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利仁
要推動機制創新,進一步探索杭州下城北部地區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發展機制,開拓創新,逐步建立老城區轉型發展的新模式
杭州下城北部地區主要指下城位于德勝路以北的區域,范圍包括石橋街道全部、東新街道大部,以及文暉街道的小部分,占地17平方公里左右,約占全區總面積的54.04%。下城北部地區緊貼城市核心區,城市核心要素的自然輻射和銜接條件最為充分,具有帶動整個城北地區發展的先天優勢;該地區產業基礎較好,曾是杭州市的裝備工業基地。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和“退二進三”的快速推進,累計搬遷工業企業107家,騰出土地2555畝,但仍分布著杭汽輪、杭軸承、杭叉機械和杭紡機等較為集中、規模較大的工業遺存;完善的交通配套也是該地區的一大優勢,德勝高架、留石高架、石橋高架環繞,紹興路、東新路、石祥路、石橋路等城市主干道形成密集交通路網,同時能快速地進入繞城北線、東線與西線,以最近的距離連接滬杭高速、杭寧高速。
然而,當前下城北部地區要成功實現轉型發展,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空間開發相對零散,區域總體規劃有待完善。北部地區高架縱橫貫穿,加上鐵路線多、筧橋機場限高等因素,在空間開發上呈選擇性散片式發展,在業態選擇、產業布局等方面,缺乏統籌謀劃和有效指導。二是高新產業相對不強,產業轉型升級有待加快。在大批工業企業轉移出去的同時,北部地區商貿服務業還處于起步階段,高新產業發展相對不足。長城機電市場、新世紀鋼材市場等傳統生產資料專業市場和村級工業園區仍然存在,產業發展有待提升。三是征地拆遷任務艱巨,相關政策機制有待強化。北部地區目前已經完成或正在實施中的“城中村”成片改造僅四個村,還有七個村未全面實施,且按現有規劃和政策難以推進。同時,區域內還存在“斷頭路”“斷頭河”現象,工程涉及拆遷量大,而征地拆遷相關工作機制滯后,成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瓶頸。為此,應圍繞七大重點推進下城北部地區轉型發展。
(一)規劃建設現代產業集聚區。圍繞“打造繁華時尚之區、建設幸福美麗下城”目標,按照下城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需要,結合杭州市十大產業發展部署,科學調整服務業空間布局,在下城區電子商務產業園、紹興路汽車精品街、石大路貨運市場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提升和北部現有優勢產業培育壯大基礎上,改造整合一批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一批重點產業集聚區。按照“兩區片多平臺”布局,積極推進創新創業新天地商務區、城北體育公園高端商務區、石橋路研發設計產業集聚區、新興產業功能區等集聚區建設,分步實施重點園區提升改造。著力引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專業化水平高、輻射影響力強的服務業企業或團隊,形成主導產業突出、服務功能強、輻射范圍廣的現代產業集聚區。
(二)促進北部和南部合作發展。按照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形式多樣原則,積極推進南部北部街道開展合作。南部街道可通過“騰龍換鳥”將部分服務業產業轉移到北部街道,加快北部服務業發展?;蛘吣喜拷值琅c北部街道進行合作招商,加快北部街道培育產業集聚。鼓勵南北街道共建產業園,可采取股份合作模式、股份制與委托招商綜合模式。股份合作模式即在北部街道設立共建園,交由合作雙方成立的合資股份公司管理,公司負責園區規劃、投資開發、招商引資和經營管理等工作,收益按照雙方股本比例分成。股份制與委托招商的綜合模式即雙方成立合資股份公司來共同建設共建園,收益按股本結構分成,同時委托南部街道開展招商,對于南部街道引進的項目,受托方除享受相關獎勵政策外,若干年內還可對所引項目產出的新增增值稅、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獲取相應比例的分成。
(三)創新對外合作模式。迎合杭州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發揮北部老工業基地的技術、人才和市場優勢,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積極與市內相關資源進行整合,與浙工大等高校共建產業園,與高新區等建立產業合作分園。加強與高校研究院所協同創新。率先與浙江工業大學開展全面戰略合作,發揮浙工大科研、人才、項目優勢,利用北部廠房、園區等存量土地,共同籌建協同創新中心、創新型產業基地,為科技成果產業化、科創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產學研結合提供載體,加快創新型經濟發展,積極爭取成為省級乃至國家級的“協同創新中心”。