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陳曦
新加坡在三個方面都盡力維持著平衡:家庭醫生或社區醫院與大型綜合醫院之間的平衡;公立醫療機構與私立醫療機構之間的平衡;患者與醫院之間的平衡
新加坡的醫療體系覆蓋面廣,而且以嚴謹求實著稱。雖然新加坡只有500萬人口,但醫療資源密集度高,大小醫院遍布全國,隨處可見私人診所或專科醫院。新加坡的醫療體系還為周邊欠發達國家的高端人群服務,比如越南、菲律賓、柬埔寨、印尼的高端患者都會首選新加坡。
在新加坡,醫療體系的設計從低到高逐級上升,不同級別的醫生或醫院所承擔的責任也不同。
新加坡最初級的醫療保健單位是家庭醫生。家庭醫生在很多國家已經非常成熟。比如在美國,病人看病一般先找自己的家庭醫生。如有需要,家庭醫生安排病人到大醫院就診或聯系專科醫生為病人診治。家庭醫生在新加坡的定義與美國略有不同,既有針對某個家庭或個人的私人醫生,也有自立門戶的小診所。家庭醫生通常在社區租個小門市房,一個人開診。找家庭醫生看病很方便,幾乎新加坡的每條大街上都有家庭醫生的診所。另外,家庭醫生收費很便宜,短時間的診所內看診,只要不到30新幣。30新幣折合人民幣150元,而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2012年的統計,新加坡的月人均收入超過2,600美元,是中國的四倍之多。

新加坡醫療集團首席執行官小燕·包曼
在中國,人們一旦生病了,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大醫院、好醫院。所以中國的公立綜合醫院負擔重,而老百姓看病難。這主要因為社區醫院體系不夠完善,或者老百姓對社區醫院的認可度不夠。新加坡的情況大有不同,發燒感冒這類的小病,患者首先會想到去家庭醫生的小診所。
家庭醫生相當于醫療保障體系中最普及、最基礎的一層。凡是找家庭醫生看病的患者,醫生都會為之診治,但是有些病情是家庭醫生無法診斷的。旅居新加坡的林女士介紹,有發燒、咳嗽這樣的癥狀,患者自己可能已經知道是感冒了,去找家庭醫生看病的目的是確診和拿藥,醫生確認病情是感冒,于是給患者開藥。很快就能結束這次治療,屬于短時間的看診,收費也很少。
另外一次,林女士連續幾天膝蓋疼痛。她去找家庭醫生看病。醫生對他說,引起膝蓋痛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由于膝關節骨質增生,也可能因為組織老化,還可能因為半月板損傷。由于家庭醫生的診所內沒有必要的檢查儀器,醫生不能確定林女士的病因到底是什么。所以,醫生開了一張轉診單,把她介紹到另一個專科醫院。這次看診花了比較長的時間,花費也高一些,用了大約50新幣。
跟專科專家比,家庭醫生的資歷要求相對低一些,具有初級的保健醫生的水平就可以開私人診所。比家庭醫生高一等級的是專科醫生。林女士被介紹去的專科醫生是骨科的專科醫生,自己開了醫院,配備了較為全面的醫療設備。林女士在這里接受了全面的檢查和治療。
新加坡醫療集團首席執行官小燕·包曼對記者說,由家庭醫生介紹去綜合醫院治療的情況下,患者還能獲得補貼。新加坡在私人診所和公立醫院之間建立了很好的雙向轉診制度。居民就診先到家庭醫生的小診所,當診所認為需要轉診時出具證明,患者憑證明到公立醫院就診,否則其在醫院的費用不能享受政府補貼。這種措施減輕了大醫院的負擔。
1999年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醫療體系改革措施,重組了所有公立醫療機構,歸屬于新加坡保健服務集團(SHS)和國立健保集團(NHG)。
新加坡醫療系統分工比較明確,門診可以由各種醫療機構提供,而住院服務則主要由公立醫院提供。公立醫療和私立醫療在診病人中所占的份額分別是20%和80%,住院病人分別是80%和20%。
