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慕軍,劉希靈,馬舒亞,邱海濤
(1.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 廣東 韶關市 512128;2.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3.欒川龍宇鉬業有限公司南泥湖礦山公司, 河南 洛陽市 471500)
安全標準化是國家安監總局根據現行有關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規章、規程、技術標準,結合礦山企業的生產實際,用來規范企業各類人員的安全生產理念、安全生產行為,保持各種生產設備安全運行狀態,保障礦山企業安全生產循環進行的一種管理模式。通俗說,就是安全管理、安全技術、安全裝備、安全環境和安全操作等符合標準要求,使企業具有健全、科學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各生產環節和相關崗位的安全工作符合法律、法規、規章、規程等規定,達到和保持一定的標準,始終處于安全生產的良好狀態。安全生產循環即PDCA循環,是安全標準化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利用PDCA循環,實現企業各安全管理體系的策劃、執行、檢查和糾正過程的不斷改進與提升[1-2]。
本文依據國家安全監督管理總局的政策、文件,結合某露天礦山安全標準化的建設情況,從安全標準化建設的組織及規劃、安全標準化的實施、標準化文件的修訂、試運行及自評、外部考評等幾個方面,闡述了露天礦山安全標準化建設的步驟和內容,并在實際建設過程中總結了一些經驗,希望能對露天礦山安全標準化的建設起到指導作用。
安全標準化的組織和規劃是建設過程中較重要的一環,直接關乎安全標準化建設的成果,完善的組織和規劃不僅可以使各項工作有條不紊的開展,加快標準化建設的進程,而且能有效梳理企業組織架構,明確部門及人員的職責。
礦山企業應成立安全標準化建設領導小組,并以任命文件形式下發各部門。小組主要由組長、副組長以及成員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辦公室主任和各成員組成。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是:確定安全標準化工作目標、編制安全標準化工作計劃;指導、協調安全標準化建設的各項工作,確保按計劃完成安全標準化的建設工作。被任命的人員應接受相關的培訓,具備必要的知識和能力。
安全標準化是一項需要全員參與的系統工程,安全標準化建設領導小組成員應包括各個部門的相關人員,在建設初期,就要將安全標準化建設的各項內容分解到相應部門,部門再根據要求進一步分解到各個崗位,做到責任明確,這樣可以避免標準化建設工作過于集中到個人,使任務繁雜無序。此外,在自評的時候也應有各部門人員參加,領導小組成員負責根據各部門提供的材料進行考評。
(1)準備。規劃階段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人力資源的培訓、企業的現狀調查、分析企業的風險特點以及資金的籌備。人力資源的培訓包括:領導、中層、相關技術人員、班組長、操作工等;企業現狀調查包括:如何進行安全生產環境、條件、設備等調查;企業風險特點的分析如:采場滑坡、爆破作業、露天泥石流、地下采空區、運輸、水患火災等;企業還應籌備一定的資金投入到安全標準化的建設工作。
(2)策劃。安全標準化的策劃工作首先是確定負責標準化創建的具體部門、明確負責人和工作人員、明確職能職責;其次是標準化體系的建構及文件編制,如: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管理制度、操作規程、安全責任制、檢查表、法律法規的識別與獲取等;最后是職責的劃分,除安全管理部門外,其他職能部門如何配合等。
(3)實施與運行。標準化系統構建完成之后,就需要頒布實施進行試運行,試運行期間需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一方面檢查各部門的執行情況,另一方面及時發現問題并改正。
(4)監督與評價。包括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內部評價由企業組織人員自行考評,了解標準化系統的建設程度及效果;外部評價是請有資質的標準化評價機構對礦山企業進行考評。
(5)改進與提高。首先根據試運行期間及自評結果對發現的問題及不符合項進行整改;其次根據外部考評意見實施改進、提高,進一步提升企業安全標準化建設的水平。
宣傳的目的主要是讓企業各級領導和員工了解安全標準化建設的具體內容,企業須將標準化規范體系元素的內容、企業的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等,通過各種形式向員工廣泛宣傳,從而使其認識并接受安全標準化的理念與管理模式。標準化宣傳一般通過以下3種方式進行。
(1)通過全員安全教育培訓對安全標準化的建設工作進行宣傳。在安全標準化系統建設階段,分不同層次、不同批次對員工進行全面的培訓,在每一班、每一批次的培訓中都應對企業安全標準化建設的內容、目標和實施方案等做詳細講解,使全員對安全標準化建設工作有初步的了解。同時,在后續的建設工作中,不定期地召開安全標準化建設例會,向企業各部門負責人及相關安全管理人員通報標準化建設情況,也藉此進一步宣傳安全標準化的建設工作,通過與實際建設過程相結合,使各級部門負責人和安全管理人員對安全標準化建設有更深入的認識。
(2)企業在安全標準化建設初期,為了達到對安全標準化的內容、實施方法、評級、作用和意義等進行宣傳的目的,可以利用企業的設備和具體情況進行,如建設安全標準化專刊、利用下屬部門的宣傳欄或以網絡辦公文件的形式對安全標準化的相關內容進行宣傳。
