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義勇
云南省紅河州開遠市人民醫院普外科,云南紅河 661600
臨床外科常見疾病類型中,腹股溝疝占有較高的發生幾率,為受某種因素影響,腹腔內組織或臟器遠離原生理解剖位置,以某些間隙或裂孔進入其它部位所致,病變于腹股溝區發生者為腹股溝疝,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以往多采用疝修補術治療,牽拉缺損部位并完成縫合操作,術后組織愈合差,患者明顯感覺疼痛[1]。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及科技的完善,無張力疝修補術漸發展成熟,周圍組織修補后無張力,預后較為理想。本次選取90例腹股溝疝的患者作為觀察組,均為該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就臨床結果與同期收治的行傳統腹股溝疝修補術的對照組同病種患者80例進行比較,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次共選取170例患者作研究對象,男121例,女49例,年齡39~76歲,平均(53.2±9.1)歲。類型:雙側直疝11例,單側斜疝52例,單側直疝41例,雙側斜疝66例。依據Gibert-Robbins-Rutkow標準加以分型:55例為Ⅰ型,74例為Ⅱ型,21例為Ⅲ型,12例為Ⅳ型,6例為Ⅴ型,2例為Ⅵ型。隨機依據治療方案不同按觀察組90例和對照組80例劃分,組間一般情況上具有可比性,無明顯差異(P > 0.05)。
對照組:本組選取病例均采取腹股溝疝傳統修補術。觀察組:本組選取病例行無張力疝修補術,具體操作如下:手術均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實施,斜切口于下腹和腹股溝上2 cm位置選擇,將腹外斜肌腱膜切開,約5 cm,向外面langer線延伸,針對男性患者分離精索和腹外斜肌腱膜下葉,向上提起提睪肌和精索,使精索在恥骨上游和腹股溝管后壁游離。自中部離斷大疝囊,行縫合操作后向腹腔翻轉,不切開未入陰囊的大疝囊,經內環口向腹腔翻轉。患者為女性時將子宮圓韌帶和腹外斜肌腱膜下葉分離,提起子宮圓韌帶并從恥骨上游和腹股溝管后壁游離,確認完成疝囊游離后,行離斷、翻轉、結扎、切除等處理。腹股溝疝屬嵌頓性類型時,先對內環口松解,再將疝囊關閉。依據腹模筋膜和疝環缺損大小對補片加以選擇,如平補片、疝環填充式補片、3DP補片等。完成連續縫合操作,在腹股溝韌帶上縫合補片,至內環口外側,向上方提起腹外斜肌腱膜,間斷用可吸收單股線行2針縫合,固定補片上緣于腹直肌鞘水平至內環口內側緣,腹股溝韌帶于網片尾端下緣行1針縫合,起到固定效果,術后常規對癥支持,積極抗感染。
觀察組術后應用止痛劑率、發熱率、尿潴留率、復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離床活動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臨床情況比較 [n(%)]

表2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腹股溝疝又老年人為好發群體,因老年人機體各項機能衰退,抵抗力顯著下降,雖腹股溝疝治療并不困難,但需完善各項操作,加深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以選取有效且安全的手術方式,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生存質量[2]。研究顯示,腹股溝疝采用傳統修補術治療易造成解剖性的非生理性的高張力縫合,使正組組織的解剖結構破壞,患者術后自覺疼痛感延長,組織愈合狀況較差。無張力疝修補術在保護正常腹股溝生理結構的同時,完成無張力修補操作[3-4]。其實施共包括下列基礎:針對疝環行Plug修補;Lichtenstein手術針對腹股溝管后壁修補;恥骨肌孔或腹模筋膜缺損的腹膜前修補[5]。本次研究中,實施Lichtenstein手術使腹股溝后壁的修補加強,在腹外斜肌腱膜和腹股溝管間植入網片,使組織界面有足夠的網片接觸。腹外斜肌腱膜在腹腔內壓力增高時收縮,對網片形成相反方向作用力,轉換腹部內壓力成為有效的利于修補的因素,發揮預后和修補效果[6-7]。使對正常組織造成的干擾明顯減少,周圍組織在修補后無張力產生,應用人工材料加強腹股溝管后壁,未對正常結構和解剖造成破壞,預后較為理想[8-9]。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應用止痛劑率、發熱率、尿潴留率、復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離床活動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提示無張力疝修補術不良反應少,為新型治療方案,操作簡單,使手術時間明顯減短,并加快術后康復進程,減少住院時間,預后較為理想,復發率較低,均優于傳統術式。其不良反應主要為感染、陰囊血腫、出血等,未對預后造成明顯影響,術后需加強感染防護,以防不良事件發生,確保醫療安全[10]。
綜上,腹股溝疝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具有較高安全性和有效性,操作簡便,術后不良反應較少,明顯加快了康復進程,并降低了復發率,使患者生存質量明顯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廣價值。
[1] 劉衛東.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的對照研究[J].中國臨床研究,2011,11(8):146-147.
[2] Bisgaard T,Bay-Nielsen M,Christen-sen,et al.Risk of recurrence 5 years ormore after primary Lichtenstein mesh andsutured inguinal hemia repair[J].Britisb Joumal of Surgery,2007,94(8):1038-1040.
[3] 王德俊,袁小芳,馬曉莉,等.腹膜外平片法無張力疝修補術在復雜腹股溝疝中的應用[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16):1367.
[4] 吳德順,姚樂生,李增德.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成人腹股溝疝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09,14(10):164-165.
[5]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成人腹股溝疝、股疝手術治療方案(修訂稿)[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4,19(2):1261.
[6] 李傳海.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213例[J].臨床醫學,2010,30(2):101-102.
[7] Bisgaard T,Bay-Nielsen M,Christen-sen,et al.Risk of recurrence 5 years ormore after primary Lichtenstein mesh andsutured inguinal hemia repair[J].Britisb Joumal of Surgery,2007,94(8):1038-1040.
[8] 霍勇軍.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PMHR)在腹股溝疝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1(17):45.
[9] 施申啟,錢偉,詹硯,等.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療效觀察[J].現代工業保健:醫學創新研究,2008,4(6):69-70.
[10] 國強,陳濤.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50例臨床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11,5(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