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力
(廣西電網公司,廣西 南寧 530023)
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在廣西電網的應用研究
黃萍力
(廣西電網公司,廣西 南寧 530023)
總結了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在廣西電網公司各基層單位應用過程中取得的成果,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關鍵短板及突出問題,針對短板與問題找出差距,提出了未來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及深化應用的提升思路。
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應用
傳統的安全管理模式普遍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管理比較粗放,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是一種“運動式”、“救火式”的安全生產管理模式。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以下簡稱“體系”)以系統化、流程化、規范化為手段,樹立持續改進的理念,從管理內容、方法、流程、人機控制以及行為管理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系統的過程管理與結果管理并重的模式,對電網企業安全生產將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2007年11月南方電網公司頒布《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并在各分、子公司的供電局逐步開展體系建設及應用工作。目前廣西電網公司所屬各基層單位已全面開展了體系建設,并于2011年、2012年進行了全面的體系審核工作。從審核的結果來看,絕大多數供電局已順利達到“三鉆”水平,今后將向著“四鉆”、“五鉆”(“五鉆”為最高等級)的目標沖刺。
2012年,公司所屬各供電局體系審核結果為:過程管理得分率平均為71.6 %,較2011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達到“三鉆”及以上水平的供電局共13個,占供電局總數的86.7 %;達到“四鉆”水平的供電局共2個,占供電局總數的13.3 %。公司各供電局2012年過程管理得分率如圖1所示。

圖1 過程管理得分率(%)
體系審核是基于S(策劃)、E(執行)、C(依從)、P(績效)4個環節進行的,2012年廣西電網S、E、C、P平均得分率同2011年對比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S、E、C、P的審核結果%
1.2.1 總分提升的主要原因分析
(1) 領導重視,安全風險體系建設與應用全面鋪開。一是組織牽頭,主動承擔引領責任;二是持續跟蹤,有效促進工作開展;三是大力支持,合理安排保障資源。
(2) 管理模式發生了轉變,從被動(事后)、粗放(只考慮事故)、運動式、應付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按下葫蘆浮起瓢”),逐步向超前(風險預控)、精細化、常規化、系統化方向轉變。
(3) 加大對縣級供電企業的安全風險體系建設策劃指導,將縣級供電企業的體系建設工作納入年度推進計劃并執行。
(4) 員工對體系的認知度明顯增強。通過各個層級的體系知識講堂、基礎知識考試、體系知識小冊、網上知識競賽及到其他單位交流體系建設經驗等多種形式,使員工對體系知識、閉環管理思維、風險預控思想的認知度進一步加強。
(5) 針對電網、設備、作業、環境與職業健康開展了基準風險評估,形成了風險數據庫。通過持續風險評估,初步開始對基準風險數據進行動態更新。基于風險控制的管理思想及重視風險評估結果的應用及分級管控的理念已在企業顯現。
(6) 各層級人員的風險管控意識都有較快的提高,并將風險管控的思想融入到工作中,有效推動了系統的運行。同時,企業通過信息化系統的研發,為系統運行的規范化和有效性提供了技術支撐。
1.2.2 S、E、C、P的審核結果分析
(1) S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是通過組織舉辦體系文件編寫培訓班,各職能管理部門及供電局相關人員策劃水平得到提升;二是通過組織開展體系文件的編制工作,編寫人員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三是各單位通過對體系文件的進一步梳理,使體系文件更加完善,涵蓋了企業的所有安全管理工作;四是加大了對縣級供電企業安全風險體系建設的策劃指導。
(2) E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審核主體發生變化,南方電網體系外審首次有系統內部人員參與,而第二方審核則全部為系統內部人員,審核員更加了解電網企業體系運轉的短板,找出的問題更多、更有針對性;二是平時工作時,沒有完全“做我所寫”,還會受到“按傳統方法做”的影響,導致體系策劃與執行存在一定的偏差。
(3) C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現階段與體系各要素相關的日常工作有部分仍未達到體系的工作內容、方法及要求;二是體系文件修編后宣貫不及時、不到位,執行層對體系策劃文件的理解不充分,導致執行不到位。
(4) P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是策劃的提升為企業管理系統的運行起到了有效的支撐作用;二是人員的體系思維、風險意識、行為習慣有所改善;三是通過統一信息化系統的研發,為系統運行的規范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支撐。
