推動文化產業集聚區發展。合理規劃集聚區發展,重點支持舟山市軟件創意產業園、定海伍玖文化創意中心、舟山市科技創意引智園等產業集聚區發展;加快魯家峙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定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等集聚區項目的建設開發;建設高規格、高品質、自主產權式的文化創意園區,突破規模限制的瓶頸制約,引進市外大型文化創意企業,完善集聚區產業鏈結構,充分發揮集聚效應;積極探索集聚區運營的新模式,完善集聚區扶持政策、配套設施、技術資源等服務體系,尤其要加強知識產權、信息技術、投融資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強集聚區內企業之前的互惠共贏,形成合力,使集聚效應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