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陳曦
民主黨和共和黨在政治哲學上的差異主要在于公民應該享有多大程度的自由,以及政府應該有多大的權利
2012年11月6日,奧巴馬艱難地贏得了美國總統大選,連任已經非常不易了,誰知繼任后的路更不好走。還沒來得及慶祝,他就趕緊與國會領導人會面,討論如何平穩度過“財政懸崖”。本來共和黨和民主黨多年來就是競爭關系,又剛剛輸了選舉,共和黨人心里憋悶,難免會在談判上給奧巴馬穿小鞋。所以,多次的國會會議都未達成共識。共和黨的發言人還在2012年12月中旬的時候放話出來,說關于“財政懸崖”的談判沒有實質進展。全國上下,乃至全世界都為此擔心 。
從11月6日算起,到2013年1月1日“自動削減赤字機制”啟動,奧巴馬只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來轉變增稅與減支帶來的財政缺口。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第一次提出了“財政懸崖”的概念,指的是,在2013年1月1日這個時間節點上,如果沒有形成新的協議,美國政府將面對自動削減赤字機制的啟動,以及稅收增加的狀況。美國國會預算局(CBO)曾作出一份假設研究,若不能避過“財政懸崖”,2013年美國GDP將萎縮0.5%,好處是未來10年債務比將顯著下降;而若完全延續目前的政策,全年GDP可達到1.7%的增長,但債務比會繼續上升。
雖然“財政懸崖”這個詞出現沒多久,可事態之所以如此嚴峻并非一日之寒,可以追溯到小布什執政時期。2001年,小布什總統為刺激經濟增長,頒布了《經濟增長與稅收減免協調法案》,將最高所得稅稅率從39.6%降低到35%;2002年,又將資本利得稅稅率從20%降到15%,并將對股息征收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從35%降到15%。按照時間表,最高所得稅率的減稅應當在2011年年底結束。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美國經濟一片狼藉,新晉總統奧巴馬無奈將減稅法案的期限延長兩年。為刺激消費,美國又從2011年起將工資稅從6.2%下調至4.2%。
已經延續10年的減稅政策減少了政府收入。為度過金融危機,美國政府又推出了各種經濟刺激計劃,例如新能源汽車計劃。收入減少、開支增加讓美國財政赤字連年攀高,最終到了難以挽回的境地。預見到此情況,2011年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均同意設定“自動削減赤字機制”,即如果在2013年1月1日,民主、共和兩黨仍未達成共識,將需分攤減赤金額,在未來10年內削減政府開支1.2萬億美元 。
民主黨與共和黨必須達成新的協議才能避免自動削減赤字機制的啟動,才能暫時度過“財政懸崖”。“財政懸崖”的談判,可以從收支兩個方面分析。關于收入,焦點有:延長小布什政府的稅收減免法案;延長薪資稅減免法案;修正公司稅法案。關于支出,焦點有:削減財政支出;削減醫保和失業補助;削減國防科技支出。
兩黨分歧的核心在于,是否延續針對富有人群的減稅。
終于,在最后時刻,2012年12月31日,參議院以89∶8的票數,通過了解決協議。隨后,眾議院中也以257∶167的票數通過。協議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對年收入40萬美元以上的個人,或收入45萬美元以上的家庭增稅。第二,將政府開支削減1,000億美元的計劃推遲兩個月。
達成新協議的當天,奧巴馬就回到了家人身邊繼續圣誕假期,可見他對這次談判的成績非常滿意。
奧巴馬自上任起就堅持要給富人增稅,并且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堅持這一立場,絕不妥協。新協議中奧巴馬一直堅持的給富人加稅這一主張得以實現,雖然最終增稅的收入起始線比他最初提出的“年收入20萬的個人和25萬的家庭”高出了一倍,但總算贏得了勝利。通過對富裕人群的增稅,美國稅收將增加6,000億美元。“根據這一法案,98%以上的美國人和97%以上的小企業都不會被增加稅收,成百上千萬的家庭將繼續在撫育孩子和教育方面得到稅收優惠,企業也可以繼續在投資、研發和創造清潔能源工作崗位方面得到稅收優惠。”