(1) 基本形成了“我要安全、我會安全、我能安全”的安全工作氛圍,安全管理工作由原來的“被動式”向“主動式”轉變。
(2) 領導高度重視各類風險的識別與管控。在每月的安全分析會上,關注了各類風險的識別及其控制措施的實施效果。
(3) 員工關注就安全管理問題與上級的交流,積極向上級提出合理化建議或意見,風險評估質量逐步提高。
(4) 員工對作業工具和個人防護用品的配備是否滿足現場作業需要較為關心。
(1) 系統運行部根據檢修計劃,編制、發布周電網風險概述報告及《電網運行安全風險預警通知書》。
(2) 各部門執行事前的控制措施,并將實施情況反饋到系統運行部。
(3) 系統運行部根據所得到的反饋意見,以及上、下級調度機構的反饋意見視情況確定是否安排檢修工作。
(4) 系統運行部在編寫年度電網風險概述報告時闡述年度評估結果,實現電網風險的閉環管理。
(1) 建立了設備運行分析常態機制,每月定期對全局生產設備開展運行分析工作。所涉及的設備除了涵蓋變電一、二次設備,輸電設備及通信、信息設備外,還進一步延伸至縣級供電企業及重要用戶的設備。通過設備運行分析,發現設備的主要缺陷和隱患,重點查找設備管理上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和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實,同時對技改修理項目庫進行滾動修編。
(2) 建立了設備異常情況分析機制,對于發生5級以上事件的設備異常,要求立即進行分析并提交設備異常分析報告和整改措施,從管理和技術上將設備事故消除在萌芽狀態。
(1) 將作業風險評估和作業過程控制2個體系要素融入生產班組作業標準中,通過作業表單的應用管控作業過程風險。
(2) 將作業表單融入生產MIS的業務流程,并實現作業風險評估基準數據庫的持續錄入與更新。
(1) 在事故事件分析方面,通過組織各部門進行深入溝通,加強對“冰山理論”的學習和應用,規范了事故事件的分析。
(2) 在違章分析方面,立足實際,應用事件樹分析法分析事件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主動從管理上查找原因,提出可操作的防范措施,有效提高了分析的質量。
(3) 在事件統計方面,重點加強了“冰山”以下不安全事件的統計分析工作,特別是加強了35 kV電壓等級以下及縣級供電企業事件的上報工作,匯總統計了最大最小供電負荷、供電用戶數等信息,為及時、準確地判斷事故事件等級提供數據支撐。
(4) 針對存在問題的整改,建立相應的跟蹤機制,每月跟蹤相應控制措施的落實情況,確保各項整改措施得到有效落實。
(1) 對新員工,在上崗前開展安全工器具與個人防護用品的檢查、保養和使用知識培訓。
(2) 班組建立完善的安全工器具臺賬,定期進行安全工器具試驗,每月由專人負責檢查,及時更換損壞的安全工器具。
(3) 員工能較熟練地使用安全工器具。
(4) 安全工器具定置管理清晰,存放滿足“三分離”要求。
(5) 應用先進的安全工器具管理設備及系統進行管理。
(6) 對安全工器具與個人防護用品的購置、使用、試驗、報廢等進行全過程監督。
從基層單位調研情況來看,整個廣西電網公司系統正逐步按照“規范化應體現體系的風險思想,體系化要吸納規范化的專業深度,將兩者融合為‘同一件事’來抓”的思路,推進體系建設與日常工作的深度融合。但目前仍存在“兩張皮”的情況,主要原因是現階段與體系各要素相關的日常工作仍未達到體系要求,而不是日常工作與體系要求相沖突、相違背。主要體現在體系強調“事前、事中、事后”3個環節,而日常工作更多地考慮“事中”。
(1)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規定了各層級修編制度和標準的權限,使基層單位失去了完善文件的權利。
(2) 一體化制度未完全頒布以及自上而下的編制順序,使得基層單位文件的完善基本上處于等待狀態。
(3) 制度和標準通常是1年回顧1次,且回顧時要結合實際使用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修改,決定了制度和標準的完善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期。
(1) 對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長期性認識不清、系統性認識不到位,導致思想上認為體系建設是某一個部門而非全員的事情,行動上作為一項短期的運動。
(2) 員工對體系要素的管理要求不夠熟悉,導致在日常工作中執行不到位,效果達不到要求。
(3) 對體系的系統性認識不到位,未能將日常工作與體系建設有效結合,各要素的輸入與輸出關聯不夠密切,導致體系的整體運作質量不高。
(1) 體系文件部分要素的職責和內容與日常工作未完全一致,管理界面不清晰。
(2) 要素的責任部門未能真正履行自己的職責,特別是涉及到需要專業部門配合的工作;同時要素的配合部門也未按要素責任部門的要求提供本部門職能管理范圍和專業管理范疇的相關資料,部門之間溝通不到位。
(3) 業務上客觀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各部門均遵循對口上級部門的管理要求,使得橫向溝通的困難很大,協同需從最高層的源頭開始。
(1) 骨干未刻苦學習,未能提高自身素質。參加培訓時仍攜帶日常工作任務,以致學習不專心。培訓后未及時復習,自身能力提高有限。
(2) 未能充分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骨干參加培訓后,自身能力提高了,但未在本單位開展“二次”培訓。骨干培訓未能覆蓋變運、調度、變檢、配電等各專業,沒有按照專業延伸的要求帶動縣級供電企業的骨干,造成縣級供電企業的體系骨干比較匱乏,整體水平提高較慢。
