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瓊
(汕頭大學,廣東 汕頭 515063)
據2011年中國科技統計網公布的中國科技統計數據顯示:2005-2010年,中國高校研發經費由242.3億元增加至597.3億元,6年增加2.465倍;專利申請量由14643項增加至48294項,6年增加3.298倍;專利授權量由4453項增加至19036項,6年增加4.274倍。 但同企業和研究機構相比較后發現,過去6年高校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升,仍然處于企業和研究機構之后,定位于國家四大科技創新主體的第三位。①我國研發主體包括企業、研究機構、高等學校和其他事業單位。2007至2010年,其他事業單位研發經費支出、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在四大主體中分別只占1.06%、1.04%和0.81%,比重很小,與其他科技創新主體缺乏可比性。2010年,中國企業、研究機構和高校支出的研發經費占全國研發經費的比重分別為73.4%、16.8%和8.5%,專利授權量分別為60.5%、9.9%和28.8%。從國際比較看,中國高校的研發地位遠低于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研發經費投入呈現出明顯的總量低、強度小、人均低、比重小等特征。研發經費在各活動領域的配置不合理,特別是在試驗發展研究領域更處于明顯劣勢。
高校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力資源優勢、學科基礎優勢、學科交叉優勢和學術交流優勢,是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的重要源泉,在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領域具有比較優勢。但通過對國內企業和研究機構進行比較后發現:高校研發經費支出占三大研發主體研發經費總額的比重只有11.61%;研發活動以應用研究為主,基礎研究次之,試驗發展研究為輔;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雖高于研究機構,但遠低于企業,處于三大科技創新主體的中位。
2005至2010年,全國研發經費支出分別為2450.0億元 (2005)、3003.1 億 元 (2006)、3710.2 億 元 (2007)、4616.0億元 (2008)、5802.1億元 (2009) 和7062.6億元(2010)。6年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為26644億元,增加2.882倍;研發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32%上升至2010年的1.76%, 年均增長0.0733%。[1]其中,高校研發經費總支出為2289.5億元,占同期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的8.59%;企業研發經費總支出為19306億元,占同期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的72.45%;研究機構研發經費總支出為4761.5億元,占同期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的17.87%;其他事業單位研發經費總支出為286.7億元,占同期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的1.07%。6年間,高校研發經費支出占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額比重由2005年的9.88%下降至2010年的8.46%;企業和其他事業單位研發經費支出占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的比重則分別由2005年的68.31%和0.08%上升至2010年的73.42%和1.32%。從研發經費支出比重看,高校在全國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是下降的(詳見表1)。

表1 :四大科技創新主體2005~2010年研發經費支出及比重情況(單位:億元)
從研發經費支出的活動分類看,企業專注于試驗發展研究,是技術創新的核心動力;研究機構以試驗發展研究為主,應用研究次之,基礎研究為輔;高校則以應用研究為主,基礎研究次之,試驗發展研究為輔。2005-2010年,高校基礎研究研發經費支出比重由23.4%上升至2010年的30.1%,應用研究研發經費支出比重由51.6%上升至56.4%,試驗發展研究則由25%下降至13.4%(詳見表2)。

表2 :我國高校 2005-2010年研發經費支出活動分類情況表
相較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研發經費支出活動分類,2010年,企業用于基礎研究的研發經費占其總研發經費支出的比重為2.4%,用于應用研究的研發經費支出為零,用于試驗發展研究的研發經費占97.5%;同年,研究機構用于基礎研究的研發經費占其總研發經費支出的比重為11%,用于應用研究的研發經費為32.7%,用于試驗發展研究的研發經費占56.4%;高校相應研發經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30.1%、56.4%和13.4%。
2007-2010年,高校研發經費總支出占同期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的8.36%,但專利申請量占同期全國專利申請量的21.73%,專利授權量占同期全國專利授權量的29.41%;企業研發經費總支出占同期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的73.04%,專利申請量占同期全國專利申請量的68.61%,專利授權量占同期全國專利授權量的58.85%;研究機構研發經費總支出占同期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的17.46%,專利申請量占同期全國專利申請量的8.59%,專利授權量占同期全國專利授權量的10.91%;其他事業單位研發經費總支出占同期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的1.06%,專利申請量占同期全國專利申請量的1.04%,專利授權量占同期全國專利申請量的0.81%(詳見表3)。