(3)安全標準化建設期間,在進行作業現場檢查的同時,對各生產車間員工進行安全標準化建設知識的講解,結合現場建設以利于加深員工對安全標準化的認識。
培訓的目的一方面讓全員了解安全標準化系統建設的內容、程序和意義,另一方面加入安全管理知識及露天礦山相關安全技術等內容,進一步提升員工的安全意識和水平。
(1)認知培訓。認知培訓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中層以上領導培訓、中層管理人員培訓和基層員工培訓。各階層主要培訓內容見表1,具體內容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進行修改。

表1 各階層人員培訓內容
(2)第二階段的培訓。在標準化文件完成修訂之后,進行試運行之前,對具體車間逐一進行各文件使用的講解,并督促各車間員工學習安全標準化文件,這其中包括:安全生產方針與目標、礦山安全標準化內容及實施步驟簡介、管理制度、責任制、操作規程、關鍵任務作業指導書、安全檢查表、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的基本方法等,保證安全標準化系統的順利運行。
(3)自評人員培訓。企業組織相關人員參加安監局組織的企業安全標準化自評培訓,并獲得培訓合格證書。
安全標準化是基于風險評價的一種管理模式,基礎就是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礦山企業在標準化系統建設之初就應開始對各生產現場的危險源進行辨識。
(1)危險源辨識。礦山企業組建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組織機構,一般由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領導小組、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專業小組、車間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專業小組組成。按照安全標準化實施文件對存在的危險源進行徹底的排查并收集相關的信息,同時也在現場排查的時候與作業人員深入交流,找出潛在的危險源。
在危險源辨識過程中,作業活動可以按生產流程的階段、地理區域、生產設備、作業任務等劃分。收集的相關信息包括:任務、設備、物資、現場控制方法、手工操作、數據、事故以及現場工作環境條件等。危害分級依據主要有:法律、法規、危害和事故傷亡的程度、規模、事故發生的頻率、相關方關注程度、財產損失額度以及降低風險的難度。危險源辨識的對象主要有:作業現場、生產工藝流程和設備設施三方面[3]。
(2)風險評價。常用的風險評價方法是LEC法,在進行風險評價的時候,需要召集不同作業場所、甚至不同作業工種的人員,配合安全管理部門的相關人員,得出LEC法中針對某一危險源進行風險評價的3個因素值的大小,最終確定該場所所有危險源的風險等級。
根據《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安全標準化評分辦法》,可以將安全標準化文件歸納為以下幾個: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責任制、操作規程、安全檢查表、關鍵任務作業指導書、事故統計與分析、應急預案、記錄文件。
管理制度是標準化系統首先要建立的文件體系,在此不一一列舉各項管理制度。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內容包括管理制度的目的、制度的適用范圍、涉及此制度部門或人員的職責、工作程序和相關文件。其中,相關文件主要是與此項制度相關、有互相約束作用的各種制度及規程。
安全責任制是企業全員的安全責任制度,包括各級領導安全生產責任制、各級人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各部門安全生產責任制及各工種崗位責任制。編寫安全責任制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規定出各相關的職責和權限。
操作規程主要根據露天開采各生產工藝來編寫,不同的礦山有不同的作業現場,工種也不盡相同,操作規程的制定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安全操作規程通常分為4個部分:總則、工作前的安全規程、工作時的安全規程和工作結束時的安全規程。
安全檢查表主要包括日常安全檢查表(即巡回檢查)、設備設施安全檢查表、專項安全檢查表、例行安全檢查表、綜合安全檢查表。檢查表內容視具體生產工藝而定,需簡單明了、符合實際情況、可執行性強。
關鍵任務指導書是指為保證關鍵任務作業過程中的安全而制定的程序。其為安全生產工作提供一個規范管理或作業程序。內容主要包括指導書的目的、使用范圍、資源準備、作業基本要求、作業步驟及風險分析與控制、作業過程中的應急行動以及作業記錄。
一方面,事故統計與分析用來計算安全標準化最終等級評定的兩個指標——百萬工時死亡率和百萬工時傷害率,然后綜合標準化得分來確定最終等級。另一方面,應該收集整理礦山近十年內與事故有關的資料、數據,并應用科學的統計方法,對大量重復顯現的數字特征進行整理、加工、分析和推斷,找出事故發生的規律和事故發生的原因,從而為安全生產管理提供數據和依據。事故統計與分析的分類主要包括:事故嚴重程度、事故傷害部位、受害者工齡、事故人員年齡、不同時段事故數量、事故類別、各類事故發生原因、不同年份年產量和同年事故人數、事故傷害率統計等方面,根據分析得出事故發生規律并提出建議。
