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 青
老一輩革命家對人民群眾的至親至愛
■ 魯 青

中央決定,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了幫助廣大黨員干部學習和了解黨的歷史,本文從各種回憶文章中,采擷和輯錄了老一輩革命家在戰斗、工作、生活中對人民群眾至親至愛的若干片段,以饗讀者。
1975年10月8日,毛澤東在會見南斯拉夫客人時說:“人民就是上帝。”據在毛澤東身邊做拍攝工作的舒世俊回憶說:有一次到下面調查,毛澤東嚴肅地對干部說:“縣太爺要為民辦事,不能當官做老爺,不深入下層,只坐在家里聽匯報,象牙塔里的干部是不了解民情的。”然后,他突然問地方官員:“你們信不信上帝?”大家只是鴉雀無聲地呆坐著,毛澤東對大家說:“你們不信,我信!”干部們驚呆了,沒人吱聲。毛澤東望著大家深情地說:“這個上帝是誰?他就是人民!誰惹怒了上帝,上帝是不留情面的,他必定要垮臺!”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講到愚公移山的故事時說,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動了上帝,上帝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大山背走了。然后說,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作帝國主義,一座叫作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人民大眾。1938年8月5日,毛澤東在抗大的演講中說:“馬克思的主要先生是工農。”8月22日在延安中央黨校的講話中又說:馬克思從無產階級那里學習了東西,又去教無產階級。1939年9月25日,他在一次講話中又說:世界上最有學問的人,第一是工人農民,第二是馬克思。馬克思主義是從工農那里來的,工農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無名英雄。毛澤東曾一再告誡黨的各級干部: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當時,他宣布了三項紀律:第一,一切行動聽指揮;第二,不拿群眾一個紅薯;第三,打土豪要歸公。1928年初,他又規定了六項注意:一、上門板;二、捆鋪草;三、說話和氣;四、買賣公平;五、借東西要還;六、損壞東西要賠。后來,隨著軍隊的轉戰和群眾工作的實踐,其內容不斷得到補充、修改和完善。把不拿群眾一個紅薯改為不拿群眾一個雞蛋,后來又改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把打土豪要歸公改為一切繳獲要歸公。并把三項紀律改為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后來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和大便找廁所,成了八項。后來,又增加了不搜俘虜腰包和進出要做宣傳,成了十條。后來,又不斷合并,恢復到八項,成為我們今天所說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當年發布了這個紀律后,在紀律檢查中,毛澤東發現個別戰士吃了群眾地里的玉米。除了對違紀的戰士批評教育外,他讓人找來一塊竹牌寫了一段話插在地里。牌子上寫道:因為我軍的戰士肚子餓了,為了充饑,把你的玉米吃了,違反了紀律,現把二元錢埋在土下,請收下。群眾看到后,萬分感動,紛紛稱贊人民的軍隊與國民黨的軍隊不一樣。
1928年,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江西遂川發動群眾,建立工農兵的蘇維埃政府。為了鞏固勝利成果,根據毛澤東的建議,起草了一個《施政大綱》。為了讓群眾能看得懂、聽得清、記得牢,毛澤東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對一些條文進行了修改。如把不虐待兒童改為不準大人打小孩,把廢除買賣婚姻改為討老婆不要錢,把廢除債務改為借了土豪的錢不要還等。毛澤東當時說,我們制定這么一個政綱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讓廣大群眾都能了解,以便共同遵守和執行。如果用冷僻和深奧的語言,群眾聽不懂,就達不到這個目的。這個做法,對我們今天改進文風仍有重要的啟迪。
