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雷
“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通過學習十八大報告,結合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不同場合一再強調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創新”,我們認為,國防科技創新作為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自身突出特點與非國防科技創新相區分,在我國尖端、高新與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領域一直處于主體地位,對我國整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來說可謂引領作用明顯,堪稱是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主導因素。再加上國防科技創新的社會效益也明顯強于非國防科技創新,從而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先導驅動力。所以,應進一步充分發揮國防科技創新的主導作用來加快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進而確定以國防科技創新為先導驅動力來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我國可謂已到了生死攸關的地步。我國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企業只能從事簡單加工裝配和貼牌生產,只能依賴于低廉勞動力、土地和不計代價的環境成本,使我國處于國際分工的外圍,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微笑曲線”的下方。廉價的“中國制造”,不但損害了中國勞動者權益,而且還嚴重透支了中國的資源和環境。中國實際上是以犧牲勞動、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為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著巨額真實財富的隱性轉移,其數目之大已達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危害日益為人們所認識,在客觀上也難以持續。
但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國完全可以向“微笑曲線”的上方位置移動,而這一變化的關鍵在于我國科技進步。科技進步,按所有權及受益對象或者來源來分,可分為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自主創新,從我國的角度來講,主要是指我國獨立地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特技術和產品,進而將其產業化并實現新產品價值的過程。從所有權來看,屬于我們中國自己,我們自己受益,是名副其實的“of china”;技術引進,主要是指我國以FDI等形式引入國外先進技術,從所有權及受益對象來看,屬于外資,只不過“in china”。
技術進步最終還是要靠自主創新,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是破解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難題的關鍵。自1978年實行對外開放以來,技術引進一度成為我國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式,“以市場換技術”的觀點在上世紀90年代風行一時。然而,血的事實一再證明,核心技術是換不來、買不來的。我們不光引不來核心技術,還喪失了市場,削弱了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創新活動的主體,一般企業進行創新活動的動力來自于市場,市場中科技創新是利益牽引的,企業是否進行創新,取決于投資收益的比較。而在傳統經濟發展方式下,由于外資企業的擠壓,我國一般企業“不創新慢慢死,一創新馬上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創新動力來說國防科技創新是其他創新無可比擬的。
國防科技創新的動力除了來自于市場機制作用的利益驅動,政府財稅鼓勵以及社會科研機構的支持和動力以外,還有戰場的需求動力。從我國軍費支出情況來看,我國軍費支出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只能占到GDP的1.28%,世界上這一比例都普遍維持在2%以上,即使是已陷入經濟危機的歐洲國家也普遍維持在2%以上,幾個強國都在2.5%以上,像英國長期處于2.5%到3%的水平,美國在4%以上,即使我國軍費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趕上這些國家,換句話說,無論西方國家如何宣揚中國威脅論,我國軍費還是會順應世界潮流而增加,而且空間還很大。歷年不斷增長的國防軍費開支,將為國防科技創新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從歷年軍費的主要用途來看,越來越傾向于支持國防科技的發展,可以看出國防科技創新得到的支持力度之大,來自于國防安全領域的創新動力之足。“十二五”期間,我軍提出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的主線,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加快,以航母、北斗導航定位、預警機、大型運輸機等為代表的尖端技術需求,以及軍隊大規模的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為軍工企業提供了大量的訂單和采購、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為國防科技創新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動力。
