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睆娬{“高度關注海洋、太空、網絡空間安全”。這是我們黨準確把握時代特征,順應世界潮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作出的戰略抉擇。
所謂海洋強國,是指擁有開發海洋、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綜合性海上力量,能夠通過運用其海上優勢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并為本國發展提供強大的戰略空間和戰略資源的國家。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一個國家要成為海洋強國,必須具備客觀物質條件、進行主觀能力建設。海洋強國的客觀基礎就是自然稟賦。自然稟賦是不可移易的。根據馬漢的理論,它包括一個國家所在的地理位置、自然形態、領海面積等。海洋強國的主觀基礎即是能力建設。包括海洋經濟在一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比重、海洋貿易對一國的影響大小、海洋資源對一國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海洋科技發展程度如何、對世界海洋事務的影響能力、保衛本國海洋權益的海上力量強弱等等。要成為海洋強國必須在所有領域都具有足夠能力。這正是英國和美國長期成為世界海洋主導力量的奧秘所在。
中國在自然稟賦方面有著成為海洋強國的基本條件。中國擁有長達1.8萬公里的海岸線、約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6000多個島嶼、豐富的海洋資源,遼闊的沿海地區是中國人口最為稠密、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還有眾多的天然良港。中國的海洋地緣位置也相當重要,從南海經馬六甲海峽可通往印度洋,從臺灣東部沿海地區可直接進入浩淼的太平洋。在海洋能力建設方面,經過新中國6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海洋科學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雪龍”號科考船多次在北極地區進行考察,“蛟龍”號潛水器潛入7000多米深海進行科考。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其中絕大部分依靠海運,中國的造船業在數量上名列世界前茅。但毋庸諱言,中國的海洋能力建設還存在很多不足。目前,海洋經濟在國家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還很小,到2015年的目標才能達到10%。對海洋資源的利用才剛剛起步。海洋工業科技方面存在許多瓶頸,比如特殊船舶、材料、設備的制造等。和一些海上鄰國還存在海洋權益爭端。顯然,中國要由海洋大國發展成為海洋強國,必須奮力補齊諸多的能力短板。
所謂海權,即一個國家在海洋空間的能力和影響力。中國的海權,也就是中國研究、開發、利用和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響力,或中國擁有與自己的海洋空間利益相適應的能力和影響力。在某種意義上,建設海洋強國與發展中國海權是同一過程的不同表述。前者突出實體,后者著重能力。中國海權是中國成為海洋強國的命脈之所在。建設海洋強國必須發展中國海權。
隨著近年來人口的增加、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過度開采,海洋成了人類食物和能源、礦產的重要來源。對于中國來說,這種轉變更顯迫切,因為中國有著世界最龐大的人口,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總體處于世界較低水平,科學技術較西方發達國家相對落后。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對海洋的依賴程度愈益加深,海洋資源和海上通道已經是國家可持續發展須臾不可離開的戰略性空間。這決定了海權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影響。在世界各國都向海洋拓展的當下,面對愈演愈烈的海洋沖突,中國必須擁有強大的海權,確保對海洋資源、能源的正常利用,確保海上航道始終暢通、對外經濟聯系不被中斷,確保必要時能實施有效的海洋控制。
由于歷史及現實的原因,中國雖為海洋大國,海權非但不大,并且還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
一是海洋權益受到侵犯。中國是一個陸地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中國東面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其自然面積總和約為470萬平方公里,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和歷史上中國對有關海域的權利以及中國的一貫主張,中國可管轄的海域約為300萬平方公里。然而,其中大約12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與周邊國家存在海上領土爭議及海洋權益爭議(對島礁及其相關水域、專屬經濟區、大陸架、海底資源、漁業資源等方面的爭議)。在這片遼闊的海洋國土上,中國的島嶼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資源遭掠奪。
在黃海38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劃界問題上,中國與韓國存在18萬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區,圍繞蘇巖礁的糾紛長期存在。
在東海海域與日本有釣魚島爭議、油氣資源爭議。日本違背中日兩國關于將釣魚島主權暫時擱置的承諾,頻頻制造事端,妄圖侵占釣魚島。東海大陸架是中國大陸的自然延伸,其中應歸中國管轄的海域面積為54萬平方公里,但是日本卻提出按“中間線”原則劃分海域,企圖擴大其專屬經濟區,與中國強分大陸架,侵占屬于中國的16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