表3 :2007-2010四大研發主體研發經費支出、職務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一覽表
上表數據表明:2007~2010年,高校研發經費、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權量三項指標在全國相應活動中的比重是依次上升的,而其他三大主體的上述三大指標是依次下降的(研究機構有一項數據例外)。這些數據說明,高校研究經費投入少,但產出高,專利產出與研發經費投入比為3.51:1;企業專利產出與研發經費投入比為0.80:1,研究機構專利產出與研發經費投入比為0.62:1,其他事業單位專利產出與研發經費投入比為0.76:1。
我國與國外對科技創新主體的分類不同,我國研發主體包括企業、研究機構、高校和其他事業單位四大主體,國外一般包括工業企業、高校、政府和私立非營利機構。在對我國高校與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高校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研發經費來源、研發經費強度和研發經費支出活動的分類比較中發現,我國高校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不高,研發經費來源單一、研發經費強度小,研發經費支出活動分類具有輕基礎研究和試驗發展研究,重應用研究的特征。
在對中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俄羅斯和韓國9個國家的高校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地位之比較研究中發現,只有中國、俄羅斯和韓國三個國家高校的研發經費低于研究機構。以2010年為例,中國研究機構研發經費占全國研發經費的比重為16.80%,高校占8.46%;俄羅斯研發機構和高校研發經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30.3%和7.1%;韓國分別為12.1%和11.1%。中國高校的研發經費位于企業、研究機構之后。另外6個國家高校的研發經費均高于研究機構,研發經費支出在國家科技創新主體中位列第二。其中高校研發經費占全國研發經費的比重由高至低依次為加拿 大 (38.2% )、英 國 (26.5% )、法 國 (20.6% )、 德 國(17.6%)、日本(13.4%)、美國(12.8%)(詳見下圖)。

中國科技創新四大主體研發經費的來源依次為企業、政府、其他和國外。2007-2010年,全國研發經費各年總額分別為3710.2億元、4616.0億元、5802.1億元和7062.6億元,四年合計總額為21190.9億元。四年中,企業、政府、其他和國外提供的研發經費分別為15148.3億元、5057億元、708.2億元、277.4億元, 占研發經費總額的比重分別為71.4%、24.4%、3.4%、1.3%(詳見表4)。

表4 :2007-2010年全國研發經費來源一覽表(單位:億元/%)
在上表數據中,企業是研發經費來源的主渠道,四年提供的研發經費總額合計為15148.3億元,占研發經費總額的比重為71.4%。該數字與企業研發經費支出成正比。2007-2010年的四年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為10312億元,占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的73.04%。該數據表明,企業投入的研發經費主要為自身研發支出。高校研發經費主要由政府提供,四個年度中政府提供的研發經費所占比例在 55%-61%之間。企業為高校研發經費的第二大提供主體,提供的研發經費所占比例在31%-36%之間。其他來源渠道的經費所占比例在6%-8%之間,來自國外的研發經費所占比例在 1.2%-1.3%之間。[2]
相較西方發達國家,我國高校研發經費的來源與西方發達國家高校的經費來源相比存在一定差異。如同期德國高校研發經費的75%-81%由政府提供,較我國高出約20%;來自企業的研發經費所占比例為12%-16%,較中國低約20%,來自國外的研發經費約4%。[3]而加拿大高校研發經費主要由高校自籌,所占比例在45%-55%之間;聯邦政府是高校研發經費的第二大來源,所占比例在25%~30%;省政府和企業提供研發經費的比例在各在10%左右,私立非營利機構提供的研發經費所占比例約為8%,來自國外的研發經費所占比例約1%。[4]
高校研發經費強度是指高校年度研發經費總支出與其當年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值。研發經費強度不僅是衡量高校研發實力的重要指標,也是高校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地位的衡量標準之一,其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對高校研發的重視和支持程度。我國研發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1.40%,2008年的1.47%上升至2009年的1.70%和2010年的1.76%, 年均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7%。[5]其間,高校研發經費支出占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的8.36%,即同期高校研發經費強度為0.13。①根據2007-2010年中國科技部中國科技統計數據計算得出。在發達國家,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般在3%左右,高校研發強度一般在0.40以上。如2008年加拿大高校研發經費強度為0.64,德國高校研發經費強度為0.45。[6]從高校研發人員人均研發經費數額看,2008年中國高校研發人員人均研發經費3.8萬美元,加拿大和德國則分別為13.4 萬美元和 12.8 萬美元。②根據UNESCO Institution for Statistics在線數據庫數據計算得出。
無論是國內比較還是國際比較,我國高校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均較低。在國內,高校科技創新地位低于企業和研究機構,處于三大科技創新主體的末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更低,研發經費投入總量不高、研發強度低、人均研發經費比重小。這一現實與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作用不相稱。我國應借鑒域外經驗,加大對高校研發經費的投入力度,推進校企結合和高校與研究機構的整合,提升高校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有關部門應科學合理配置有限的研發經費資源,最大限度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將投入產出比作為重要參數之一,動態配置研發經費,實現研發經費在不同研發主體之間、不同研發活動之中和不同研發主體內部的合理配置。高校自身也應當科學規劃、合理配置不同研發活動的研發經費,改變重應用研究,輕基礎研究,忽視試驗發展研究的現狀,最大限度利用高校的人力資源優勢和學科基礎優勢,使之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和科技創新的源頭。
[1][5]中國科技部中國科技統計數據(2005-2011)[EB/OL].http//www.sts.org.cn, 2012-10-02.
[2]中國科技部中國科技統計數據(2007-2011)[EB/OL].http//www.sts.org.cn, 2012-10-05.
[3]歐盟統計局在線數據庫.Eurostat Online Database (2011)[EB/OL].epp.eurostat.ec.europa.eu /statistics, 2012-10-07.
[4]GrossDomestic Expenditures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 Canada (GERD),and the Provinces [ EB /OL].http://www5.statcan.gc.ca,2012-10-7.
[6]德國數據來自UNESCO Institution for Statistics在線數據庫,加拿大數據來自 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Volume 2002/2和2009 /2.Table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