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煌
有報道稱約有25%的患有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會出現急性尿潴留現象。對于這一類患者進行前列腺電切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會明顯高于僅有梗阻癥狀的患者,而膀胱逼尿肌的反射性對于前列腺增生及尿潴留。有學者曾報道最合適的導尿管引流時間為2~4周,但對于尿潴留>1000mL的尿潴留患者情況又是何種情況?筆選取2005年3月-2008年9月南昌市第一醫院收治的504例尿潴留患者中,選擇尿潴留時間>6h,留置導尿后第1次引流量(包括分次引流量)>1000mL的患者38例,分別于留置導尿后1、4、8周時行尿動力學檢查,發現隨著導尿時間延長,膀胱逼尿肌收縮力及反射性仍有不同程度的恢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38例尿潴留量>1000mL的尿潴留患者,年齡58~9l歲,平均年齡為(71±2)歲,第1次尿潴留29例,2次以上尿潴留9例,經腹B超均有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平均重量為43g。有12冽平時在口服特拉唑嗪或口服特拉唑嗪+非那雄胺,并原發性高血壓28例,2型糖尿病3例,膀胱結石2例,腎功能不全3例。排除慢性尿潴留同時有上尿路積水的患者以及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和前列腺癌及有前列腺手術史的患者。
1.2 方法
1.2.l 以上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行留置導尿,控制血壓、血糖、感染。
1.2.2 主要采用加拿大Laboli尿動力儀,通過BoNito和UDS-600模式分別予留置導尿管后l、4、8周行尿動力學的檢查。
1.3 評價標準 應用Shader圖分析逼尿肌的收縮力,將尿道阻力分為7級,由低至高依次為0~6級,>2級者為梗阻,≤2級的患者無梗阻。逼尿肌收縮力一共分為6級,由弱到強分別是0 級(極弱)、l級(弱減)、2 級(弱加)、3 級(正常減)、4 級(正常加)及5級(強)。若順應性≥l5,則為順應性正常,如果在膀胱充盈期出現期相性的收縮并且超過了l5cmH2O的患者則視為逼尿肌不穩定,在排尿期如果逼尿肌的壓力<40cmH2O的患者則為逼尿肌的收縮力有所減弱,利用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對癥狀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組間變量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膀胱逼尿肌壓力及反射性4周時比1周時有明顯改善(t檢驗r=0.015,P=0.001),8周時比4周有不同程度改善(t檢驗r=0.024,P=0.026),而膀胱順應性變化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l 不同時間尿動力學檢查結果
臨床上尿潴留患者的膀胱容量若超過其最大的容量,此時過度充盈則會導致膀胱壁的膽堿能神經的分布密度顯著降低,從而進一步促使逼尿肌的最大收縮能力大大降低。當尿潴留量>1000mL后,可造成膀胱逼尿肌功能不同程度的損傷。本研究結果顯示,膀胱逼尿肌壓力及反射性4周時比1周時有明顯改善,而膀胱順應性變化沒有統計學意義。尿潴留量>1000mL的尿潴留患者,留置導尿時間需延長,8周內膀胱逼尿肌的功能恢復均存在。對尿潴留量>1000mL的尿潴留患者,在留置導尿l周時選擇積極手術治療,應在尿動力學檢查指導下選擇,如逼尿肌功能未得到充分恢復,存在術后再次尿潴留風險,增加不必要的醫患矛盾及糾紛[1-5]。
綜上所述,>1000mL的尿潴留,可引起逼尿肌功能的損傷,通過留置導尿后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客觀依據。
[1]宋波.逼尿肌不穩定的研究進展[J].臨床外科雜志,2006,14(11):702-704.
[2]章越龍,肖家全,張大宏,等.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出口梗阻和逼尿肌功能的分析[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0,25(8):599-601.
[3]孫延嶺.留置導尿的護理現狀[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36):4524-4526.
[4]張一川,何樂業,龍智.前列腺增生癥患者急性尿潴留發生的臨床特點[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7(3):300-304.
[5]宇雪豹.超聲測定良性前列腺增生殘余尿量的檢測意義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3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