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莉,任佐華,劉敏捷,彭沙莎,胡立冬,劉二明
(1.湖南農業大學生物安全科技學院,湖南 長沙410128;2.植物病蟲害生物學與防控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 長沙410128;3.湖南農業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410128;4.桃江縣植保植檢站,湖南 桃江413400)
由蕓薹屬根腫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引起的根腫病,已成為十字花科作物最嚴重的土傳病害,侵染作物包括紅菜薹、甘藍、大白菜、蘿卜、油菜等[1]。根腫病菌的休眠孢子極易通過帶菌土壤進行傳播,即使在沒有合適寄主的情況下,仍可存活15 a以上。多年連作導致土壤中休眠孢子含量劇增[2],根腫病的發生呈逐年加重的趨勢。經初步調查,長沙市高沙坪鄉、株洲市炎陵縣、益陽市桃江縣以及懷化的溆浦縣、洪江市等蔬菜基地受根腫病的影響,減產嚴重,部分地塊甚至出現絕收現象。
目前國內對根腫病的綜合防治雖然有所成效[3],但仍然缺乏切實有效的方法[4]。施用石灰改良土壤酸堿度雖取得較好的效果[5],但長期使用易導致土壤板結,養分流失,對生態環境有潛在的影響[6];輪作是防治根腫病的傳統方法[7],但受土地面積的限制,間隔時間有限[8];土壤熏蒸劑雖然高效,但會破壞土壤生態且成本昂貴[9];應用抗性品種由于根腫菌存在致病性分化,抗性品種也具有很強的小種專化性,當生理小種變異時,品種將喪失抗性[4];而生物防治方法大多停留在實驗室或溫室防治階段。
由于目前抗根腫病的紅菜薹品種很少,化學防治仍是防治該作物根腫病最重要的措施。選用了8種殺菌劑,進行了溫室盆栽及大田栽培防治紅菜薹根腫病藥效試驗,旨在為該病的藥劑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1.1 供試品種 五彩紅薹二號紅菜薹種子,購于長沙馬王堆蔬菜批發市場,湖南省興蔬種業有限公司生產。
1.1.2 供試藥劑 8種供試殺菌劑詳見表1。

表1 供試藥劑及處理
1.2.1 溫室盆栽試驗(1)接種方法。采用菌土置入法[10]接種。首先進行孢子懸浮液的制備,將根腫病病根切碎加無菌蒸餾水研磨,4層紗布過濾,冷凍離心機4 000 r/mim離心10 min,棄上清液,蒸餾水懸浮沉淀,重復3次,棄上清液,沉淀加滅菌水將孢懸液濃度稀釋至4×107個/mL,4℃保存[11]。孢懸液與滅菌土混合均勻配置菌土,使接種濃度為4×107個/g土。試驗時每缽育苗盆(規格為9 cm×9 cm)添加滅菌基質土100 g、菌土5 g。播種前種子經過55℃的溫水浸種30 min進行消毒[12],種子播于菌土之上,出苗后每缽留苗3株。
(2)試驗處理。各藥劑按照表1所示方法施用。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每處理10缽,以接菌不施藥者為清水對照,重復3次。溫室盆栽藥效試驗播前5 d潑澆、2葉一心期灌根處理2次。田間藥效試驗播前5 d潑澆、移栽定植時和栽后15 d灌根處理3次。
(3)調查方法。30 d后清水對照組明顯發病,將每株白菜拔出洗凈根部,對照分級標準逐株調查,并測量記錄每株的株高及株重。病害分級標準為[13]:0級,無病;1級,根腫只附著在側根上,數量占根系全部的1%~25%;2級,主根上有根腫附著,側根上根腫數量占25%以上;3級,根腫數量占50%~75%,主根上有根腫附著;4級,根腫數量占75%的根系,主根上有根腫附著。
病情指數=[∑(各級發病株數×病級數)/(調查總株數×最高病級數)]×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藥害分級標準[6]:0級,無藥害;1級,輕度藥害;2級,中度藥害;3級,重度藥害。
1.2.2 田間藥效試驗(1)試驗環境。試驗地位于湖南益陽市桃江縣羅豐村。試驗地為沙壤土,肥力中等,土壤為酸性(pH值5.3)。常年種植十字花科作物,前茬作物為紅菜薹和油菜,根腫病發生嚴重,菌源充足,適宜發病。田間耕作、害蟲防治及肥水管理同當地習慣,生長期間未進行其他殺菌劑的處理。
(2)試驗處理。試驗共施藥3次。各藥劑稀釋倍數與溫室盆栽藥效試驗一致。2012年9月6日播種前5 d進行苗床處理;10月8日紅菜薹5葉一心期時從苗床隨機取60株活苗移栽到大田進行灌根處理;10月23日移栽15 d后再灌根1次。苗期試驗每小區1 m2,共33 m2,3次重復。大田試驗每小區10m2,共330 m2,3次重復。均采用隨機區組排列。
(3)調查方法。2012年10月8日紅菜薹5葉一心期時進行第1次調查,12月4日成株期時進行第2次調查。每小區采用5點取樣法調查30株,根據病害分級標準逐株分級記載,計算病情指數及防治效果。
1.2.3 數據分析 采用DPS鄧肯氏新復極差法對防治效果數據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供試8種藥劑防治紅菜薹根腫病的溫室盆栽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各藥劑對紅菜薹根腫病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除敵克松處理外,甲霜靈錳鋅、丙森鋅、氰霜唑、百菌清、氟啶胺、五氯硝基苯和氟菌·霜霉威處理的防治效果均達70%以上,其平均病情指數分別為2.47、4.19、4.44、4.82、6.35、13.08、14.19,防治效果分別為95.29%、91.98%、91.46%、90.69%、87.87%、75.04%、72.72%,其中甲霜靈錳鋅、氟啶胺和丙森鋅處理存在重度藥害;在株高方面,敵克松處理的株高最高,平均值為26.50 cm,顯著高于其他藥劑處理,五氯硝基苯處理次之,平均株高為23.70 cm,甲霜靈錳鋅處理的株高最低,平均值為15.13 cm;在株重方面,敵克松處理的株重最重,平均值為3.41 g,五氯硝基苯處理次之,平均值為3.11 g,這兩者之間差異不顯著,但敵克松處理均顯著高于其他藥劑處理,甲霜靈錳鋅處理的株重最低,平均值為1.06 g。