探索開展與浙工大有長期合作的俄羅斯、烏克蘭等國高等院校的合作,在北部地區創辦國際性創新產業園區、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以與浙工大合作為實踐點,吸引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到北部地區創新創業。創新開放合作。借鑒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等模式,積極吸納國內外科技、文創、人才等資源參與下城發展,爭取國家相關產業園區的轉移,特別是吸引上海、北京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下城設立產業分園。
(四)深化體制機制建設。推動機制創新,進一步探索北部地區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發展機制,開拓創新,逐步建立老城區轉型發展的新模式。探索建立更有成效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把杭州尤其是下城區的科教優勢、人才資源轉化為北部地區加快發展的支撐優勢。探索和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特色產業園區、高技術服務集聚區等產業功能區的建設和管理機制,增強平臺、園區和基地的示范效應和輻射服務能力。探索建立高效指揮和協調機制,以政府為主導,更有效地動員和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和支持北部地區發展,更有效地組織實施南北街道合作共贏、加快北部地區發展的機制。探索建立存量土地利用機制,在利用存量土地尤其是工業廠房、倉儲用房等存量房地資源發展新興產業方面,先行先試,研究建立創新型企業、產學研協同創新產業用地出讓機制、轉讓退出機制,積極爭取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政策的支持和創新。

(五)積極拓展發展空間。調整和優化區域功能布局,利用工業廠房(園區)、市場外遷、停車場開發改造等,在城市規劃可控范圍內,適當發展商務樓宇、商業地產,提高北部空間利用和產業集聚。實行傳統工業轉型。加快新華、華豐、天堂工業園區業態調整,實現園區的轉型升級。加快杭紡機、杭叉等企業搬遷后工業廠房的利用,鼓勵杭軸承加快搬遷改造,實現“退二進三”“騰龍換鳥”。加快專業市場搬遷。加快區域內的長城機電市場、京誠機電市場、萬誠機電市場、新世紀鋼材市場等市場的搬遷、提升和改造,完善相關政策,對搬遷市場進行補償和獎勵。推進城中村改造。加快推進實施沈家、石橋、華豐、永豐、楊家等村的“城中村”改造,加大政策支撐,加強城中村改造經費保障,創新改造模式,探索建立各方共贏的推進模式。開發停車場資源。對城北體育公園南側的公交三公司停車場、同協路與石大路交叉口的公交華豐停車場和石大路貨運停車場等地塊進行深入研究,利用停車場搬遷后騰出的空間,建設大型商業綜合體和商務樓宇開發,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提升區域整體形象。
(六)發揮經合社作用。進一步加強對經合社組織的領導,充分發揮村經合社組織在加快北部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創新村級經濟合作社機制體制,規范經合社班子建設,提高經合社黨組織和管理者的素質和理念。探索引入職業經理人等先進管理制度,完善經合社經濟發展考核獎勵機制,對利用原有標準廠房、村級工業園區進行改造,引入新興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給予獎勵和資助。通過合理補償、資助,調動經合社及經合社領導班子挖掘潛力、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經濟質量的積極性。加大10%留用地招商選資力度,引導各村科學利用10%留用地指標發展現代服務業。
(七)加強組織領導。抓住杭州市加快城北發展的戰略機遇,進一步突出加快下城區北部地區建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建立健全加快北部地區發展的工作機制,形成有效組織各方力量協同建設的良好局面。建議以“1+3+X”模式推進北部地區建設。“1”,區委、區政府在調整和充實成員的基礎上,成立強有力的組織協調委員會,下設辦公室(簡稱北部辦),協調區各相關部門和北部街道、南北街道合作,爭取省市政府以及發改委等部門支持;“3”,充分發揮文暉、東新、石橋三個街道的積極性,配合區北部辦,組織經濟合作社、集體產業園轉型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X”,重點產業園功能區建設,可以開發公司、經合社等作為實施主體,具體負責園區建設及其物業管理維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