(3) 未建立“傳、幫、帶”的機制,未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1) 隨著體系應用的不斷強化,供電局層面、部門層面及班組層面分別成立了“體系建設領導小組”、“體系建設辦公室”和“體系建設小組”,完善了應用過程中的組織構架。但“體系建設辦公室”和“體系建設小組”屬于臨時機構,相關人員也都是由部分體系骨干組成,且為兼職,本身還有其他的工作,導致其在時間和精力分配上存在顧此失彼的狀況。
(2) 部分管理層(特別是中層領導)對安全風險體系的要求不理解、不認可,對體系建設的參與度、關心度不足,應付了事,從而直接影響到基層員工的積極性,導致體系應用不佳,缺乏穩定性。
(1) 規范化要體現體系的風險思想,體系化要吸納規范化的專業深度,兩者相輔相成,融合為“同一件事”來做。重點分析目前體系無法深化應用的癥結,找出差異點并予以解決。
(2) 提煉和汲取先進單位的經驗,結合各基層單位近年來在體系建設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組織系統內的專家集中封閉若干個月,建立法律法規庫,梳理業務流程,修編適用于基層單位的公司層面的體系文件,并組織國內體系專家進行審核,最終形成管理手冊,向廣大員工宣貫。
(3) 全面介入班組規范化管理建設工作,做好試點生產班組規范化管理提升工作。
(1) 利用安全區代表檢查機制,發現日常“安健環”存在的問題,及時處理“安健環”平時出現的風險,從而減少春秋季安全大檢查的檢查項目,把重點放在檢查因季節性變化而引起的風險上。
(2) 利用任務觀察機制,發現作業指導書中的條款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均衡安全與質量、質量與效率之間的關系。通過收集作業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形成作業指導書的修編依據。
(3) 利用事故事件主動上報機制,及時發現“冰山”底下的安全隱患,通過對大量小事件進行根本原因分析來制定控制措施,以改變員工的行為。對主動上報問題的員工應給予獎勵并為其保密。
(4) 利用審核機制,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源頭上解決管理中的問題,不放過每一次審核的機會。
(5) 利用糾正與預防機制,解決除設備缺陷以外問題的閉環處理。現階段應盡早建立信息管理系統糾正與預防機制,以便能夠更系統、更高效、更全面地處理所發現的信息系統問題。
(1) 抓電網風險管控。按照電網核心業務梳理規范化和體系化的要求,督促完善電網風險評估標準與模型,從管理和技術2個方面解決調度五大專業與體系的融合問題。根據新調規充分辨識、評估電網存在的事故、事件風險,優化電網風險的執行表單,重點監督四級以上電網風險控制措施的落實情況。
(2) 抓設備風險管控。督導設備風險評估標準與模型的出臺,在評估標準中充分考慮設備在電網中所處的地位。進一步細化危害辨識,并量化到設備的具體構件及部位,提升設備風險評估質量。
(3) 抓作業風險管控。督促有關部門及單位根據一體化制度和南網新調規的變化,持續改進作業風險評估及管控措施。組織制作人身事故安全警示動漫教育片,提高農電作業人員的風險意識和作業技能。
通過開展體系培訓,將體系與日常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重點抓好一部分骨干的培養,然后以點帶面,帶動其他專業骨干,不斷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
(1) 公司層面。一是選派公司體系骨干參加南方電網公司體系審核人員的持證審核培訓及考核;二是充分發揮指導中心的作用,加快體系專家的培養,為公司實現體系實施與審核儲備足夠的體系骨干;三是舉辦供電局體系骨干提升、縣級供電企業領導及體系骨干培訓班。
(2) 供電局層面。一是供電局要切實負擔起縣級供電企業培訓責任主體的職責,制定培訓計劃,并組織實施;二是發揮種子選手的作用,在供電局和縣級供電企業開展“二次”和“三次”培訓;三是分層分級抓好供電局體系骨干的培養,以體系骨干帶動各專業技術骨干、基層班組骨干,并將培訓延伸到縣級供電企業。
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單化、表單信息化”的要求,信息化是提高體系運轉質量的必然選擇。
(1) 在過渡期,對現有的生產、安監、調度MIS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將體系要素對生產過程的要求融入信息系統中,并實現三方相關業務流程“點對點”式的互聯互通。
(2) 在終期,構建一個覆蓋生產、安監、調度等領域的安全生產綜合數據平臺,實現基層生產班組只要面對一個操作界面就可以完成日常工作,并實現多個維度的查詢,為工作班組規范、減負、增效。4.6 突出抓好體系向營銷、基建、農電領域延伸
(1) 開展營銷班組建設,將風險管理要求融入到流程、表單中。重點抓好用戶接入控制、用電安全檢查及客戶服務與體系的融合。
(2) 將風險評估與控制方法應用到基建領域,解決好基建“三標一體”與體系的融合。
(3) 加大對縣級供電企業體系建設的幫扶指導力度,強化網區供電局責任主體的作用,抓好縣級企業“三示范”建設。
1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公司.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2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公司.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審核指南[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201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