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菊,吳哲紅,白 慧,陳貞宏,楊忠明
(1.貴州省安順市氣象局,貴州 安順 561000;2.貴州省山地氣候與資源重點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02;3.貴州省氣候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2)
貴州地處烏蒙山脈南端,云貴高原北部,地形復雜,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等因素影響,形成了貴州獨有的天氣特征,由持續性暴雨引發的洪澇和由突發性局地暴雨引發的泥石流等山地災害常有發生。張潤瓊等[1]對貴州2002年6月一次暴雨天氣過程進行數值模擬后指出,暴雨中心位于最大垂直速度中心附近,南北兩支閉合經向垂直環流對暴雨區低空入流和高空出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吳哲紅等[2]利用MM5 V3.6模式模擬了貴州2004年5月的一次暴雨過程,并用模擬結果對強降水流場以及不穩定機制等進行診斷分析,認為降水是由多種尺度系統相互作用,高、低層環流配置以及高空急流位置變化等共同作用產生的。伍紅雨[3]對2005年5月31日至6月1日貴州省一次大暴雨天氣過程進行數值模擬表明,西南渦是造成大暴雨的主要影響系統。張艷梅等[4]利用貴州52個測站1961—2006年歷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資料分析了貴州夏季暴雨的時空分布特征,認為貴州夏季暴雨呈增加趨勢,并存在明顯的年際、年代際變化特征。池再香等[5]對黔東南州1996—2005年夏季局地暴雨的主要影響系統、各種物理量場特征、地形等的綜合分析表明,有9次局地暴雨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變化密切相關。然而,貴州地區對自然災害的抗御能力較為脆弱,一旦發生暴雨,極易形成洪澇災害和其他次生災害,且該地區暴雨多數生命史短、強度大、突發性強,所造成的危害特別大。因此,對貴州局地暴雨的研究仍有待于繼續和深入[6]。2012年5月21日貴州西部出現了一次區域性的大暴雨過程,本文利用地面觀測資料、NCEP再分析資料(水平分辨率2.5°×2.5°),TBB等資料,對此次大暴雨過程進行分析,為暴雨天氣的診斷和實際預報提供了一種思路。
2012年5月21日貴州省出現了一次區域性的大暴雨過程,5月21日08時至22日08時,貴州省85縣、1 690鄉鎮出現降水,2個鄉鎮達到了特大暴雨(織金桂果212.3 mm、盤縣板橋208 mm),2縣(清鎮127.7 mm、長順101.1 mm)、69鄉鎮大暴雨,16縣、303鄉鎮暴雨。強降水主要集中在畢節市東部南部、六盤水市、黔西南州大部、安順市、貴陽市、黔南州西部地區。
21日08時500hPa歐亞中高緯為“兩槽一脊”環流形勢,兩長波槽分別位于我國巴爾喀什湖以南和東亞沿海地區,高壓脊位于我國的內蒙古一帶,低緯呈兩高切變形勢,貴州主要受南支孟加拉灣槽前西南氣流影響。14時,高空槽加深,孟加拉灣出現一個徑向度為10個緯距的槽,高空仍然呈“兩槽一脊”環流形勢,此時貴州處于槽前西南氣流影響,暴雨中心處于槽前西南氣流中。
21日08時700hPa上,西南渦在四川中西部活動,低渦中心處于四川中部,中心位勢達3 080 gpm,低渦切變位于川東到云南東部,貴州受低渦切變東側的西南氣流影響。來自北方的冷空氣與來自孟加拉灣的西南急流交匯于貴州西部邊緣地區。到14時,700 hPa上西南渦范圍明顯擴大,中國西南大部地區都受低渦控制,低渦中心強度維持,貴州受低渦外圍的西南氣流影響,風速增強,來自孟加拉灣的水汽輸送也明顯增強[7]。
從暴雨發生前21日08時850 hPa的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圖可以看出(圖略),暴雨發生前,貴州一直維持一條顯著的水汽通量輸送帶,強勁的西南風將孟加拉灣的水汽輸送到貴州一帶(25°~30°N,100°~110°E)另外,還有來自南海的水汽輸送到貴州南部,貴州處于水汽輸送中心,中心值為14 g·s-1·cm-2,為暴雨的發生準備了很好的水汽條件。整個貴州水汽通量散度為負值,最大值為-2×10-6g·s-1·hPa-1·cm-2,負值中心位于四川中部,表明貴州—四川一帶有明顯的水汽輻合。