另外,協議將失業救濟金政策延長一年。美國現在有約200萬失業人口,這些人仍然可以享受到1年的失業救助。民主黨更為重視低收入支持者的權益,希望能夠為他們提供一定的社會保障服務。遇刺民主黨總統肯尼迪曾經提議建立“照顧所有人的醫療保險。”因此,失業救濟金政策延長一年也遂了奧巴馬的愿。
在稅收、福利、軍備等方面,民主黨與共和黨經常針鋒相對。以“財政懸崖”的談判為例,兩黨對于維持中下收入人群減稅以及削減財政開支都持贊成態度,但對富人的稅收政策存在分歧。另外的爭執在于,民主黨希望減少軍備開支,而共和黨希望減少醫療保障支出。從兩黨的分歧可以看出,民主黨和共和黨分別代
表的是中下和中上兩個利益群體。擁護民主黨的群眾團體主要有勞工、公務員、少數民族和黑人。擁護共和黨的群眾主要是中產階級。
回顧歷史,民主黨最初由奴隸主和農場主組成,開始的名字是共和黨,在1794年更名為民主黨。
共和黨由商業人士組成,第一位總統是林肯,就是他帶領奴隸鬧了革命,并且獲得勝利,讓共和黨能稱霸美國幾十年。
經過百年的發展,兩個黨派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哲學。兩黨在政治哲學上的差異主要在于公民應該享有多大程度的自由,以及政府應該有多大的權利。或者,可以用“大政府”和“小政府”來形容民主黨與共和黨不同的政治立場。
所謂“大政府”,就是追求政府的力量足夠強大,當然,這個“強大”首先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民主黨擁護的大政府,希望通過政府的能力消除社會不公,達到人人平等、社會和諧的境界。

上世紀30年代,美國也處于經濟危機時期,且蕭條程度比現代有過之而無不及。歷史書中有一張照片很震撼,也恰當地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商家寧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降價賣出去。
民主黨最知名的一位總統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他在1932年上任,連任四屆,執政16年,以羅斯福新政聞名。羅斯福在危機中上任,任職后立刻大刀闊斧實施了一系列計劃,主旨是減少失業和重塑農業,力求穩健地改善美國當時的經濟狀況,并加以改革防止日后發生類似危機。
此前,民主黨的群眾基礎是農場主和商業人士,而羅斯福新政改變了方向,逐漸向勞工和農民傾斜。在新政的作用下,工會的影響力以及社會保障的深度和廣度都大幅增加。
羅斯福是否以凱恩斯主義為基礎實施新政不得而知,但是新政中的確有抹不去的凱恩斯主義痕跡:政府干預經濟。盡管現在凱恩斯主義頻頻遭到攻擊,但當時在“政府調控”的作用下,美國經濟恢復很快,羅斯福新政無疑是成功的,1942年美國GDP增長率達到了27.78%。與民主黨的“大政府”相對的,是共和黨主張的“小政府”。共和黨認為政府干涉越多,社會就越亂。“小政府”理念是,堅持美國“個人自由”的根基,強調個人意志自由。要維持“個人”自由,就意味著政府不能有過多的權力。共和黨把社會問題歸結于大范圍的社會福利,政府的高開支、高稅收等政策。這些政策讓人們好逸惡勞、坐享其成,導致生產率降低,商人投資熱情低等社會問題。上世紀80年代,里根代表共和黨兩次贏得大選,且第二次選舉差點以50州全勝的成績創下記錄。1981年1月20日,里根發表總統就職演說:“政府不能解決問題,它本身就是問題。”他的第二次就職演說中再次強調了其追求個人自由的政治立場,“我們正在打造一個再度活躍、強大和生機勃勃的國家。但仍有許多高山需要攀登。我們不會止步,直到每個美國人都能享受完全的自由、尊嚴和機會,像生來就有的權利一樣。我們生來就有權利成為這個偉大國家的公民。”
里根政府時期的主要政策有,將所得稅降低25%、消除多項稅賦,撤銷商業管制,使社會福利制度花費的預算在之后25年不會超過政府控制。這些政策也解決了很多問題,美國GDP增長率在1981年和1984年上漲了10%以上,從1980年到1990年,美國GDP總量翻了一番。
羅斯福和里根代表著兩個政治思想不同的黨派,卻都帶領美國走上坡路。誰也無法公正地給公民的自由度和政府的權力劃定界限,也無法判斷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博弈誰對誰錯。“財政懸崖”引申出的是兩種政治立場的爭辯:人民的自由與政府權力之間如何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