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嚴華 黃軍章 陳麗媛 陸永光
穩定型冠心病是指除外急性冠脈綜合征(ACS)以外的各種冠心病,主要是在原有動脈嚴重狹窄的基礎上心肌負荷突然增加而引起的心肌暫時的、急劇的缺血缺氧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1]。為比較藥物和PCI對老年人穩定型冠心病的治療效果,筆者選取80例高齡患者進行分組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4月-2011年10月欽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男53例,女27例)穩定型冠心病患者,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為(72.4±9.6)歲,所有病例均經DSA或CTA造影確診冠狀動脈狹窄≥50%,其中58例僅1支狹窄為單支病變,22例2支及以上定義為多支病變。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變血管數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實驗組使用經橈動脈的冠脈介入術,術前3d開始口服阿司匹林200mg/d,氯吡格雷50mg/d,頓服。患者取平臥位,使用1%利多卡因進行腕部皮膚局部麻醉,麻醉后于腕橫紋上3~4cm處穿刺橈動脈,放置動脈鞘管,經動脈鞘管送一根導引管進入冠脈開口,推入造影劑后使用導絲經導管將球囊送至狹窄部位,球囊充氣擴張,成型后收起撤出,造影復查[2]。術中使用普通肝素100~120U/kg,術后續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50mg/d,頓服,至少12個月。
對照組進行常規的藥物規范化治療。
1.3 評價方法 觀察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介入治療以術后患者病變血管殘余狹窄率<20%,且心肌梗死溶栓試驗(TIMI)血流達3級者為再通成功[3]。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組間計數資料比較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實驗組介入治療近期療效 本次介入治療共40例患者,其中單支病變28例,2支病變10例,3支病變2例,共干預病變血管54支,成功干預51支,成功率94.4%。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室撲、室顫等嚴重心率失常,實驗組發生惡心、嘔吐、心慌、胸背串痛、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共2例(5%),顯著少于對照組的10例(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高齡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多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肝腎等多臟器功能減退或損害及中樞神經退行性病變等基礎疾病,且存在多支血管病變多、復雜血管病變多、病變狹窄程度重、左主干病變、嚴重血管迂曲及鈣化等復雜性血管變化,對患者接受治療及恢復冠脈供血等均產生不利影響。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經皮冠脈介入術(PCI)是一種新型的微創療法,摒棄了傳統開胸手術損傷大、恢復慢、并發癥多等缺點,經皮穿刺進入動脈使用導絲進入病變血管,通過球囊擴張成型等方式進行管腔內的操作。傳統常使用經股動脈穿刺入路,由于股動脈距皮膚較遠,術后止血困難,易造成皮下血腫、動靜脈瘺及假性動脈瘤等,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而本次使用的橈動脈,其位置較表淺,周圍血管神經少,因此損傷更小,手術成功率更高。本次對40例穩定型冠心病患的54支進行干預,干預成功51支,成功率94.4%,與相關文獻相符[4],所以可以認為PCI對高齡患者仍有較好療效。室顫是冠脈再通治療中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一般是由于冠脈的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可能與介入導管阻塞、造影劑瘀滯、造影劑排出不徹底等原因造成,一旦室顫形成,應立即撤出導管并行電除顫[5-6]。本次實驗組未出現室顫,僅出現惡心、嘔吐及室性期前收縮等,共2例。不良反應率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5%(10/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PCI治療對高齡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PCI可以擴張狹窄的管腔、改善狹窄動脈支供血不足等病變,再通效果好,術后不良反應少,對高齡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1]陳進業.80例心臟急癥與穩定性冠心病患者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4):318.
[2]宋文信,楊成明,曾春雨,等.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介入治療的臨床評估[J].重慶醫學,2010,23(2):191-192.
[3]馬金霞.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10(31):3801-3802.
[4]黃政,蔣廷波,程久佩.穩定型冠心病不同治療方法的預后比較[J].疑難病雜志,2011,10(3):168-170.
[5]李子鳳.167例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J].當代醫學,2012,18(27):123-124.
[6]梁丹,梁慧心,溫利方.舒適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術后心理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2,18(33):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