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留柱 寶 全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急診科,內蒙古 通遼 028000)
百草枯(PQ),又名克蕪蹤、對草快,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有機雜環類接觸性和高效非選擇性除草劑,對人、畜有很強的毒性,導致較高的急性中毒病死率,尤其是中毒后引起的多器官衰竭(MOF),是誘發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2〕。有研究表明,大量的炎性因子導致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可能是導致MOF的一個重要原因〔3,4〕。本研究檢測不同時段PQ中毒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濃度的變化,探討PQ中毒后炎性因子在MOF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4月至2011年8月我院急診科和重癥監護室(ICU)收治的中、重型PQ中毒患者18例(PQ組),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齡17~65〔平均(39.20±14.48)〕歲,分別于中毒后4、12、24 h采集靜脈血15 ml,分離血清,置-20℃凍存備測細胞因子。在中毒4 h內,對所有患者進行洗胃、導瀉等救助措施,同時給予大劑量糖皮質激素,以維持器官功能和水電解質平衡。隨機選取20例正常人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齡21~58〔平均(38.12±11.66)〕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方法(ELISA)檢測血清CRP及IL-6水平,ELISA試劑盒購自上海碧云天生物有限公司,具體操作步驟按說明書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
2.1 不同時點兩組血清CRP與IL-6濃度比較 對照組4、12、24 h血清IL-6、CRP的濃度無明顯變化;PQ組病人4、12、24 h血清IL-6、CRP的水平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升高,且PQ組病人血清IL-6、CRP濃度升高速度呈時間依賴性。見表1。
2.2 CRP與IL-6的相關性分析 CRP與IL-6濃度變化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r=0.999,P=0.029)。
表1 4、12、24 h時不同組血清中CRP與IL-6的濃度變化情況(±s)

表1 4、12、24 h時不同組血清中CRP與IL-6的濃度變化情況(±s)
與同時段對照組比較:1)P<0.01;與12 h組比較:2)P<0.01
組別 n 4 h IL-6(mg/L) CRP(mg/L)12 h IL-6(mg/L) CRP(mg/L)24 h IL-6(mg/L) CRP(mg/L)對照組 20 6.9±1.0 11.5±1.7 7.4±1.5 10.3±2.7 6.7±1.211.2±2.2 PQ組 18 58.3±14.21) 28.6±8.81) 79.0±16.81) 66.2±11.91) 155.6±13.91)2) 174.4±15.61)2)
目前的研究認為PQ通過脂質過氧化物引起組織細胞破壞,在應激狀態下,許多炎性細胞介質如IL-1、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被刺激表達,這些細胞因子呈“瀑布樣”釋放,誘導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等聚集、浸潤,從而釋放更多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形成SIRS進一步加重組織損害最終導致MOF。
CRP是機體在感染后4~6 h出現的一種急性炎癥時相蛋白,在微生物入侵、組織損傷、免疫反應、炎癥過程中均可以明顯升高,目前CRP已經作為重要的炎癥標志物應用于炎癥、損傷過程中的判斷與監測〔5,6〕。已有大量的研究證實,SIRS患者可產生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多種細胞因子誘導CRP的產生,因此,CRP可作為 SIRS的病理標志而不單單是一種炎癥介質〔7,8〕。在本研究中,PQ中毒患者血清中 CRP濃度在中毒后4 h明顯升高,且呈時間依賴性,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表明PQ中毒后機體出現了嚴重的炎癥損傷,并導致SIRS,這可能是誘導MOF發生及患者急性死亡的重要中間過程。
IL-6被認為是判定SIRS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IL-6的水平高低與機體致死率密切相關。此外,IL-6不僅對各種炎癥細胞和內皮細胞具有直接或間接的毒性作用,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誘導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因此,為了進一步證實CRP在SIRS中產生的原因,本文在4、12、24 h分別檢測了IL-6的濃度變化情況,結果發現,在PQ中毒4 h后,患者體內IL-6水平迅速增高,在12、24 h時增加更為顯著,同時,本課題組對IL-6和CRP的變化情況作了相關性分析發現,兩者具有高度相關性,CRP隨著IL-6的濃度增加而增高,且越到后期增加速度越快。由此可見,IL-6作為前炎癥細胞因子,可通過誘導CRP等急性期炎癥蛋白的產生,促進“瀑布式”級聯炎癥反應的發生,造成SIRS,并最終導致 MODS〔9,10〕。
綜上所述,通過對PQ中毒患者血清CRP、IL-6水平的監測,可以更直觀地了解機體的炎癥反應狀態,有助于從細胞因子水平上分析理解PQ中毒后機體是如何從正常狀態發展至SIRS、最終導致MOF的。由于針對血清CRP和IL-6水平的監測還處在起步階段,且臨床資料有限,因而相關實驗還需要大樣本資料進一步驗證。
1 Gawarammana IB,Buckley NA.Medical management of paraquat ingestion〔J〕.Br J Clin Pharmacol,2011;72(5):745-57.
2 Dinis-Oliveira RJ,Duarte JA.Paraquat poisonings:mechanisms of lung toxicity,clinical features,and treatment〔J〕.Crit Rev Toxicol,2008;38(1):13-21.
3 許國根,徐遠勝,徐芝君,等.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血漿C-反應蛋白變化與內毒素水平關系的研究〔J〕.中國急救醫學,2010;30(7):602-4.
4 Hongliang T,Rong Z,Xiaojing W,et al.The effects of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for SIRS/MODS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SRN Hematol,2012;2012:986-95.
5 Ramamoorthy RD,Nallasamy V,Reddy R,et al.A review of C-reactive protein:A diagnostic indicator in periodontal medicine〔J〕.J Pharm Bioallied Sci,2012;4(2):422-6.
6 Algarra M,Gomes D,Esteves da Silva JC.Current analytical strategies for C-reactive protein quantification in blood〔J〕.Clin Chim Acta,2012;415:1-9.
7 奧德,葉玉芬,吳博文,等.炎性介質在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動態變化及相關性研究〔J〕.現代醫院,2010;10(1):25-7.
8 韓曉華,劉立云,敬 宏,等.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合并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時炎性相關因素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7;9(4):347-50.
9 Li L,Wu LL.Adiponectin and interleukin-6 in inflammation-associated disease〔J〕.Vitam Horm,2012;90:375-95.
10 李 闖,郝同琴,劉建萍,等.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及百草枯濃度變化的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10;30(8):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