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華 (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早期發現和干預血管病變,評估危險因素,對于心血管疾病的上游防治具有重要意義〔1~3〕。24 h動態血壓監測(ABPM),不僅可以提供24 h的平均血壓,而且還可以了解這段時間內血壓的變化情況。一定時間內血壓波動的程度即為血壓變異性(BPV)。通常用動態血壓標準差(SD)與變異系數(CV)動態血壓標準差與平均值的比值(SD/mean)來表示血壓隨著時間的推移所發生的變異性〔4〕。本實驗探討動態BPV與冠心病關系,為臨床預防冠心病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1.1 對象 選擇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原發性高血壓擬診為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齡42~77〔平均(53±8.8)〕歲,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高血壓聯盟(WHO/ISH,1999年)高血壓診斷標準。將60例患者按冠狀動脈造影或冠脈螺旋CT(VCT)結果分為冠心病組35例和非冠心病組(對照組)25例,冠心病組根據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分成單支病變組21例、雙支病變組10例、三支病變組4例。
1.2 方法 24 h ABPM采用日本愛安得株氏會社TM-22430動態血壓監測系統,無創性攜帶式袖帶法血壓儀。測壓袖帶全部在左上臂按要求系好。白天間隔20 min,夜晚間隔30 min,自動充氣測壓。血壓監測從上午8:00~9:00到次日上午8:00~9:00,監測期間繼續日常生活習慣不變,避免劇烈體力活動與情緒激動。參數指標:(1)24 h平均收縮壓 (24 h DBP)、24 h平均舒張壓 (24 h SBP);(2)白晝平均收縮壓 (dSBP)、白晝平均舒張壓 (dDBP);(3)夜間平均收縮壓 (nSBP)、夜間平均舒張壓 (nDBP)〔5〕;(4)24 h收縮壓的標準差 (24 h SBPsd)和舒張壓的標準差 (24 h DBPsd);(5)24 h收縮壓變異系數 (24 h SBPV)、24 h舒張壓變異系數 (24 h DBPV)。以上數據由ABPM儀提供。冠脈造影按常規法依次行右冠狀動脈造影和左冠狀動脈造影,左冠狀動脈造影取左前斜位45°和右前斜位30°+頭位25°和足位20°;右冠狀動脈造影取左前斜位30°和右前斜位30°,必要時加其他體位。造影劑為優維顯350。冠脈VCT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Light-speed VCT-XT型64排螺旋CT完成。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值變量資料以±s表示,分類變量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兩均數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兩樣本率或構成比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1.4 結果 冠脈病變各組與對照組24 h BCV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單支冠脈病變組與雙支及三支冠脈病變組比較24 h BPV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雙支與三支病變組無顯著差異。隨著收縮壓增高,冠脈病變發生率高,冠脈病變程度與平均壓呈正相關。見表1。
表1 各組24 h BCV比較(±s)

表1 各組24 h BCV比較(±s)
組別 n 年齡(歲) 收縮壓(%) 舒張壓(%) 平均壓(%) 尿酸(mol/L)對照組 25 53.28±8.42 10.98±2.82 12.44±4.52 10.98±2.90 301.96±71.36冠心病組 單支 21 56.43±11.20 13.93±4.18 19.40±5.30 15.26±3.79 337.33±81.73雙支 10 53.40±11.02 16.19±3.59 20.16±3.86 17.10±2.49 352.60±85.63三支 4 61.00±8.60 18.03±2.37 21.99±4.98 18.08±2.28 395.75±68.67
進行ABPM,不僅可以提供24 h的平均血壓,而且還可以了解這段時間內血壓的變化情況,包括白天和夜間的血壓值、白天夜間血壓的差異、血壓的升高以及血壓的變異。BPV即血壓波動性,是指個體血壓在單位時間內的波動程度,反映血壓隨血管的反應性,晝夜節律,行為及心律變化程度。研究表明〔6〕在高血壓患者中,冠脈病變與血壓CV獨立相關,且這種相關性獨立于其他傳統心血管危險因素。可能的機制與BPV增大激活和加重心臟的慢性炎癥反應過程,從而加速心臟結構重塑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有關;同時,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對該過程有重要的調節作用。高血壓患者BPV大者由于血壓波動過大,增加了血管內壓力對血管內膜的創傷作用,從而促進血管壁纖維化及動脈硬化的形成。高血壓患者血壓的波動程度是導致器官損害及心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不同動態血壓監測指標在不同年齡層表現不一。BPV是高血壓患者冠心病發生發展的良好的預測指標,并可用于臨床指導冠心病危險人群的早期干預。控制血壓、降低BPV對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展起到重要作用,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據。
1 宗麗麗,劉梅林,陳夏歡,等.老年冠心病患者踝臂血壓指數與冠脈病變相關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31):3510-2.
2 賈淑杰,周 蕓,楊紅霞,等.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脈病變特點〔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11(6):640-3.
3 李 蕾,呂吉元.高血壓患者血尿酸水平與冠脈病變程度的相關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7):893-4.
4 陳惠軍,李俊利,賈忠軍,等.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壓特點與卒中關系研究〔J〕.河北醫藥,2011;33(5):658-60.
5 張 磊,韓雅玲,荊全民,等.脈壓、脈壓指數對冠心病的預測價值及其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1;36(4):319-22.
6 張 偉,徐建玲,崔 雁.血清脂聯素水平對不穩定心絞痛患者冠脈病變程度的影響〔J〕.實用預防醫學,2010;17(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