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杰 張賓美 蔡思娜
1.廣東省中山市板芙醫院內科,廣東中山 510515;2.廣東省中山市板芙醫院婦產科,廣東中山 510515;3.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腫瘤科,廣東廣州 510630
2型糖尿病是常見的慢性病,其并發動脈硬化的危險性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容易出現下肢血管病變,引起肢體壞死等嚴重并發癥,在社區如何早期、無創、敏感、方便檢測出糖尿病所致動脈硬化及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從而及早給予干預與治療,一直是臨床研究熱點。本研究聯合多種指標,脈搏波傳導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踝臂指數(ankle-brachial index,ABI)及脈壓指數探討在健康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血管病變評價中的臨床價值。
選擇2007年1月~2008年9月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56例(糖尿病組),其中男31例,女25例,有吸煙史27例,高血壓病史10例;選擇同期健康體檢人員6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30例,女30例,有吸煙史23例,高血壓病史8例。研究對象入選條件:①糖尿病診斷符合1999年糖尿病聯盟西太區委員會提出的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 mmol/L,餐后2 h 血糖≥11.1 mmol/L,75 g 葡萄糖負荷后 2 h 血糖≥11.1 mmol/L;②測量每個受檢人員的身高、體重,計算體重指數(BMI),收集空腹血標本,進行血糖、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肌酐的檢測;③受檢人員臨床資料完整。對照組和糖尿病組患者年齡構成、BMI、性別、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肌酐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糖尿病組和正常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糖尿病組和正常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例數年齡(歲) 總膽固醇(mmol/L)三酰甘油(mmol/L)低密度脂蛋白(mmol/L)血肌酐(μmol/L)對照組糖尿病組60 56 t 值 P 值61.43±14.91 62.61±17.21 0.122 0.727 4.93±0.95 5.31±1.37 1.570 0.213 2.78±1.70 3.46±3.71 2.363 0.128 2.46±0.79 2.82±1.25 2.710 0.104 71.38±24.79 98.17±116.79 2.318 0.134
1.2.1 PWV 檢測 心臟每次向大動脈搏出約70 mL 血液。此時從心搏出的血液作為波動向末梢傳播。這種波動叫脈搏波,脈搏波在動脈的傳導速度即PWV。采用日本COLIN 公司生產的VP1000 PWV/ABI 測定儀檢測上臂動脈-踝動脈的PWV,受試者取平臥位,平靜呼吸,于雙上臂、雙踝關節上部纏繞血壓感應袖帶,雙前臂安裝心電圖感應夾,心音探頭粘附于胸骨左緣第四肋間,輸入相關數據后開始測量。測量結果將顯示受檢者四肢收縮壓、舒張壓、脈壓、心電圖、心音圖、雙側上臂動脈-腳踝動脈的PWV 值,連續記錄16個脈搏波傳導速度測量值,舍棄3個最大值及3個最小值,同時取左右兩側平均值進行分析。PWV=脈搏傳遞距離(cm)/脈搏傳遞時間(s),脈搏波傳導速度<10 m/s 判斷為正常,10~12 m/s 判斷為動脈彈性有下降,>12 m/s 判斷為明顯下降。
1.2.2 ABI 檢測 采用標準仰臥位測量上臂和踝部收縮壓,分別使用上臂和踝部收縮壓最高值,其計算方法為脛后動脈或足背動脈收縮壓最高值與兩上臂收縮壓的最高值之比。根據跨大西洋多學會外周動脈疾病診療共識(TASCⅡ)及美國心臟協會和心臟學會指南[1],ABI 的正常范圍0.9~1.4;ABI<0.9 表示有動脈阻塞可能性;若ABI<0.8 表示動脈阻塞的可能性高;0.5
1.2.3 脈壓指數 在上述檢測中所得的脈壓同時與收縮壓相比,從而得出脈壓指數。
1.2.4 下肢血管檢測 利用彩色多普勒,將ABI 有異常患者進行下肢血管彩超檢測。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3.0 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獨立樣本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糖尿病組 PWV[(19.08±5.16)m/s]高于對照組[(15.40±3.36)m/s],糖尿病組 ABI(1.06±0.11)低于對照組(1.14±0.08),糖尿病組脈壓指數(0.42±0.04)高于對照組(0.34±0.05),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均P<0.01)。見表2。
將2型糖尿病患者中ABI<0.9 的患者(共7例)進行下肢血管彩超檢測,發現其中5例患者有動脈斑塊形成。
表2 糖尿病組與對照組無創動脈檢測及脈壓指數比較(±s)

表2 糖尿病組與對照組無創動脈檢測及脈壓指數比較(±s)
注:PWV:脈搏波傳導速度;ABI:踝臂指數
組別例數 PWV(m/s) ABI 脈壓指數對照組糖尿病組t 值P 值60 56 15.40±3.36 19.08±5.16 16.38<0.01 1.14±0.08 1.06±0.11 17.304<0.01 0.34±0.05 0.42±0.04 57.021<0.01
糖尿病是常見病、多發病,其患病率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迅速增加。由于糖尿病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肢體外周動脈粥樣硬化,且發生率高,通常以下肢動脈為主,表現為下肢疼痛、感覺異常和間歇性跛行,嚴重供血不足可引起肢體壞疽,是2型糖尿病致殘、致死主要原因[2]。因此,早期發現并干預2型糖尿病所引起的PAD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然而Carbayo 等[3]研究發現,PAD 患者大部分沒有臨床癥狀,如何在大量社區糖尿病患者早期發現PAD 患者成為一個亟待解決問題。