毛澤東在戰爭年代曾多次拒絕為自己祝壽,但卻親自為一些普通農民祝壽。1945年元宵節的前一天,毛澤東在延安的棗園外散步,看到幾個老農在地頭休息,于是就走過去與他們交談。當得知有兩位老人同歲,當年都是60歲,正月十五就是他們的生日后,便建議為他們祝壽。一位老農說:“咱們窮苦人過生日賀啥壽呢!”毛澤東說:“如今翻了身,生產得好,人壽年豐嘛。明天正好是元宵節,請你們到我那里坐坐,大家一起祝個壽。把村子里所有的老人都叫來吧,千萬不要客氣。”第二天,毛澤東作了準備,請來了棗園村的24位60歲以上的老人。毛澤東給他們一一敬酒,給每人還送了一條毛巾、一塊肥皂。老農們感動得流下了熱淚。
1941年6月3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正在小禮堂召開縣長聯席會議,天上下雨打雷,將延川縣政府代縣長李彩云劈死了。結果傳言四起,議論紛紛。有個農民借機發泄不滿,逢人便說:“老天爺不開眼,雷劈死了縣上的干部。雷公為什么不劈死毛澤東?”事情發生后,邊區政府有人主張清查抓捕那個農民。這話傳到了毛澤東的耳朵里,他對邊區政府的做法進行了制止,但讓邊區政府查明原因。后來搞清楚是因為我們這一年征糧過重,引起了群眾的不滿。于是,決定減少征糧任務,在全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1944年,有個老鄉針對部隊個別人違反紀律的問題,給軍分區司令員提意見。毛澤東聽到后很高興。他說:這是天大的好事!那個老鄉很有覺悟。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是老百姓受官府的氣,受當兵的欺負,他們敢怒不敢言。現在這個老鄉敢向我們分區司令員提意見,敢批評這位“長官”,你們看這有多好!這是多么了不起的變化!毛澤東不僅正確地對待提意見,重視所提的意見,還鼓勵提意見。
毛澤東十分關心身邊戰士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一件突出的事就是悼念張思德。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的文章大家非常熟悉。這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呢?張思德是在燒炭時因窯塌而壯烈犧牲的。毛澤東聽到消息后十分悲痛。他對隊長說:“前方打仗死人是沒有辦法的,后方生產勞動死人不應該!”當他聽說張思德的遺體還在窯洞里時,生氣地批評說:“怎么能這樣呢?要盡快挖出來,放哨看好。山里狼多,要是被狼吃了,你的隊長就不要當了!”隊長說:“主席,我們打算挖出來就地安葬。”毛澤東堅定地說:“不行。”經過考慮,他明確交代:“第一,把張思德身上擦干凈,給換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第三,要開追悼會,我要去講話。”《為人民服務》就是毛澤東在張思德的追悼會上的演講。這篇演講感動和教育了無數人。
毛澤東一生意志堅強。但是,他也曾因為洪水、地震死人及看到群眾生活困難而流淚。1950年,我國淮河發生了特大洪水。當毛澤東從皖北區黨委發來的災情報告中看到,由于水勢兇猛,有些災民來不及逃生,或被淹死,或棲身樹上,有的從樹上墜水喪生,有的在樹上被蛇咬死時,流淚了。1957年12月中旬,警衛中隊的一名戰士探家回來,帶回來一個摻雜著大量糠皮的窩頭,毛澤東掰了一塊放在嘴里,流下了眼淚。1976年唐山發生大地震,毛澤東從簡報上得知死了很多人時,竟當著醫生的面失聲痛哭。毛澤東曾對賀子珍說過:“我這個人平時不愛落淚,只是三種情況下流過眼淚。一是我聽不得窮苦老百姓的哭聲,看到他們流淚,我忍不住要掉淚。二是跟過我的通信員,我舍不得他們離開。有的通信員犧牲了,我難過得落淚。我這個人就是這樣,騎過的馬老了,死了,用過的鋼筆舊了,都舍不得換掉。三是在貴州,聽說你負了傷,要不行了,我掉了淚。”這反映了毛澤東是一位很重感情的人,對人民群眾有著深厚的感情。
1949年,中共中央領導機關由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遷往北平。當毛澤東一行到達頤和園休息時,卻看不到游人。后來得知是中央社會部為了毛澤東的安全,把人清理出去了。毛澤東知道后很生氣,對李克農說:“你蠢嗎!你把水全都排干了,你要保護的那個魚還講什么安全?”李克農解釋說:“北平剛解放,城里城外的特務很多,搞破壞和暗殺活動很猖狂,我不能不嚴加防范。”毛澤東說:“魚離開了水,你安安全全地干死在那里,餓死在那里吧!”后來搬進了中南海,毛澤東很不習慣。有一天,他約衛士李家驥到郊區走一走,衛士說有紀律不能去。毛澤東長嘆一聲說:“唉,這個規定沒有錯,但把我和群眾隔開不行啊!我見不到群眾就憋得發慌。我是共產黨的主席,見不到他們還算什么主席,算什么領袖!