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宛詩平
前不久,山東省環保廳將環保信息公開范圍擴展為環境監測信息、環境審批與核查信息、違法排污企業和重點排污企業名單、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污染物排放、排污費征收情況信息、環境監察執法信息等6大類,并且在發布環境質量信息時,還做好了各類環境質量體系、指標、標準、數據等相關信息的解讀和說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助公眾了解環境質量狀況。筆者認為這一做法非常好。
環保信息公開既關乎民主,也關乎法治,更與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公開公開,既要“公”,更要“開”,公布是基礎,通過公布體現“開放”態度,讓民眾“開明”,這才是根本之目的。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得避免公開的內容太過于專業、晦澀、籠統。環保工作由于本身具有的專業性,尤需重視通俗性。“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助公眾了解環境質量狀況”,筆者認為這句話說到了問題的根子上,因為,只有“通俗易懂”,才能讓大多數人看得懂,看明白,公開才有意義,才是真公開。
事實上,需要“看得懂”的何止是環保信息公開。諸如三公消費、預算公開、食品安全等等,在每一個事關民生的領域,都需要信息公開,也都需要在公開的過程中,既讓老百姓看得見,又讓老百姓看得懂。如果只滿足于專業化,而不考慮通俗性,使公開對于多數人來說如讀天書,人們看到的就不是接受監督的誠意,而是應付公眾的“假公開、真隱瞞”,是試圖巧妙地回避監督。
說到底,政府所有應當公開的信息,大都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行政行為,不是可以含糊應對的“簡答題”。越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政府越應當認真準備、詳細解答,提供充足的信息,盡量回應群眾的所有關切點,并且越應當選擇明白曉暢的語言,把專業問題通俗化。只有這樣,“歡迎監督”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