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榮,杜莉麗,王娟敏,孫 嫻
(1.陜西省氣象局,陜西 西安710014;2.陜西省氣候中心,陜西 西安710014)
中國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全國陸地每年接受太陽輻射能相當于2.4×1013t標準煤,開發利用前景廣闊,中國已經把太陽能開發利用作為新能源開發的重點。研究表明,陜北榆林地區是太陽能資源豐富區,有著廣泛地利用前景[1-5]。孫嫻等[6],吳林榮等[7-8]較系統地研究了陜西山地及水平面的太陽輻射時空分布,指出陜北北部尤其是長城沿線是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的最佳區域。然而該區域卻一直沒有輻射觀測站,2007年9—10月陜西省氣象局在完成《鄂爾多斯盆地(陜西部分)能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項目的基礎上,在榆林的靖邊和神木縣新建了3個輻射觀測站并進行了1a時間的科學觀測,本文利用這新建3個輻射站2008年的實測輻射觀測值與氣候學模式計算值進行對比檢驗,并計算出了陜北榆林地區的季、年太陽總輻射,并對陜北榆林地區的太陽能資源潛力進行了評估,為榆林地區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提供理論參考。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地處陜、甘、寧、蒙、晉5省(區)交界,地理坐標為107°28′—111°15′E,36°57′—39°34′N,地處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嚴重,東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東臨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北鄰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南接延安市。黃河沿東界南下涉境400km多,古長城橫貫東西700km多。地勢由西部向東傾斜,地貌分為風沙草灘區、黃土丘陵溝壑區、梁狀低山丘陵區3大類。地貌大體以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占總面積的42%,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占總面積的58%。平均海拔1 300m,氣候屬暖溫帶和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年平均降水量400mm左右,四季分明,日較差大,氣象災害較多,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凍、暴雨、大風、冰雹等災害發生,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凍危害嚴重。
陜西省有延安、西安、安康3個輻射觀測站。本文選用延安代表陜北地區計算[9],總輻射資料序列長度為1990—2008年。日照時數、日照百分率為榆林12個臺站1971—2008年的月資料。新建的靖邊、神木、神木大保當3站為2008年逐日總輻射資料,資料全部來自于陜西省氣象檔案館。
太陽輻射的計算采用氣候學方法,即:

式中:Q——地表受到的太陽總輻射;Q0——起始數據(或稱背景值),Q0可以是天文輻射、晴天大氣總輻射或理想大氣總輻射;f(s,n)——以日照百分率和總云量表示的天空遮蔽度函數,這里以天文總輻射作為背景值,則計算公式為:

式中:Q——地表受到的太陽總輻射;Q0——天文輻射;S——日照百分率;a,b——系數。
根據延安各月輻射和日照百分率,采用最小二乘法[10-15]擬合出陜北地區式(2)中各月的經驗系數a,b,然后計算出各地的地面月平均太陽總輻射,通過累加進而推算出各地季、年太陽總輻射。
太陽能資源評估是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根據太陽能資源評估方法[16],太陽能資源評估包括太陽能資源豐富程度、太陽能資源穩定程度。在此基礎上參考文獻[17],對太陽能資源的利用價值、太陽能資源儲量、太陽能資源可利用量等進行評估。
(1)太陽能資源豐富程度。以太陽總輻射年總量為指標,等級劃分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太陽能資源豐富程度等級劃分 MJ/(m2·a)
(2)太陽能資源穩定程度。以各月日照時數大于6h天數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比值表示太陽能資源穩定程度,等級劃分如表2所示:

式中:K——太陽能資源穩定程度指標,無量綱;D1,D2,…,D12——1—12月各月日照時數大于6h的天數(d);max()——求最大值的標準函數;min()——求最小值的標準函數。

表2 太陽能資源穩定程度等級劃分
(3)太陽能資源利用價值。相關文獻表明[1,17],太陽能電站對9—16時出現日照的時間利用價值較高,因此,確定以各月日照時數大于6h的天數作為太陽能發電可利用指標,反映該區域太陽能資源的利用價值。
(4)太陽能資源儲量和可利用量。太陽能資源儲量計算公式:

太陽能資源可利用量計算公式:

式中:Q1——研究區太陽能資源可利用量(kWh)。
將延安市歷年日輻射總量換算成歷年各月總輻射,并根據各月的總輻射和日照百分率進行擬合,計算出各月的經驗系數,并對方程的相關系數作F檢驗(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相關系數全部都在0.6以上,F值均通過F0.01檢驗,回歸方程總體顯著。

表3 陜北月太陽輻射計算公式中各月經驗系數和統計檢驗
為了詳細評估陜北榆林地區太陽能資源的豐富程度和開發潛力,陜西省氣象局于2007年9月在神木縣錦界鎮和大保當鎮(110°01′E,38°39′N)建立了4要素輻射站,2007年10月在神木縣氣象局(110°26′E,38°49′N)和靖邊縣氣象局(108°48′E,37°37′N)建立了兩要素輻射站,整理2008年大保當、神木、靖邊3個輻射站的實測總輻射資料,同時在計算模型中提取3個站對應的模型計算值檢驗模型精度。
表4給出了實測值與計算值之間的相對誤差,圖1給出了神木、靖邊2008年太陽總輻射實際觀測值和模擬值的對比曲線,從表4和圖1中可以看出,模式對陜北榆林地區的太陽總輻射的擬合很好,各月相對誤差基本都控制在10%以內。大保當平均相對誤差為-3.8%,其中3月相對誤差最小僅0.2%,神木站平均相對誤差為-5.4%,其中5月相對誤差最小僅0.8%,靖邊平均相對誤差為-4.9%,其中5月誤差最小僅為0.2%,表明建立的太陽輻射計算模型較為精確。

表4 大保當、神木、靖邊2008年月太陽輻射計算值與實測值之間的相對誤差 %

圖1 神木、靖邊各月太陽總輻射測值與模擬值對比
根據最小二乘法的擬合結果,將陜北榆林地區12個臺站的對應天文輻射、日照百分率分別代入擬合方程,計算出榆林地區的各月太陽總輻射,進而推算出季、年太陽總輻射,并將計算結果在Surfer 8.0軟件中采用克立格插值法完成全區范圍的太陽總輻射空間插值。
圖2為榆林地區各季節太陽總輻射分布狀況,從圖2中可看出,榆林地區夏季太陽輻射最大,冬季最小,春、秋兩季介于其間。春季太陽總輻射在1 515~1 586MJ/m2,夏季在1 712~1 782MJ/m2,秋季在1 007~1 061MJ/m2,冬季在724~777MJ/m2之間。同時,春、夏、秋3季太陽輻射較高的區域分布區域較廣,是太陽能利用的最佳季節。
榆林地區年太陽總輻射的空間分布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榆林地區年太陽總輻射量介于4 970~5 163MJ/m2,最高值區在長城沿線一帶,府谷、神木、榆林、佳縣、靖邊、橫山、綏德、吳堡、米脂、清澗均在5 000MJ/m2以上,最大為橫山5 162.3MJ/m2,低值區主要位于定邊西南部和子洲南部。

圖2 榆林地區4季太陽總輻射分布

圖3 榆林地區年太陽總輻射分布
2.3.1 太陽能資源豐富程度 由上述4季及年均太陽能總輻射分析可知,榆林地區太陽能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是長城沿線地區,根據國內太陽能源資源的區劃標準(表1),榆林地區12個縣(區)均屬于太陽能資源豐富區,其中府谷—神木—榆林—橫山—靖邊大部—佳縣—米脂—吳堡—綏德—子洲北部屬于資源很豐富區,定邊—靖邊西南和子洲以南地區屬于資源豐富區(圖4)。
2.3.2 太陽能資源穩定程度 按照式(3),對研究區1971—2008年12個氣象站日照時數(日值)進行計算,得到各站點38a平均K值(表5),可見榆林地區太陽能資源穩定度K均小于2,說明榆林地區太陽能資源穩定。
2.3.3 太陽能資源利用價值 根據中國氣象局頒布的太陽能資源評估方法標準及己有的研究結果,利用各月日照時數大于6h的天數為指標,可反映一天中太陽能資源的利用價值。一天中日照時數如小于6h則認為太陽能不具有利用價值。據此,統計了研究區38a(1971—2008年)中12個氣象觀測站日照時數大于6h的天數并求平均,結果表明各站點中年均日照時數大于6h的天數均超過250d,其中,最大為府谷達到283.07d,最少為定邊也有258.77d,說明在不考慮成本、技術可行性的前提下,榆林地區太陽能資源具有較高的潛在利用價值。