我們共產黨人,我們各級領導是魚,人民群眾是水,離開了水,魚就要渴死!不知你們是不是理解我的心情。”1958年1月,毛澤東曾在浙江杭州“突襲”視察全國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小營巷,以便了解真實的情況。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家鄉韶山。他對陪同的公安部部長羅瑞卿提了幾個要求:“一、不要派部隊去韶山,特別不要派公安人員去;二、給我行動自由;三、我要廣泛接見群眾。”他還一再解釋:“韶山不是別處,這里都是我的老鄉,是我的鄰居、族戚,他們不會害我的。”在韶山,有一天,他竟與30多人握了手。
1958年7月,劉少奇到天津拖拉機廠去調研,召開有基層干部群眾參加的座談會。在會上,他讓與會的人喝茶水,抽中華牌香煙,而自己抽帶來的前門牌香煙。由于會議氣氛熱烈,從晚上7點一直開到晚上11點。主持會議的河北省省長劉子厚給劉少奇提醒,時間不早了,可否結束。劉少奇卻說:“不忙,大家湊在一起不容易,就讓大家多聊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把自己想講的話都講了出來。結果座談會一直開到了午夜1點,散會時,大家還戀戀不舍。這一次會議,給該廠的干部群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1958年秋的一天,秦皇島北戴河區草廠大隊隊長楊少洲到中南海去看望劉少奇,走到西門口時被哨兵攔住了。楊少洲說:“少奇同志是我們草廠大隊的社員,我來看看我們的社員呀!”哨兵撥通了劉少奇辦公室的電話,得到同意后楊少洲才被放行。原來,這年8月的一天,住在北戴河中直機關招待所的劉少奇提出要到附近的生產隊去參加一下勞動,并作一個農村情況的調研。工作人員將劉少奇安排到北戴河區草廠大隊。于是劉少奇就與草廠大隊結下了這段深厚的情誼,草廠大隊的干部不時地到北京看望他。
195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全國首屆群英會。時傳祥作為全國勞動模范參加了大會,并在主席臺上就座。會前有個接見,在接見時劉少奇與時傳祥有一段推心置腹的交談。劉少奇說:“我們在黨的領導下,都要好好地為人民服務,你掏大糞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國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會后,這一段話廣泛流傳開來,在廣大人民群眾中一時傳為美談。
1960年,中央提出將這一年作為“實事求是年”,大興調查研究之風。4月1日,在廣州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一結束,劉少奇就到了長沙,開始為期44天的湖南農村調查。他到達的第一站是寧鄉縣東湖塘公社王家灣大隊,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當地的“萬頭豬場”。當他看到與所宣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時,決定就在這里住下來,調研就從這里開始。經過走門串戶的查看和訪談,他掌握了第一手的情況。對工作沒做好,他心情很沉重,不斷向群眾承認錯誤。他到小時候的放牛伙伴李桂生家里聊家常,李桂生說:“叫我看,去年糧食減產,干旱是有一點影響,但不是主要的。我講直話,主要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是‘五風’刮的咯!”這個調研后來對他在七千人大會上的講話,講實話,講老百姓的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60年4月,劉少奇南下視察。一天,他坐客輪從重慶到武漢,晚上突然狂風大作,大雨傾盆,江上波浪滔天。輪船在前進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忽然發現前面有幾只小木船在風雨中漂蕩。“情況危險,怎么辦?”“我們的船也很危險,怎么救?”“我們的任務是保證國家主席的安全,偏離航道,會出事的,萬萬使不得!”風浪聲和人們的呼喊聲驚動了正在辦公的劉少奇。他毫不遲疑地要求:“馬上靠過去搶救!”有人說,這樣做會很危險的。劉少奇說:“不能因為我個人的安全就不救群眾。我是國家主席,也正因為是國家主席,才更應該首先搶救人民群眾!馬上讓船靠過去!”按照劉少奇的指示,一場搶救落水群眾的戰斗打響了。船長和船員們沉著應對,很快把小木船上的落水者一一救上了客輪,當被救的人們知道他們乘坐的船是國家主席的座船時,感動得流下了熱淚。