表2 不同殺菌劑防治紅菜薹根腫病的溫室盆栽試驗結果
2.2.1 苗期防效 供試8種殺菌劑對紅菜薹根腫病的苗期防治效果如表3所示,氟啶胺、氰霜唑、百菌清、甲霜靈錳鋅、氟菌·霜霉威和丙森鋅處理的防治效果均大于65%,平均病情指數分別為4.24、5.09、8.29、8.56、9.40、11.78,防治效果分別為87.62%、85.54%、76.18%、75.38%、72.97%、66.13%,其中甲霜靈錳鋅、氟啶胺和丙森鋅處理存在重度藥害。
2.2.2 成株期防效 供試8種殺菌劑對紅菜薹根腫病的成株期防治效果如表3所示,氰霜唑、氟啶胺、甲霜靈錳鋅、百菌清、丙森鋅處理的防治效果達65%以上,平均病情指數分別為1.92、4.72、7.15、7.26、8.21,防治效果分別為93.00%、82.40%、73.41%、72.99%、69.38%,其中甲霜靈錳鋅處理存在中度藥害,氟啶胺和丙森鋅處理均存在重度藥害。

表3 不同殺菌劑對紅菜薹根腫病的田間防治效果
該研究測定了8種殺菌劑在溫室盆栽及田間試驗中對紅菜薹根腫病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百菌清、甲霜靈錳鋅、氟啶胺、氰霜唑和丙森鋅處理的室內防治效果均高于70%,室外防治效果均高于65%。其中百菌清與氰霜唑處理的室內外防治效果穩定,可用于紅菜薹根腫病的防治。而甲霜靈錳鋅、氟啶胺和丙森鋅處理在溫室盆栽和田間試驗中存在藥害,基于安全性考慮,不建議將這3種殺菌劑用于紅菜薹根腫病的防治。
田間藥效試驗時在播種前進行苗床處理及在移栽后進行灌根處理均有防治效果,且苗期防效好于成株期防效,表明不同的施藥時間影響了藥劑的有效發揮,因此苗期是防治根腫病的關鍵時期。目前生產中,防治根腫病的藥劑處理方式主要有噴霧法、澆灌法和拌土法[6]。該研究僅采用了澆灌法,不同的施藥方式與防治效果之間的關系是今后需要研究的內容。此外,研究僅選用了部分目前用于十字花科作物根腫病防治效果較好的殺菌劑,對紅菜薹根腫病進行室內外藥效和安全性評價試驗。為了滿足生產需要,今后還需進一步擴大對根腫病防治藥劑篩選的范圍,以期能篩選出更多對根腫病安全、高效的化學和生防殺菌劑。
[1]Caroline D,Ian P.Integrated control of clubroot[J].Plant Growth Regul,2009,28:289-303.
[2]Murakami H,Tsushima S,Akimoto T,et al.Quantitative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owing into soil of clubbed roots of preceding crops caused by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and disease severity in succeeding crops[J].Soil Sci Plant Nutr,2004,50:1307-1311.
[3]徐林華,楊業鳳,胡曉穎,等.設施土壤酸化與根腫病防治探索[J].上海蔬菜,2012,(4):63-64.
[4]李金萍,柴阿麗,孫日飛,等.十字花科蔬菜根腫病研究新進展[J].中國蔬菜,2012,(8):1-4.
[5]Tremblaya N,Be′lec C,Coulombe J,et al.Evaluation of calcium cyanamide and liming for control of clubroot disease in cauliflower[J].Crop Protection,2005,(24):798-803.
[6]李 妍,謝學文,石延霞,等.防治白菜根腫病的藥劑篩選[J].農藥學學報,2010,12(1):93-96.
[7]Hiroharu M,Seiya T,Takayuki A,et al.Reduction of spore density of PIasmodiophora brassicae in soil by decoy plants[J].J.Gen.Plant Pathol,2001,(67):85-88.
[8]朱英東,趙俊峰,王靜環.白菜根腫病生態防控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08,24(5):38-39.
[9]岳海梅,鞏文峰,張新軍,等.林芝地區普通白菜(小白菜)根腫病的藥劑防治試驗[J].中國蔬菜,2011,(18):81-83.
[10]丁云花,簡元才.十字花科蔬菜根腫病菌生理小種及接種方法[J].中國蔬菜,2005,(8):29-31.
[11]張淑霞,楊曉云,司朝光,等.大白菜根腫病人工接種鑒定方法比較[J].山東農業科學,2010,(1):78-79.
[12]李 茜,沈向群,耿新翠,等.蕓薹根腫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單孢分離接種及生理小種鑒定[J].植物保護,2012,38(3):95-101.
[13]尚 慧,楊佩文,董麗英,等.大白菜根腫病化學防治技術[J].植物保護,2009,35(6):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