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富兵 盧錦君
腸瘺屬于腹部手術的常見的并發癥, 有統計數據證實其發生率高達75%-85%。腸瘺的發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感染、出血以及水電解質失衡均是腸瘺患者的臨床表現, 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多臟器功能障礙[1,2]。腸瘺已成為外科醫生高度關注的研究課題, 廣東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收集術后發生低位直腸瘺的患者的臨床資料總計82例, 現報告研究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院收集術后發生低位直腸瘺的患者的臨床資料總計82例, 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各41例。男 40 例 , 女 42 例 , 年齡 34~69 歲 , 平均年齡 (42.1±2.6)歲 ,腸瘺術后發生平均時間(3.4±1.7)天, 致瘺原因:腹部外傷49例, 闌尾手術11例, 直腸切除術23例, 胃大部分切除術2例。所有患者經過臨床診斷、B超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低位直腸瘺。兩組患者的年齡、致瘺原因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應禁食, 實施胃腸減壓, 療程均為2周。實驗組采用腹膜腔沖洗引流管術, 在此治療基礎上給與生長抑素大劑量奧曲肽(生產廠家:北京四環制藥有限公司 , 規格 0.1 mg/支 , 生產批號 :20100128), 具體方案 :我院采用自制式雙套引流管, 插入腸瘺口處, 接入0.9%氯化鈉溶液為灌洗液 , 15~25 min/滴 , 保持低壓負壓在 10~20 kPa。奧曲肽劑量:首次皮下注射 0.1 mg, 將 0.5 mg溶于 50 ml生理鹽水中 ,采用微泵注射。對照組給與營養支持治療和抗生素治療, 具體方法:先將腸外高度營養液、水與電解質靜脈注射給與患者,2~4 d后經鼻可以注入腸內營養液、牛奶、豆漿等。同時服用抗生素頭孢曲松(生產廠家:上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先鋒藥業公司 , 規格 :1.0 g/支生產批號 :20100405), 使用劑量 :2 g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包括治愈率、愈合時間、二次手術率以及死亡率, (2)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的腸瘺引流量和引流量下降率。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5.0軟件分析表中數據, 計數資料用 檢驗分析, 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是P<0.05。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由表1可知, 實驗組的治愈率與對照組相比顯著增高, 而愈合時間、二次手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P均<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分析兩組的腸瘺引流量 由表2可知, 兩組治療后的腸瘺引流量明顯低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的腸瘺引流量與對照組比較顯著下降, 而引流量下降率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升高, P均<0.05。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n (%),±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n (%),±s]
組別 治愈率(%) 愈合時間(d) 二次手術率(%) 死亡率(%)實驗組 40(97.56) 8.12±0.34 1(3.44) 0(0.00)對照組 24(58.54) 13.27±1.01 16(39.02) 1(3.44)
表2 分析兩組的腸瘺引流量(±s, %)

表2 分析兩組的腸瘺引流量(±s, %)
組別 腸瘺引流量(ml) 引流量下降率(%)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1916.42±345.67 378.93±26.78 89.5對照組 1920.34±307.89 512.29±34.16 43.7
低位腸瘺是臨床上較為常見并且極為棘手的疾病之一,與高位腸瘺相比在短時間內不會因為生理病理的改變而危機患者的生命, 但是該疾病的治療取決于患者的自身情況和疾病類型。而以直腸發生腸瘺最為嚴重, 不僅會引起電解質、水以及酸堿平衡紊亂, 而且會導致營養不良和繼發感染, 嚴重者甚至會休克或死亡[3,4]。有臨床資料顯示[5,6], 影響低位直腸瘺的原因主要包括一下幾方面:一是伴有中、重度營養不良且免疫力和自身條件較差的患者;二是醫生的術前準備不夠充分;三是醫生沒有合理選擇正確的手術方式, 并未對腸瘺發生實施積極預防的措施;四是醫生沒有掌握吻合的嚴密性。
目前隨著我國醫學科技的不斷發展, 低位直腸瘺的治愈率已得到顯著提高, 其治療方法也顯著增多, 主要包括手術治療、營養治療以及抗感染治療和對瘺口的局部處理[7]。近年來臨床上報道的資料表明[8,9], 采用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效果較佳。手術治療主要以引流術為主, 該方法效果明顯, 愈合時間快。營養治療主要包括腸外營養治療和腸內營養治療, 該方法不僅可以使胃腸液的分泌量以及瘺口部溢出的腸液量減少, 而且還可以使電解質得到平衡, 是醫生們經常使用的方法。抗感染治療主要包括生長抑素和抗生素的使用。生長抑素以奧曲肽和思他寧兩種為主, 而抗生素主要是抗厭氧菌和抗革蘭陰性菌的藥物, 以頭孢三類藥物為代表性藥物[10]。
本課題主要對術后低位直腸瘺的最佳方法進行了探討研究, 結果如下:實驗組的治愈率與對照組相比顯著增高, 而愈合時間、二次手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的腸瘺引流量明顯低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的腸瘺引流量與對照組比較顯著下降, 而引流量下降率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升高, P均<0.05, 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死亡率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綜上所述, 腹膜腔沖洗引流管術和生長抑素奧曲肽的聯合使用對于治療術后低位直腸瘺是有效的最佳方法, 具有治愈率高、愈合時間短、二次手術率和死亡率低的特征,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 卞紅磊. 中低位直腸癌前切除術后吻合121漏的保守治療. 河北醫藥 , 2011, 32(22):123.
[2] 莫武文. 結直腸癌術后吻合VI漏的診治進展.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 , 2009, 4:702.
[3] 陳仕榮, 鄭仰, 王俊江. 低位直腸癌前切除術后吻合171漏的診治體會 . 吉林醫學 , 2009, 30(13):123.
[4] 裝海平, 晏仲舒. 淺談下段直腸癌術后吻合El漏的防治. 實用預防醫學 , 2007, 14(4):1173.
[5] 徐云. 中低位直腸癌前切除術后吻合I:1瘺的原因分析.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 2009, 13(6):89.
[6] 涂小煌, 張再重, 宋京翔. 大ISl徑肛管預防直腸癌術后吻合I:1 漏的對比研究 .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 2009, 16(10):830.
[7] 程力, 張黎, 李樂平. 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后吻合口瘺的非手術治療 . 山東醫藥 , 2010, 50(26):53.
[8] 張杰 , 徐小群 , 耿其明 , 等 . 改良后矢狀入路肛門直腸成形術治療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129例臨床分析.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2010, 30(6):874-876.
[9] Pefia A, Grasshoff S, Levitt M.Reoperations in anorectal malformations.J Pediatr Surg, 2007。42(2):318-325.
[10] 易國華, 李強, 王勇 , 等 .直腸癌術后低位吻合口瘺的非手術治療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 2011, 15(2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