1954年冬,周恩來聽說群眾乘公共汽車比較困難,就決定作一次考察和調研。在一天下午下班坐車的高峰期,周恩來帶著秘書、警衛員去乘公共汽車。在車上他被乘客發現,大家紛紛給周恩來讓座,但為了體察民情,他始終不肯就座。下了公共汽車以后,周恩來又去換乘無軌電車,在寒冷的夜里轉了大半個北京。調查后,他很快召集會議,就安全島設置問題、人行道設置問題、快車道慢車道畫線等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要求。
1973年6月9日,周恩來陪同外賓來到延安,這是他自解放戰爭中離開26年后重返延安。當他看到延安人民的生活還十分困難,非常難過。當天晚上,在召開的省地黨政軍負責人會議上,周恩來在講話中傷心地哭了。他動情地說:“延安人民用小米養育了中國革命,我們進了城,把你們忘了。我是總理,當家的,這個家沒當好,我對不起你們啊!”周恩來向大家提出了要求:“第一要把團結搞好,第二要趕快把生產搞上去。等你們糧食翻了番,我如果第一不死,第二不犯錯誤,一定再來延安!”周恩來的講話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
周恩來一生艱苦奮斗,生活儉樸。在吃的方面,據一些老同志回憶,在周恩來當總理期間,國務院召開的所有會議,他都與大家一起在大食堂用餐,并按規定交糧票和錢。據冰心回憶,1952年她從日本回國,周總理接見后共進晚餐,竟是四菜一湯,使她大吃一驚。據江西原省長方志純回憶,1954年到北京參加國務院的一次會議,周總理要留他們吃飯,他們十分興奮,心想會吃到什么山珍海味,結果大失所望,吃的全是家常便飯。有一次,周恩來到鞍山視察,按規定午飯和晚飯是兩菜一湯,工作人員上了四菜一湯,他將兩個菜端了下去,說熱一熱下一頓吃。他還要求上高粱米,大家擔心他吃不慣,不好消化。他說:“東北人民能吃高粱米,我當總理的為什么就不能吃呢?”周恩來穿的衣服和襪子經常是補了又補。以至于他一上床,他的警衛就要檢查他的襪子破沒破。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總理到非洲、歐洲、亞洲14國訪問,第一站到埃及。按慣例,他的衣服是拿到大使館去洗,一般由大使的夫人來洗。結果這一次,中國駐埃及大使陳家康的夫人徐克立看到衣服后哭了。她向警衛發了火,并自己買了三套衣服要周總理帶上。周總理對她進行了耐心的解釋,領了她的好意,但始終沒有要。
1961年春節前夕,周恩來家鄉淮安的領導同志給他帶來一點藕粉、蓮子和幾件小手工藝品。周恩來收到后,委托辦公室寫信進行了批評,并附了一份中央關于不準送禮的通知,還寄了10元錢。錢的數額大大地超過了實物的價值。1973年10月14日,周恩來陪同外賓到洛陽參觀龍門石窟時,看到北魏時期的“龍門二十品”拓本,他一邊翻,一邊說買一套帶回去,結果身邊秘書帶的錢不夠。陪同的人員提出來贈送一套。周恩來嚴肅地說:“國家的財產怎能隨便送人!”秘書建議:可否先把書帶走,錢隨后寄來?周恩來認真地說:“不行,那樣他們就不要錢了。”最后,硬是沒有買,也沒有帶。
周恩來對自己的親屬們要求很嚴,曾制定了“十條”家規。一是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去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順路時去看看;二是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三是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由他代付伙食費;四是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五是不許請客送禮;六是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七是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來辦;八是生活要艱苦樸素;九是在任何場合下,都不要說出與周恩來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十是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建到內蒙古上山下鄉,在一次征兵中自己報名參軍入伍,但是周恩來懷疑是北京軍區司令員鄭維山打了招呼,動員侄女又返回了內蒙古。周恩來逝世時,周秉建接到一份電報,電文是“見報勿歸”。她給伯母鄧穎超打了電話,后來才知道,伯父生前曾有囑咐,他去世后,希望他的親屬們留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要來京。