小燕·包曼認為,新加坡的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扮演的角色不同,相輔相成,哪個都必不可少。公立醫院里,醫生要面對的患者多,為每個患者服務的時間相對短很多。在私立醫院,患者較少,醫生能跟患者做更多的交流,也能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公立和私立的差別可以理解為,廣度與深度的不同。
在公立醫療機構就診一般需要預約,等待時間長,也不能自由選擇醫生。私立醫療機構由于患者少,不需要預約,還可以自己選擇醫生,候診時間短。
新加坡的私立醫院與其他國家一樣,市場化經營。新加坡政府相信,私立醫院在基本醫療服務方面由于參與市場的競爭,能有效地在某一價格水平上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另外,政府也意識到,完全靠市場調節的醫療體系有局限性,在資費和研究等方面需要政府進行適當調控。新加坡采取的辦法是,一方面以公立醫院作為住院服務的主要提供單位,使得政府有能力控制費用和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鼓勵私立醫院的建立,減少公立醫院的負擔,并增強醫療市場活力。
在資費方面,小燕·包曼介紹,“私立醫院服務高端患者,雖然患者少,但是給予每個患者的照顧更多,因此收費高一些。某些新加坡的公立醫院也提供少部分自費病人的醫療服務,設有高檔服務項目,因為有一些富有的患者更愿意去公立醫院,如果說最基礎的設施和服務,公立醫院比私立醫院便宜。如果是高檔的服務項目,公立與私立是一樣的。”
新加坡醫療體系的風格與英國很相似,嚴格而且謹慎。公立醫院還承擔著一個重要的責任,把守從學生成為醫生的最后一關。在新加坡,醫科大學的學生畢業后,必須先到公立醫院學習、培訓和服務一段時間。經過實習,合格后,才算是真正“畢業”,具有醫生資格,而后可以選擇進入私立醫院或者自己開診所。

1984年,新加坡政府啟動保健儲蓄計劃、健保雙全計劃和保健基金三部分組成的較為科學的醫療保健體系。
保健儲蓄是一項帶強制性的全國儲蓄計劃,用以支付住院費用。在新加坡,有工作的人每人設一個醫療儲蓄賬戶。與中國情況類似,個人和公司都必須強制性往賬戶里存錢。林女士舉例,假如一個員工工資是4,000元,而他的儲蓄標準是6%,那么他每個月拿到手里的錢就是3,760元,另外公司也需要按照規定存錢給他。醫療儲蓄賬戶所得利息免收個人所得稅。
健保雙全計劃也稱為大病保險計劃,是一項低保費醫藥保險,目的是幫助居民支付長期患病或重病所帶來的高額費用。
保健基金是保健儲蓄計劃的補充,是由政府設立的捐贈基金。政府每年撥款資助保健儲蓄仍不足以支付醫療費的貧困國民 。
新加坡的醫保賬戶用起來非常方便。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官方網站查詢自己醫療儲蓄賬戶的余額。如果患者的賬戶里有五萬塊,治療需要兩萬塊,賬戶余額足夠支付治療費用,那么患者不需要自己支付現金,可以直接讓醫院用賬戶里的存款。治療結束時,醫院與政府醫療積金結算,從患者的賬戶中劃款到醫院。正常情況下,從醫院把劃款申請提交給醫療積金,到最終收到錢,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與中國的病人先付款,甚至治病之前就交押金的方式完全不同。新加坡這種結算方式的特點是,病人不需要預付,而是醫院承擔了先提供服務后收到報酬的風險。
新加坡醫療體系在三個方面都盡力維持著平衡:家庭醫生或社區醫院與大型綜合醫院之間的平衡;公立醫療機構與私立醫療機構之間的平衡;患者與醫院之間的平衡。新加坡也有公立醫院人滿為患,私人診所無人可醫的情況,醫療管理部門正在努力優化系統,爭取尋找到更穩健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