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耀剛 (河南省義煤集團總醫院心內科,河南 三門峽 472300)
動脈粥樣硬化(AS)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礎,近來研究發現炎癥貫穿于AS的全過程,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預后密切相關〔1〕。目前研究認為,血管外的感染以及血管內皮功能的受損、氧化應激反應等均可引起炎癥反應,從而誘導細胞因子、急性時相反應物、炎癥效應分子等的釋放與表達,從而促進AS的發生、發展。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炎癥標志物的變化與缺血事件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關聯〔2〕。因此,檢測炎癥標志物有助于冠心病病情及預后的判定。C反應蛋白(CRP)是由肝臟合成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被認為是炎癥反應的主要指標之一。白細胞介素6(IL-6)是一種淋巴因子,主要由活化的T細胞和成纖維細胞釋放。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屬于整合素家族中的一員,通過介導單核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與內皮細胞的黏附,促進炎癥細胞的聚集〔3〕。本文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CRP、IL-6、sICAM-1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1.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109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60例,女49例;年齡60~80〔平均(68.3±8.1)〕歲;均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符合WHO缺血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55例,不穩定型心絞痛(UAP)23例,穩定型心絞痛(SAP)31例。另選冠狀動脈造影陰性體檢者3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58~79〔平均(65.3±7.9)〕歲。兩組性別、年齡具有可比性。
1.2 血清CRP、IL-6、sICAM-1檢測方法 對照組體檢時及觀察組發病后24 h內,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分離血清后,-80℃冰箱保存備用。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CRP水平,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IL-6、sICAM-1水平。試劑盒購自美國Bender MedSystems公司,嚴格按說明書操作。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所得數據均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1 兩組血清CRP、IL-6、sICAM-1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血清CRP、IL-6、sICAM-1水平顯著升高(均P<0.01)。見表1。
2.2 觀察組不同病變類型患者血清CRP、IL-6、sICAM-1水平比較 觀察組中AMI、UAP患者血清CRP、IL-6、sICAM-1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均P<0.01);SAP患者血清CRP、sICAM-1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均P<0.01);UAP與SAP患者血清 CRP、IL-6、sICAM-1水平比較差異顯著(均P<0.05);AMI與UAP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1 兩組血清CRP、IL-6、sICAM-1水平(ng/L,±s)

表1 兩組血清CRP、IL-6、sICAM-1水平(ng/L,±s)
與對照組比較:1)P<0.01
組別 n CRP IL-6 sICAM-1觀察組 109 12.45±9.021) 159.56±34.761)126.76±56.741)對照組30 2.85±1.97 31.45±12.87 30.23±16.23
表2 觀察組不同病變類型患者血清CRP、IL-6、sICAM-1水平比較(ng/L,±s)

表2 觀察組不同病變類型患者血清CRP、IL-6、sICAM-1水平比較(ng/L,±s)
與對照組比較:1)P<0.01;與UAP組比較:2)P<0.05
組別 n CRP IL-6 sICAM-1 AMI組 55 15.69±5.761) 193.45±55.231)214.76±54.231)2)UAP組 23 14.21±4.561) 160.43±32.121)132.65±43.121)SAP組 31 10.11±4.231)2) 45.35±14.232)76.34±22.671)2)對照組30 2.85±1.97 31.45±12.87 31.45±12.87
研究證實,AS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礎,而AS被證實是一種炎性疾病;與其他炎性疾病類似,AS也具有典型的炎性病理變化,如變性、滲出、增生等。因此,炎癥貫穿在冠心病的整個發病過程中,監測這些炎性指標的變化,有助于了解疾病的病變程度及預后。
sICAM-1在活化的內皮細胞上表達,釋放入血后才具有生理活性,是內皮細胞活化的標志。另外,sICAM-1還能促進內皮細胞與白細胞的黏附,介導單核細胞等炎性細胞入血,導致內皮功能損傷,從而形成 AS〔4,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sICAM-1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sICAM-1在冠心病的發病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AMI、UAP患者血清sICAM-1水平顯著高于SAP患者,提示AMI、UAP患者斑塊內富含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從而高表達sICAM-1。提示sICAM-1可促進白細胞的黏附、聚集,并釋放干擾素降解細胞外基質,使斑塊易于破裂;還能增加平滑肌細胞對各類縮血管物質的敏感性,誘發血管痙攣,使斑塊易于破裂,從而發生UAP,甚至 AMI。
在AS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IL-6水平升高可促進血管的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從而導致AS、粥樣斑塊破裂或者血栓形成。IL-6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中具有以下作用:①趨化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并使之活化;②增強血管內皮細胞黏附分子的表達,促進其他炎癥遞質的釋放,加重局部炎癥反應〔6〕;③增加血管內皮細胞第Ⅲ凝血因子的釋放,啟動凝血;④誘導肝細胞合成急性期蛋白,如纖維蛋白原、CRP等〔7〕;⑤干擾脂質代謝過程,誘導細胞凋亡。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IL-6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AMI、UAP患者血清IL-6水平高于SAP患者。提示IL-6參與冠心病的發生過程,并與其病情嚴重程度有關。
CRP是重要的急性期蛋白,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中有以下作用:①促進巨噬細胞攝取低密度脂蛋白,加速泡沫細胞的形成〔8〕;②促使巨噬細胞分泌血栓前組織因子,導致粥樣斑塊內的補體激活,使斑塊易碎裂;③誘導血管細胞表達黏附分子,并使內皮細胞致敏,產生細胞毒作用〔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CRP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且隨疾病嚴重程度加重而逐步升高,提示其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總之,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CRP、IL-6、sICAM-1水平均顯著升高,尤其是sICAM-1升高最明顯,可作為判斷病變程度的指標之一。三者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相互作用,彼此促進,互為因果,具體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1 董軍亞,魏 亞,張麗紅.CD40和IL-6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穩定性中的作用〔J〕.武警醫學院學報,2012;1:65-6.
2 陳偉寧,何愛玉,肺部感染并發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酶譜及B型尿鈉肽水平變化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6):1178-9.
3 趙紅蓮,張一達.血清CRP對冠心病患者易損斑塊的識別價值〔J〕.山東醫藥,2010;50(24):83-4.
4 朱德才,祁 彬,楊光耀.CRP、WBC計數與冠心病病情的相關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1;9(3):369-70.
5 潘 云,唐任光,黃照河.冠心病患者IL-6及CRP血清水平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2):201-2.
6 王光春.DN患者血清VEGF和sICAM-1水平變化及意義〔J〕.山東醫藥,2011;51(43):50-1.
7 石勝偉,李清賢,付卿卿,等.冠心病患者血漿IL-10,IL-17,IL-18和C反應蛋白的水平檢測〔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8;24(10):755-6.
8 李園春.冠心病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測定及分析〔J〕.山東醫藥,2011;51(23):34-5.
9 劉 璐,吳孟海,張志強,等.夜間血壓變化對hs-CRP及心功能指標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1;51(29):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