南海是中國最大的海域,有大量的島礁,探明有豐富的油氣資源。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南海周邊的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文萊、印尼等多個國家先后侵占近50個島嶼;在我國傳統海疆內打井數百口,攫取大量油氣資源;掠奪中國海域內的漁業資源,多次強行扣押中國漁船和漁民,嚴重威脅中國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二是國家安全面臨威脅。中國雖然是海洋大國,其實卻是“有海無洋”,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之外,兩條島鏈依次排開,中國出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被牢牢鎖住。組成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的島嶼分別是美國、俄羅斯、日本、菲律賓、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8國的領土,或者為美、俄、日、中國臺灣、菲律賓等所實際控制,對中國東南部沿海一帶的弧形區域形成戰略擠壓,而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主要集中于該地區,兩條島鏈串起的國家對我國造成直接的安全威脅。
在兩條島鏈中,第一島鏈對中國的戰略意義尤為重大。作為第一島鏈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臺灣島距中國大陸海岸線最近,是中國大陸與太平洋之間的天然跳板。目前,由于臺灣問題尚未解決,中國構筑的海防安全線因此留下了一道無法彌合的缺口,來自海上的安全威脅顯得尤為突出:不能確保國土、海岸線及領海的安全,如釣魚島和南沙群島;不能有效地保護和控制自己的全部專屬經濟區;不能絕對控制臺灣海峽;不能確保進入太平洋的宮古海峽尤其是巴士海峽等重要的戰略通道;不能不間斷地控制與中國利益密切相關的一些重要的鄰近海域等。臺灣島是中國打破第一島鏈封鎖,走向太平洋的最為關鍵的環節。
此外,中國與周邊國家在海上諸多爭議點的存在,已經成為美國等西方大國遏制中國的重要砝碼。隨著國家利益在海洋空間的不斷拓展,中國未來的主要安全威脅可能會來自海上。
三是國家發展遭遇遏制。中國崛起是近30年來國際社會最重要的事件,它對國際格局與國際秩序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疲態漸露,單極霸權加速衰落。盡管美國在亞洲的強大影響與控制仍在,但隨著中國在亞洲的強勁崛起,美國與中國在亞洲的現實利益、地緣政治及區域主導權方面的碰撞也更加激烈。隨著中國國家利益向海上拓展,中國將加大發展海權力度,更加重視對海洋權益、海洋資源、海上貿易通道的保護。這必然對海洋強國現有的海上權力造成沖擊,這是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全球性、地區性和次地區性海洋強國所不愿見到的。它們就遏制中國發展達成了基本戰略共識:利用其獨一無二的海洋戰略優勢,阻撓中國統一祖國,阻止中國走向海洋,聯合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以“第一、第二島鏈”為基礎,加緊構筑針對中國的U型包圍圈,加大對華遏制力度;日本、韓國不斷強化同美國的針對中國的軍事同盟;印度插手南海問題。東南亞國家,諸如菲律賓、印尼、新加坡等美國盟友在分享中國帶來的經濟利益的同時,尋求美國的安全保護,允許美國等國家在其領土上的軍事存在,從而加劇了中國所面臨的海洋地緣政治形勢的復雜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給中國的國家發展帶來了重重阻礙。
海權是海洋強國的基礎,沒有強大的海權,就沒法保障國家的海洋權益。面對中國日益嚴峻的海上形勢,我們必須采取措施,大力加強海權建設,保證國家海洋利益。
一是強化國民海洋意識。海洋意識是“一個國家發展海權所需要的精神因素”。中國海洋意識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就是“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對海洋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實,特別是未來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的系統的理性認識。它是中華民族對海洋在建設海洋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推進全人類海洋事業中地位作用的心理傾向和基本認知”。受傳統的大陸文明影響,中國整體海洋意識比較薄弱,海權觀念淡薄。中國人對于祖先用汗水和生命開墾的陸地國土有深厚的感情,但對海洋國土與海洋權益卻缺乏應有的關注,對海洋國土的丟失和海洋權益的被侵犯,沒有切膚之痛。國人海洋意識的薄弱對維護中國領海主權完整、維護海洋權益、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海洋戰略構成了嚴重的挑戰。要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樹立新時代的海洋觀,增強全民族的海洋意識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和關鍵。
提高國民海洋意識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大力加強海洋文化建設,普及海洋知識,提高國民對海洋的感受與認知。必須運用多種方式和渠道對全民進行海洋強國教育,使民眾樹立現代的、科學的海洋強國觀念,積極投身海洋開發和海洋強國的事業中。有了廣大人民的支持和參與,我們的海洋開發和海洋強國戰略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中國經濟發展對國際市場和資源產生了日益深厚的依存關系,海洋空間成為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依托,海洋地位的戰略性越來越受到全民族的重視。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關注海洋安全,建設海洋強國。這是中國海洋意識強化的集中體現,也是發展中國海權的新的起點。隨著中國崛起,國民對海洋的關注度也有很大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民表現出很強的維護海洋權益的意識與激情。