應急預案主要是針對全礦性的風險控制措施,應急措施則是針對小范圍內的或是局部重大風險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應急預案主要內容包括總則、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預警和預防機制、應急響應、后期處置、保障措施、附則和附錄。應急措施應參照應急預案的要求進行編制,必須包括事故發生后的應急救援機構和人員,應急救援的設備、設施、條件和環境、行動的步驟和綱領、控制事故發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預先做出科學而有效的計劃和安排。
記錄文件是標準化系統創建及運行過程中留下的一些證明材料,包括標準化創建之初的宣傳材料、培訓記錄(培訓課件、簽到表等)、各種任命文件等,以及在標準化系統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記錄(檢查記錄、隱患整改記錄、交接班記錄等)、各種臺賬(勞保用品發放臺賬、隱患整改及事故臺賬、車輛管理臺賬等)、各種通知及文件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舉標準化系統的記錄文件,在標準化系統創建過程中就要對各種記錄文件的格式進行修訂,試運行階段發放至相應部門執行。
安全標準化系統創建完成之后,礦山企業需發布安全標準化試運行啟動通知,開始為期半年左右的試運行。試運行期間礦山企業應監督實施標準化系統中的各項規定,包括各級管理部門、各作業現場的運作是否按制度執行,作業現場的檢查表、交接班記錄、隱患排查、班前講話記錄等是否按規定格式填寫等。在試運行階段,不斷對標準化系統中不符合實際情況、錯誤紕漏處進行修改和完善,起到改進提高的目的。安全標準化建設小組要制定完善的安全標準化系統試運行工作計劃表,并按照“礦級培訓-制定計劃-改進計劃-執行文件-監督管理-保障工作”的過程進行。
在標準化系統試運行半年之后,企業應組織參與標準化建設的人員進行自評,根據《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安全標準化評分辦法》中的條款逐一進行考評,主要評價安全標準化系統的執行情況、符合性、有效性及適用性。評價人員應接受過安全標準化自評人員培訓并獲得證書,熟悉相關的安全法律法規,具備與評價對象相關的技術知識和技能,具備操作內部評價過程的能力,具備辨別危險源和評價風險的能力,具備標準化系統評價所需要的語言表達、溝通及合理的判斷能力。
自評合格之后,企業即可聘請有資質的考評機構進行外部考評,考評機構依據《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安全標準化評分辦法》的要求組織專家進行考評,主要考查企業安全標準化系統、文件體系是否完整、證明材料是否充分、現場作業是否規范,以及員工對安全標準化和法律法規的認知情況等。考評工作結束后,考評機構向企業提交標準化考評報告。企業根據考評結果向具有相應考評職能的安全監管部門提出申請[4]。
安全標準化是一項基于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的安全管理模式,是一個涉及全員各部門復雜的系統工程,建設過程不僅能體現企業自身的安全文化,還能體現企業的管理水平。安全標準化建設是企業自身安全管理的一種需求,通過安全標準化的建設逐步提升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標準化真正成為提高礦山企業本質安全水平的長效機制。在安全標準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安全標準化系統運行期間應防止由于管理模式的改變或未遵循各種流程而引起的混亂甚至發生安全事故。應實行安全監督政策,加大巡查力度,反饋異常信息,進而對系統運行進行動態控制。
(2)安全標準化系統的建設應避免流于形式,不要把建設的主要工作放在文件編制上,只是做一些文字化的表面工作。很多礦山企業成立安全標準化建設小組,建設過程由小組成員全部負責,沒有做到全員參與。安全標準化建設小組的作用是組織、協調和監督,保證標準化建設落到各個生產一線,這樣才能起到全員參與、符合實際的目的。
(3)很多企業都實行6S管理,安全標準化建設可以結合6S管理,對作業現場進行一次徹底的整頓,這樣不僅可以提升作業環境的安全狀況,還可以改善作業環境、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安全標準化建設過程中應加大宣傳力度,避免員工認為安全標準化就是簡單的內務整理等工作。
(4)安全標準化是一種安全管理模式,并不是一種技術標準,安全標準化重在建設管理系統,而不是一般的制定技術標準,這應該在培訓過程中進行強調,尤其要使管理層理解安全標準化的實質。
(5)好的企業都有自身的安全文化,安全標準化建設在建立新體系的同時,要盡量保持并體現企業原有的、良好的安全文化,對一些企業長年來積累的管理制度、安全管理經驗及安全管理措施應予以保留。
[1] 趙曉昕,李夕兵,劉希靈,等.露天礦山安全檢查體系的建立和應用[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1,31(3):68-71.
[2] 薛劍光.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標準化規范解讀[J].勞動保護,2007(8):52-53.
[3] 任麗萍,史秀志,張 舒.礦山安全標準化創建過程中的危害辨識研究[J].安全與環境工程,2011,18(3):68-72.
[4] 侯 茜,王云海,程五一,等.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標準化創建與考評[J].金屬礦山,2009(8):140-142.
[5] 馮宗國.礦山安全標準化管理系統的創建與完善[J].采礦技術,2011,11(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