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鳴
對于ICU患者而言,其病情較為危急,免疫力低下,特別是呼吸ICU患者,其絕大多數均需采取機械通氣來維持呼吸,從而使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生率明顯升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預后均產生了顯著的影響[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危險因素以及病原學結果進行分析探討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ICU臨床患者病例的臨床資料展開了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中資料來源于佛山市南海區羅村醫院收治的ICU接受取機械通氣的臨床患者病例,抽取其中的
50例(男32例,女18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43~78歲,平均(59.4±13.2)歲。本組患者原發病:呼吸系統疾病21例,消化系統疾病15例,神經系統疾病9例,其他5例。氣管切開者11例,氣管插管者39例;本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在7~20d,平均(8.7±1.2)d。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對以上統計的研究對象展開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生情況進行檢測,對比分析不同通氣時間者的肺炎發病率。并對肺炎患者的痰液標本展開細菌培養,統計病原學檢測結果。
1.2.2 呼吸機相關肺炎診斷標準 本次研究中呼吸機相關肺炎診斷標準以《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為依據:(1)在機械通氣時間超過48h后發病;(2)同機械通氣前比較胸片發生肺內浸潤陰影或出現炎性病變;(3)存在肺實變體征以及濕性音,同時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血白細胞(WBC)超過10.0×109/L或不足4.0×109/L,合并或不合并核左移;患者體溫超過37.5℃,呼吸道存在明顯膿性分泌物;在患者發病后自支氣管分泌物中可分離得到新的病原體[2]。
1.2.3 病原學檢測方法 采取一次性吸痰管自氣管內采集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將標本放置在細菌培養專用無菌瓶中,及時送檢。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針對計數資料和組間對比分別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呼吸機相關肺炎檢出率 本組50例患者中共檢出呼吸機相關肺炎17例,檢出率為34.00%,且隨著機械通氣時間的延長,呼吸機相關肺炎檢出率逐漸增加(見表1)。

表1 不同機械通氣時間者呼吸機相關肺炎檢出率統計
2.2 病原學檢測結果 本組17例呼吸機相關肺炎患者痰液細菌培養共獲得菌株32株,其中格蘭陰性桿菌19株(59.38%),革蘭陽性桿菌 10株(31.25%),真菌 3株(9.37%)。菌株具體分布情況詳見表2。

表2 17例呼吸相關肺炎患者痰液細菌培養結果分布情況統計
臨床研究證實,誘發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的危險因素相對較多,其中以機械通氣的影響最為顯著[3],還包括環境因素、患者因素、醫務人員因素、侵入性操作、抗酸劑的應用以及抗生素濫用等[4]。本次研究中對機械通氣對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病率的影響進行重點分析。結果發現,隨著機械通氣時間的延長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病率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本組患者通氣時間在16~20d者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病率高達100.00%,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基本一致[5],臨床應給予關注。
本次研究中還對呼吸機相關肺炎患者展開了痰液病原菌檢測,共培養出菌株32株,其中以革蘭陰性桿菌所占比例最高(59.38%),其次為革蘭陽性桿菌和真菌。
綜上所述,臨床應對ICU中機械通氣患者發生呼吸機相關肺炎給予重視,定期對患者展開痰液細菌培養,并根據檢測結果采取積極有針對性的預防與治療措施,最終達到降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病率,并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和生存質量。
[1]周.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2(9):273-274.
[2]崔華.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學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1(18):677-678.
[3]張春環.ICU 鮑曼不動桿菌感染流行情況調查分析[J].哈爾濱醫藥,2010,27(3):10-11.
[4]李隆祥,張英.鮑氏不動桿菌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感染臨床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6):880-882.
[5]劉衛民.ICU標本細菌培養結果及耐藥情況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