二是確立國家海洋戰略。海權是一個國家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范疇的問題,是國家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的海上部分。當代中國海權是國家綜合國力和戰略能力的一部分,是實現國家發展戰略和國家海上安全的手段。國家海洋戰略是海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海洋戰略是國家對海洋方向經濟、政治、軍事、科技、法律、文化等各項事務的總體運籌,它是國家海洋觀和政府海洋認知程度的根本反映。國家海洋戰略派生出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和國家海洋安全戰略。海洋發展戰略主要表現為國家對海洋經濟及其產業發展的總體籌劃;海洋安全戰略則是國家對其海洋方向安全事務的總體規劃和指導,也是國家政治、外交、軍事、經濟以及科技等領域在海洋方向安全構想的總和。
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分別提出了“實施海洋開發”、“發展海洋產業”、“建設海洋強國”的任務,強調了海洋對中國發展具有的戰略意義。國務院先后批準實施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和總體規劃。這對中國海權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在海洋強國思想指導下,我們必須立足實際,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海洋戰略。通過大力實施海洋開發,真正實現海洋強國。這是新世紀中國海洋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實施海洋開發,首先應加強海洋綜合管理。我們應對海洋國土進行精確的丈量和測繪,充分調查研究,搞清楚中國管轄海域的基本情況,建立起中國海域完整的數據和信息資料,為中國海洋資源開發、海洋權益維護、海洋環境保護以及國防建設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為高效益開發海洋,國家還應進一步加強海洋科技的發展,加強海洋劃界、海洋油氣勘探等重大問題的研究,加快中國海洋科技特別是海洋高新技術的發展,為海洋開發和海洋強國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鑒于中國海權現實情況,新世紀中國海洋安全戰略應高度關注“第一島鏈”。由于天然的海洋地緣缺陷,“第一島鏈”把中國團團困住,嚴重威脅中國東部安全。隨著中國的發展,國家利益必然由近海走向大洋,國家安全邊界也隨之拓展,客觀要求必須突破“第一島鏈”的封鎖,進而將其變為中國保衛東部國土安全的第一防線。只有這樣,中國才擁有與國家發展相適應的戰略防御縱深,才能夠保衛我國東部國土的安全。
三是發展國家海上力量。國家海上力量是國家海洋戰略和海洋發展戰略的具體實施者和保障者,是海權的主要支撐,通常區分為海上軍事力量與海上非軍事力量兩大類。海上軍事力量的核心是海軍。海權的生成對海軍有天然的依賴,一個國家的海權狀況是其海軍戰略的直接結果。正如馬漢所說:“海軍戰略的最終目的就是既在和平時期也在戰爭時期奠定、維護和增強國家的海權。”強大的海軍是國家實現海權的實力前提。無強大的海軍,便無制海權可言;無制海權,國家的海上利益便會受到威脅,國家的繁榮強盛便得不到保障。海軍、海權與國家發展三者之間呈現相互影響的關系。海軍建設是海權構成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國家利益逐漸超出傳統的領土、領海、領空范圍,向海洋、太空、電磁、網絡空間擴展和延伸,人民軍隊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海軍作為海上方向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的戰略性軍種,國家海洋利益拓展到哪里,使命任務就必須延伸到哪里;海上安全和發展空間開拓到哪里,制海能力就必須跟進到哪里。基于國家利益在海洋空間的拓展,海軍力量成為維護中國島嶼主權與海洋權益、保衛海上戰略通道安全的決定性力量,同時還是維護國家海外利益、支持國家政治外交斗爭以及維護全球和地區海洋安全的重要力量。
建國至今,我國海軍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與新的使命任務不相適應,與我國的海洋大國地位不相稱,與世界一流的海軍強國相比還有著很大的差距。
要實現海洋強國的目標,中國應調整海軍戰略,變“近海防御”為“遠洋防御”,著眼維護中國東南部沿海經濟發達區、專屬經濟區和海上通道的安全以及海外利益,促進國家統一,履行國際義務。努力建設一支具有強大軍事威懾力量的“藍水”海軍,為維護和發展中國海權提供堅強的后盾。2008年12月,中國海軍遠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為維護國家海外利益邁出了第一步。經過數年的護航實踐,中國海軍的遠海作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12年9月25日,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下水服役,隨著艦載機的成功起降,“藍水”海軍的身影愈見清晰。隨著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進一步深化,隨著我軍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中國海軍必定成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可信可靠的實施者和保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