如果一定要來,應該自己花路費,一分錢也不要政府開支,不能有絲毫特殊。周恩來的一生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解放戰爭時期,朱德在濮陽時經常到田間地頭接觸群眾了解情況。有一次,他從地頭回來,在井旁準備洗手,看到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來挑水。朱德就問小男孩家中的情況。當他得知小男孩家中勞動力少,小男孩14歲就開始干活時,二話沒說,把一擔水穩穩地擔在了自己的肩上,一邊走一邊與小男孩攀談。后來兩名解放軍戰士過來幫忙,小男孩愣住了,才知道幫他挑水的是朱德總司令。
1951年,朱德的家鄉四川儀隴縣準備修建朱德同志紀念館。為此,儀隴縣向川北區工委寫了請示報告,川北區工委轉報中央。朱德知道后堅決制止。他說:“使不得,使不得。我不算啥子英雄,只是一個在戰場上沒得被打死的普通戰士,為革命犧牲了的烈士才稱得上英雄。”他要川北區工委轉告縣委:“紀念館不要修。農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那個地方,不應該把他們遷走。那些土地要分給農民耕種,以利發展生產。”他家鄉的農民聽到這個消息后十分感動。
1957年,朱德到云南昆明視察工作。云南省委考慮當時朱德已經70多歲了,要求接待辦搞好朱德的伙食。但是,朱德一再要求不能超過伙食標準,希望飯做得清淡點。后來,省委檢查接待工作,發現伙食大大低于規定標準,對接待人員進行了批評。接待人員就做了兩次“燕窩煮鴿蛋”。第一次,朱德批評了工作人員,付費吃了。第二次,他生氣了,嚴肅地批評了負責接待的同志,堅決不吃。在朱德的堅持下,他每天的伙食恢復到家常便飯,甚至是上一些野菜。
1963年4月,朱德到四川視察工作,按照行程安排要登峨眉山,去看看有名的萬年寺。當時上萬年寺的路,坡陡路滑,十分難走。陪同的地方領導考慮到朱德已是77歲的高齡,又是第一次登峨眉山,建議讓他坐滑竿上去。朱德堅決反對,說:“共產黨員是不應該坐滑竿的,更不能坐上滑竿去爬山,如果那樣,就失去爬山的意義了。”陪同的同志說,您年紀這么大了,又不常來,偶爾坐一次,不算什么。朱德聽后十分嚴肅地說:“偶爾坐一次也是錯誤的。”后來,他硬是沿著崎嶇的山路,一步步地上山,一步步地下山。
1938年初,劉伯承、鄧小平率領部隊來到山西省襄垣縣,鄧小平住在城南關的樊家大院。這個大院里住著一個名叫米通全的農民。由于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幾次尋短見被發現后制止。有一天,鄧小平來到他家與他拉家常,得知了他患病的經過,非常同情。后來,連著幾天,鄧小平讓人給這位老鄉送去飯菜。這位老鄉感動得淚流滿面。他說:“你們同志連俺口水都不喝,說是群眾紀律,可我怎么能天天吃你們的飯呢?你們有你們的紀律,俺家也有自己的家規呀!”鄧小平忙說:“大爺,這是特殊情況,可以例外嘛。再說,我們吃的穿的還不是人民群眾給的?你加強點營養,恢復了健康,說不定還能為抗戰出把力呢!”這位老鄉聽后感動地說:“首長,你們想的,真比對你們自己家的親人還周到啊!”鄧小平說:“大爺,你就是我們的親人。”
1942年2月的一天,鄧小平到下面去了解有關生產自救和減租減息的情況。下屬部隊獨立營的同志們聽到消息后忙開了,他們想籌集點好吃的東西,來招待首長。由于日軍的“掃蕩”,再加上旱災,當時根據地軍民的生活極度困難,好不容易找了一點面,營里給鄧小平做了面條。當司務長把一碗熱騰騰的面條端給鄧小平時,鄧小平立即皺起了眉頭,拍了拍司務長的肩膀說:“小鬼,你讓我搞特殊喲,要不得,要不得!”結果硬是讓把這碗面送給了一位重傷員。
1947年10月,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劉伯承和鄧小平與司政機關來到了鄂東黃岡的總路嘴。在這里發生了直屬警衛團三連副連長趙桂良違紀搶劫民財的事。部隊進駐這里的時候,群眾都跑掉了。趙桂良進入一個店鋪拿了兩匹布和一捆粉條,還有一些白紙和幾支毛筆。這個副連長準備用布給連里的一名小戰士做棉衣,用紙和筆給連里出板報,粉條則是準備做給劉伯承吃的,因為劉伯承愛吃粉條。但是,部隊有軍紀,搶劫民財是要槍斃的。事情報到了劉伯承和鄧小平那里以后,他們的心里十分矛盾和痛苦。鄧小平流著眼淚說:“法紀如山,誰也不能以身試法!”當得知這個副連長本人提出了一個請求,要求對他處決的事,不要告訴他的母親,因為他母親已經70多歲了,就說他犧牲在戰場上了。鄧小平聽完報告后說:“可以考慮作為戰場犧牲告訴家人。三國時,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但優撫其妻兒。