國防科技創新作為我國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部分,促進我國整體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也一直是國防科技工業的追求目標。自建國以來,國防科技創新在一大批基礎工業領域、核心技術領域、關鍵技術領域和前沿技術領域取得了優異成果,帶動了我國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促進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產業群的發展。實踐充分證明,我國創新體系中國防科技創新的成果最多,從這一角度來講,國防科技創新是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主導因素。據不完全統計,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共評出了1949~1978年重大科技成果7657項,其中軍隊和國防工業部門的純國防領域重大科技成果共2409項,占全國重大科技成果31.4%。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最終確立了我國的大國地位,正如鄧小平所說:“如果我們沒有原子彈,我們就算不上真正的大國”。改革開放之后,自主創新成果最多的領域也集中在國防科技創新領域,如計算機、航空、航天工業等等,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國務院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中設立的五大獎勵項目中,國防科技創新獲得國家級獎勵項目最多,以國家科技進步獎為例,1999年獎勵實施項目改革之前,共評出特等獎56項,其中國防科技創新32項(不包括1994年),1999年之后到2011年,共評出特等獎14項,其中國防科技創新9項;《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設立的16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大部分由國防科技工業牽頭組織和主要參與。2011年,中國自主創新年會上,評出了十大創新型企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國防科技工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國防科技創新成果突出,作為創新主體的國防科工企業是直接受益者,也就是說國防科工企業的競爭力在同行業中是比較強的,也一直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截止2011年,10大軍工集團已有5家進入世界500強企業,軍工集團在內地和香港上市的公司達到70多家,上市公司業績斐然。國防科技工業企業所涉及的行業大部分是技術密集型企業,能夠推動這些企業業績上升的唯一動力便來自于技術進步,以上較為突出的業績充分說明了國防科技創新的巨大貢獻。
從社會效益來看,國防科技創新涉及的領域包括兵器、核、航天、航空、電子、船舶和材料與制造等,這些領域大多屬于投資時間長見效速度慢的行業,但這些行業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社會效益大于個人效益,這個特點決定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私人企業不可能涉足這些領域,但這些領域又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和關鍵領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和骨干力量。
國防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其作用機制是什么?聯系我國實際,國防科技創新能從四個層面來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加快轉變,具體是:從生產環節來講,能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實現生產函數的躍遷;從分配環節來講,能形成合理的要素價格體系,優化經濟結構;從交換環節來講,能提升產品競爭力,實現國際貿易地位的平衡;從消費環節來講,能優化需求結構,實現“三駕馬車”對經濟的協調拉動。
在國外,依靠國防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不光在理論上比較成熟在現實中也得到充分的實踐,如美國關于技術創新早就提出“軍民一體化”的思想,美國的許多創新不是來自于市場需求,而是美軍戰場需求,其很多先進技術總是在軍隊先得到實現再轉為民用,如我們所熟知的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等。日本根據本國的國情,走出了獨具本國特色的“藏軍于民”的軍民結合之路,以國防科技帶動經濟發展,日本能順利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的騰飛,離不開包括東芝、三菱在內這些具有軍工背景的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俄羅斯在繼蘇聯解體后,通過軍民融合,從體制上解決科研與生產脫節的問題,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

既然國防科技創新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作用突出,創新績效相對較高,對我國社會效益貢獻作用顯著,在我國尖端、高新與核心技術領域,國防科技創新一直是自主創新的主體,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起著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具有先導驅動力作用,我們就應該充分發揮這種驅動力作用。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對國防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穩步推進國防科技創新主體改革的深化,在人才培養、資金和環境上,給予國防科技創新大力支持,從而進一步加強國防科技創新研究實力,進一步理順國防科技創新成果“軍轉民”轉化體制。政府作為國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主導者,應積極努力構建和完善成果轉化的平臺體系,首先是破除創新主體的條塊化分割,建立和完善協同創新體制和創新成果的共享機制,政府還要通過行政的、經濟的和法律的手段,為成果轉化提供環境支撐,形成有利于國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稅收優惠和財政支持,確保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的連續性和經常性。國防科技創新要充分發揮其社會性,繼續充當推動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領頭羊”,就要繼續著重在事關國家經濟長遠發展的創新領域進行創新,繼續著重在事關國家經濟安全的創新領域進行創新。
總之,我們一定要像十八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著力提高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加強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規劃、體制機制建設、法規建設”,充分發揮國防科技創新的先導驅動力作用來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