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百卉 李 雪 鄭玉潔 朱 磊 巫 毅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皮膚科,吉林 長春 130041)
蕈樣肉芽腫(MF)是一種少見的皮膚T淋巴細胞瘤,近年來發病率有增加趨勢。筆者予口服維甲酸聯合氮芥外用治療腫瘤期MF1例,現報告如下。
患者男,56歲。全身散在分布紫紅色結節2年,加重2個月。2年前,無明顯誘因患者腰部后方正中部位出現米粒大紅色丘疹,伴輕度瘙癢,未予診治。后皮損緩慢增大,半年后增至蠶豆大結節,呈紫紅色,有輕微觸痛。當地醫院予手術切除較大的3個結節。半年后除原切除部位外,其四肢、頸部和軀干反復出現紫紅色結節,部分結節表面破潰或結痂。近2個月來患者皮損增多明顯,腰部后方正中部位出現一米粒大小紅色丘疹,逐漸發展為雞蛋大的紫紅色腫塊,表面形成平頂潰瘍,上覆黃白色分泌物(圖1A),軀干、四肢及其他部位亦可見黃豆至1角硬幣大的紅色結節,部分結節表面破潰和結痂。予頭孢類抗生素及復方甘草酸苷靜滴10 d余,無效。家族中無類似疾病史。體檢:一般情況良好,系統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全身淺表淋巴結無明顯腫大。皮膚科情況:全身散在分布黃豆至雞蛋大紫紅色結節和腫塊,質硬,有彈性,部分表面破潰和結痂,界清。腰部后方正中部位腫塊為雞蛋大小,表面形成平頂潰瘍,上覆黃白色膿性分泌物,壓痛陽性。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及肝腎功均正常,X線胸片未見異常。骨髓穿刺示增生性骨髓像。腫瘤結節處組織病理:皮膚T細胞淋巴瘤,真皮全層彌漫性淋巴樣細胞浸潤,異型性明顯,有絲分裂象多見(圖2A、2B)。免疫組化:CD2(部分+)、CD3(+,圖2C)、CD4(+,圖2D)、CD20(-)、CD5(部分 +)、CD79a(-)、CD56(-)、CD30(+)、Ki67(陽性率60%)、CK(AE1/AE3)(-)、TIA-1(-)和 CD8(-)。診斷:蕈樣肉芽腫(腫瘤期)。治療:每天口服阿維A膠囊30 mg,肌肉注射重組人干擾素注射劑γ100萬單位,胸腺五肽注射液1 ml,2次/d,破潰皮損外用聚維酮碘消毒,背部雞蛋大小腫塊滲液較多,予雷夫奴爾濕敷。治療13 d后,為了進一步促進皮損消退,腫瘤及斑塊皮損外用新配制0.02%氮芥溶液,10 min內涂擦皮損,2次/d。23 d后,皮損表面結厚痂,外用紅霉素軟膏促進結痂脫落,表面扁平。治療26 d后,痂皮脫落,外用三乙醇胺乳膏促進表皮生長,潰瘍愈合(圖1B)。

圖1 治療前后皮損

圖2 腫瘤結節處病理改變及免疫組化結果(×40)
蕈樣肉芽腫是起源于記憶輔助性T細胞的低度惡性皮膚T細胞淋巴瘤,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確,研究認為與患者體內IL-15和IL-16的過度表達、抑癌基因P16的失活有關;也認為與外界的慢性刺激包括接觸物過敏、慢性皮炎、特應質有關;并且認為免疫缺陷是發展為蕈樣肉芽腫的重要原因〔1〕。蕈樣肉芽腫臨床上可分為4期。本例患者根據其臨床皮損、組織病理及免疫病理改變符合MF(Ⅲ期)腫瘤期。MF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殊療法,主要依據腫瘤分期、皮損類型、有無淋巴結和內臟受累來決定。根據TNM分期,對MFⅠ、Ⅱ、Ⅲ期以局部治療為主,對有組織病理檢查證實淋巴結侵犯及內臟受累者(Ⅳ期)采用聯合化療或者化療合并放療〔2〕。考慮本例雖屬腫瘤期,但無內臟損害,淋巴結腫大為應激性增生,故未使用全身化療方案,而給予口服阿維A膠囊,13 d后給予局部氮芥治療,2 w后皮損基本愈合。維A酸類藥物可調節腫瘤細胞的分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也可能參與了對單個核細胞皮膚浸潤的免疫調節,并具有一定的免疫佐劑效應。氮芥導致DNA鏈間和DNA蛋白的交叉連接,從而損傷和阻止了DNA的復制和細胞分裂〔3〕。
本例患者初次經口服維A酸加外用氮芥聯合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近期效果。隨診1年,原發皮損未再復發,但仍有可見米粒大新發皮損。
1 王 穎,賀琴,孫世良.蕈樣霉菌病腫瘤期的臨床研究〔J〕.貴州醫藥,2003;27(8):696-7.
2 趙 辯.臨床皮膚病學〔M〕.第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061.
3 于 峞,褚彥忠,晉紅中,等.口服潑尼松聯合氮芥溶液外用治療蕈樣肉芽腫腫瘤期1例〔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1;30(4):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