今天,我們也是硬把眼淚往肚里吞啊!”在公判大會上,店鋪老板哭喊著要求高抬貴手,刀下留人。有一位老媽媽跪在地上求情,臺下的群眾也紛紛隨聲附和。鄧小平沉痛而堅定地說:“事雖不大,但軍紀如山,動搖不得!一個沒有紀律的部隊是沒有戰斗力的,是不會得到群眾真心擁護的。尤其是在目前情況下,紀律應該是鐵,是鋼,而不是豆腐渣,不能一碰就碎!不能讓人們說我們是虛張聲勢!所以,我的意見,還是要堅決執行紀律!”執行軍紀后,鄧小平深深地自責說:“此事不要通知地方政府。按照軍屬待遇照顧他的家庭,一個同志犯了錯誤,也是我們沒有教育好,我們也有責任,對不起組織,對不起生養他盼望他的老媽媽。”嚴肅的軍紀,保證了我們的軍隊打勝仗,并得到人民群眾衷心的擁護和支持。
1950年初春的一天,鄧小平在西南局小禮堂召開的西南局和重慶市機關縣團級以上單位領導干部會議上,嚴肅批評了干部隊伍中的“五里腿”現象。他說:我們有的人進了重慶城,不是忙工作,而是忙著鋪攤子,爭房子,要車子。房子要大的,車子要小的,說什么走上五里腿就痛了,進了重慶腿也變得嬌貴,變成“五里腿”了。進城才幾天,變得這么快!過去在山溝里轉,南征北戰腿都不痛,一進了城腿就痛了,非坐車不行。我看這是享樂腐化思想在作怪。“五里腿”這股歪風一定要剎住,對各種不良傾向,必須作無情的批判和斗爭,以保持黨的純潔性。鄧小平宣布,西南局已決定成立一個機關用房用車清理委員會,由他來擔任主任,統一負責此項工作。對多占房屋和汽車,限期不退的要進行黨紀政紀處理。由于此項工作抓得緊,抓得實,這股歪風很快就被剎住了。
在延安時期,陳云對鋪張浪費,隨意倒掉飯菜的行為十分反感。在許多場合,他都對這種現象進行很嚴肅的批評。有一次在群眾大會上,陳云作報告時提出了一句名言:“吃飯要照鏡子。”他說:延安人民的生活艱苦,大家都實行供給制,每人每天三錢油、五錢鹽,糧食也不足,吃菜靠自己種,吃肉由各伙食單位養豬去解決,所以要愛護一粒米一滴油,絲毫不能浪費。我們是無產階級,決不能糟蹋農民的血汗,否則就會脫離群眾,逐漸變質。陳云所說的“照鏡子”,就是不僅把飯菜吃完,而且要用饅頭把盤子擦干凈,拿起來可以照人。他的這個話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聽了他講話的許多人,都養成了節約的好習慣。
1948年11月,沈陽解放,陳云被任命為沈陽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他上任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接管后的一切財物、家具等一律留在原處,沒有命令任何人不得挪動。工作人員看到陳云住的地方,只有一張小鐵床,床上只鋪了一個草墊,又硬又涼,而且11月的東北已經開始下雪,就擅自從賓館的床上拆了一個沙發墊鋪到了陳云的床上。陳云發現后發火了,嚴厲地說:“我下的命令,自己不執行,叫誰執行?我20多年的黨齡了,怎么能帶這樣的頭呢?今后不要這樣了,快拿回去吧。”當工作人員按照他的要求做了以后,他滿意地笑了。
在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上,陳云在大會上的發言中,針對我們黨執政后存在的一些問題強調指出,黨的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不要只想做官,忘記了革命。他說:“大家是為了革命來的,還是為做官來的?回答這個問題也很容易。起初是干革命來的,以后是革命加做官,既革命又做官。后來官越做越大,味道也越來越大,有人就只想做官,不想革命,把革命忘光了。”陳云進一步強調說:如果我們黨團結統一,“再加上一條,我們要嚴守黨的制度和黨規黨法,發揚黨的優良作風,那黨就有保證了。靠別的,我看靠不住,要靠我們自己”。陳云高度重視黨的作風建設,改革開放后,他提出了“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的著名論斷。
陳云到基層視察和調研,從來不收禮物。有一次,他到某市調研,臨走時當地的負責同志給他帶了兩只老母雞和一些蔬菜,悄悄地把東西放到了火車上。身邊工作人員知道,陳云對送禮物是沒商量的。當火車即將開動時,秘書得知此事,要退回禮物,當地的同志堅決不肯。后來實在爭執不過,秘書將此事報告了陳云,建議對方如此盛情,不行就按市場價格,把這些東西付錢買下來。陳云聽后果斷地說:“不能開這個先例,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以后就阻止不住了。還是請他們把東西帶回去,要和他們說,他們的心意我領了,但東西我不能收。”陳云的一席話使在場的人受到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