圖4 榆林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程度分布

表5 榆林地區太陽能資源穩定度K
2.3.4 太陽能資源儲量和可利用量 根據式(4),榆林地區總面積為43 578km2,年平均太陽總輻射5 064MJ/m2,可計算出榆林地區太陽能資源總儲量為6.13×1013kWh。再根據式(5),按1%陸地面積,轉換效率20%計算榆林地區太陽能資源的可利用量,則可得到榆林地區太陽能資源可利用量可達1 226kWh。
(1)榆林地區夏季太陽總輻射最大,冬季最小,春、秋兩季介于其間。春、夏、秋3季是太陽能利用的最佳季節。
(2)榆林地區年太陽總輻射量介于4 970~5 163MJ/m2,最高值區在長城沿線一帶,府谷、神木、榆林、佳縣、靖邊、橫山、綏德、吳堡、米脂、清澗均在5 000MJ/m2以上,最大為橫山5 162.3MJ/m2,低值區主要位于定邊西南部和子洲南部。
(3)榆林各縣(區)均屬于太陽能資源豐富區,其中府谷—神木—榆林—橫山—靖邊大部—佳縣—米脂—吳堡—綏德—子洲北部屬于資源很豐富區,定邊-靖邊西南和子洲以南地區屬于資源豐富區。
(4)榆林地區太陽能資源十分穩定,在不考慮成本、技術可行性的前提下,榆林地區太陽能資源具有較高的潛在利用價值。
(5)榆林地區太陽能資源總儲量可達6.13×1013kWh,太陽能資源可利用量可達1 226kWh。
[1]周揚,吳文祥,胡瑩,等.西北地區太陽能資源空間分布特征及資源潛力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10):1738-1749.
[2]韓虹,任國玉,王文,等.黃土高原地區太陽輻射時空演變特征[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8,13(1):61-66.
[3]王偉,王玉,李纏云,等.黃土丘陵溝壑區氣候與氣候生產力變化分析:以延安市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08,28(6):151-154.
[4]陳志華.1957—2000年中國地面太陽輻射狀況的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2005.
[5]姚玉壁,李耀輝,王毅榮,等.黃土高原氣候與氣候生產力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5,23(2):202-208.
[6]孫嫻,王娟敏,姜創業,等.陜西省山地日照時間的空間分布特征[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4):625-635.
[7]吳林榮,王娟敏,劉海軍,等.陜西省太陽輻射及其日照時數的時空變化特征[J].水土保持通報,2010,30(2):212-214.
[8]吳林榮,江志紅,魯淵平,等.陜西省日照時數和日照百分率時空分布演變特征[J].陜西氣象,2008(1):18-21.
[9]吳林榮,江志紅,魯淵平,等.陜西太陽總輻射的計算及分布特征[J].氣象科學,2009,29(2):187-191.
[10]王炳忠,張富國,李立賢.我國的太陽能資源及其計算[J].太陽能學報,1980,1(1):1-9.
[11]蘇志,方旭.廣西太陽總輻射的計算及分布特征[J].廣西氣象,2003,24(4):32-341.
[12]劉新安,范遼生,王艷華,等.遼寧省太陽輻射的計算方法及其分布特征[J].資源科學,2002,24(1):82-87.
[13]沈瑱,曾燕,肖卉,等.江蘇省日照時數的氣候特征分析.氣象科學,2007,27(4):425-429.
[14]李愛貞,劉厚鳳.氣象學與氣候學基礎[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29-56.
[15]杜堯東,毛慧琴,劉愛君,等.廣東省太陽總輻射的氣候學計算及其分布特征[J].資源科學,2003,25(6):66-70.
[16]章毅之,王懷清,胡菊芳,等.太陽能資源評估方法[S].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QX/T89-2008,2008.
[17]王娟敏,孫嫻,姜創業,等.基于ArcEngine太陽能資源評估業務系統的研制及應用[J].資源科學,2010,32(11):2246-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