PWV 是反映大、中型動脈僵硬度的經典指標,Karter等[4]研究表明,在動脈硬化的起始,即形態學損害或斑塊之前,動脈順應性逐漸下降。因此可用PWV 評估糖尿病引起的早期血管病變,PWV 數值大,則動脈的硬度高,彈性大。在本研究中,糖尿病組 PWV[(19.08±5.16)m/s]高于對照 組[(15.40±3.36)m/s],差 異 有 高 度 統 計 學 意 義 (P<0.01),表明糖尿病組患者動脈出現硬化程度更加明顯。ABI 則主要是用于評估動脈硬化引起的下肢動脈阻塞和管腔狹窄程度的參數,被認為是評價PAD 的最佳無創指標。有文獻報道ABI≤0.9 對診斷外周動脈疾病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5%和99%[5],同時,ABI 的檢測也被用于預測顱內動脈狹窄程度[6],特別是預測成年人心血管危險事件的篩選實驗[7-8]。本研究中,糖尿病組 ABI(1.06±0.11)低于對照組 (1.14±0.08),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P<0.01),56例糖尿病患者中 7例患者 ABI≤0.9,比例為12.5%,進一步通過血管彩色多普勒可明確其中有5例患者存在動脈斑塊引起下肢血管狹窄,其比例為72.0%。國內相關研究報道,我國50歲以上的糖尿病人群中20%患者患有PAD,住院患者PAD 的患病率為25.4%[9]。本研究的例數較少,這可能是導致PAD 陽性率較低的原因。另外,在一般情況下,大動脈彈性和外周血管壓力反射波是脈壓的主要決定因素,動脈彈性,是動脈舒張功能的表現,它取決于動脈腔徑大小和管壁硬度或可擴張性[10-11]。然而脈壓容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而采用脈壓指數即脈壓與收縮壓之比,能較好的反映血管順應性的大小,較少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12-13]。本研究中,糖尿病組脈壓指數(0.42±0.04)高于對照組(0.34±0.05),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均 P<0.01)。
本研究通過無創動脈檢測技術檢測正常對照組及糖尿病組患者上述3個指標,每種指標均從不同角度反映血管變化,經過比較可見它們對下肢動脈硬化情況及可能出現阻塞有較好敏感性,能早期篩查出糖尿病患者出現PAD高危人群,同時可進一步對其血管的結構和功能進行綜合評估,從而進行及時有效的生活或藥物干預治療,減少因血管病變引起截肢等嚴重的并發癥,這同時對減少社會經濟負擔、疾病防治有著重要的意義。
[1]Hirsch AT,Haskal ZJ,Hertzer NR,et al.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lower extremity,renal,mesenteric and abdominal aortic):a collaborative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Vascular Surgery/A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Society for Cardiova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Society for Vascular Medicine and Biology,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and the ACC/AHA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J].J Vasc Interv Radiol,2006,17(9):1383-1398.
[2]Ostchega Y,Paulose RR,Dillon CF,et al.Prevalence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 in persons aged 60 and older:data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99-2004[J].J Am Geriatr Soc,2007,55(4):583-589.
[3]Carbayo JA,Divison JA,Escribano J,et al.Using ankle-brachial index to detect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in a random population sample[J].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2007,17(1):41-49.
[4]Karter Y,Curgunlu A,Ert ürk N,et al.Effects of low and high doses of atorvastatin on arterial compliance [J].Jpn Heat J,2003,44(6):953-961.
[5]楊士偉,胡大一.踝臂指數對冠狀動脈狹窄嚴重程度的預測價值[J].中國醫藥導刊,2006,8(2):79-82.
[6]李瑤宣,鐘維章,陳友華,等.踝臂指數對顱內動脈狹窄嚴重程度的預測價值[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0,27(1):38-41.
[7]Wyman RA,Keevil JG,Busse KL,et al.Is the ankle-brachial index a useful screening test for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in asymptomatic,middle-aged adults?[J].WMJ,2006,105(6):50-54.
[8]Li X,Luo Y,Xu Y,et al.Relationship of ankle-brachial index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fter a 3 year followup:the China ankle-brachial index cohort study [J].J Hum Hypertens,2010,24(2):111-116.
[9]張維忠.高血壓研究新視點:脈壓與動脈彈性功能[J].高血壓雜志,2003,11(6):506.
[10]孫斐予.脈壓指數評價高血壓合并動脈粥樣硬化與大動脈緩沖功能關系的研究[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06,4(9):686-687.
[11]沈丹,曹萍,王樺,等.踝臂指數對老年高血壓合并下肢動脈病變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病風險的預測價值[J].疑難病雜志,2012,11(5):343-345.
[12]烏蘭,趙劍平,石燕清,等.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腦動脈狹窄部位分布特點及危險因素檢測[J].疑難病雜志,2011,10(10):739-740.
[13]李斐,楊珊,陳國新.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臨床評價[J].廣西醫學,2012,34(10):1378-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