暴雨發生過程中,21日20時水汽通量散度的負值中心南壓,貴州西部出現 -3×10-6g·s-1·hPa-1·cm-2的負值中心,貴州范圍內的水汽通量增大為16 g·s-1·cm-2。到22日02時,貴州西部的負值中心進一步加強,為 -3.5×10-6g·s-1·hPa-1·cm-2,水汽通量中心值增大為 18 g·s-1·cm-2。說明在整個暴雨過程中,貴州都有良好的水汽輸送,并一直處于水汽輻合區中。可見暴雨的形成、加強與暴雨上空水汽通量輻合區的演變關系密切。
21日14時(圖1b)沿26°N做溫度平流、渦度平流的緯向剖面圖,在貴州西部102°E以東,高原上有強的冷平流,貴州西部邊緣處于冷暖平流交界處,貴州處于強暖平流區,暴雨發生在暖區里,暖中心值達到5×10-4K·s-1,一直到400 hPa為同一量級的暖中心,高原上的冷中心達到了10×10-4k·s-1,冷中心也一直上升到400 hPa。冷暖平流垂直分布,從850 hPa一直上升到300 hPa。21日20時(圖1c),貴州仍然處于槽前暖區中。一直到22日08時(圖1d),冷暖平流交匯區維持少動,貴州仍然處于槽后暖區中。
渦度場是低渦系統的一個重要特征,正渦度平流有利于槽加深,負渦度平流有利于槽減弱。沿26°N渦度平流的緯向剖面圖可見,21日08時(圖1a),貴州850~600 hPa出現正渦度區,正渦度最大值中心位于 850 hPa ,達到30 ×10-5s-1,600 hPa以上為負渦度區,最大值為 -20 ×10-5s-1,位于350 hPa附近。21日20時(圖略),中低層的正渦度仍然維持,中心值為 20 ×10-5s-1,600 hPa 以上仍然為負渦度區。22日02時(圖略),正渦度中心仍然在貴州中部105°E附近,正渦度顯著增強,中心值增至40 ×10-5s-1,22 日08 時(圖略),正渦度中心值維持在30×10-5s-1,與貴州中低層一直處于強暖中心相對應。
從溫度平流和渦度平流的分析看出,由于21日貴州中低層都一致處于暖平流和正渦度平流的控制,二者皆對上升運動有貢獻,強盛而持久的上升運動,為此次暴雨過程提供了很好的動力條件。
分析5月21日08時(圖2a)和14時(圖2b)沿26°N 的 θse垂直剖面圖發現,可以看到 100°~110°E對流層低層θ隨高度降低,即>0,反映了該處se大氣處于不穩定,而中層為中性層結,這種大氣層結有利于產生強對流性降水。并且14時假相當位溫梯度較08時的梯度有所增強,大值中心也由80℃增大為90℃。表明此次暴雨發生中心的貴州的假相當位溫隨高度的變化達到最大值,極易釋放不穩定能量,有利于暴雨產生。21日貴州出現的強降水范圍與不穩定區域較吻合,表明強降水區域在強降水開始前維持高能。
濕位渦是能同時表征大氣動力、熱力和水汽性質的綜合物理量。近年來,其概念和理論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廣泛應用。田珍富等[9]利用一個考慮了陡峭地形的16層η坐標模式,對1990年一次發生在湖北遠安縣的局地特大暴雨進行了數值模擬,指出濕相對位渦的變化與暴雨過程的演變有較好的對應關系,即MPV(濕位渦)的變率的正負對暴雨的發生及演變起到很好的指示作用。


從沿暴雨中心沿26°N處MPV1的經向垂直剖面圖中看到:21日08時(圖3a)600 hPa以下負值區,在102~105°E之間有一個-60 PVU的中心,位于850~900 hPa之間,為對流不穩定區,負值區一直上升到600 hPa。與負值區相對應,在105°E附近以東和以西的地區,650 hPa開始出現正值區,中心強度值為40 PVU。到20時(圖3b)負值中心強度增強,范圍擴大,在貴州范圍內形成了一個-90 PVU的強中心,在貴州西部700 hPa以上開始出現正值區,在90~99°E上的正值中心達到40 PVU。在600 hPa附近有一個“漏斗”形高濕位渦區伸展,表明對流層高層為對流穩定區,冷空氣向下入侵。這種MPV1“正負值區垂直迭加”的配置是暴雨發生發展的有利形式。這次暴雨過程發生在對流層中低層MPV1負值區內。暴雨產生前中低層850 hPa和700 hPa貴州為負值控制,表明大氣處于對流不穩定狀態,一旦有冷空氣觸發潛在不穩定能量釋放,將產生對流性強降水天氣。在MPV1等值線相對密集的零線附近,正是冷暖空氣交匯的地帶,有利于水汽輻合,垂直渦度劇烈發展。

圖3 21日MPV1沿26°N處的經向垂直剖面圖(單位:pvu)
濕位渦斜壓項的大小決定于水平風的垂直切變和相當位溫的水平梯度,所以負值越大表明大氣的斜壓性越強。從沿暴雨中心26°N處MPV2的經向垂直剖面圖中看出:21日08時(圖4a),貴州西部106°E以西的地區,從650 hPa開始出現正值區,正值中心為4 PVU,106°E以東的地區為負值區,貴州中部位于零線,梯度大,有利于產生降水。到14時(圖4b),850 hPa以下貴州西部地區基本上都為正值區,貴州東部地區有一個中心值為-8 PVU負值中心,等值線密集,梯度進一步加強。一直到22日08時(圖略),在650 hPa以上整個貴州都為正值區,低層為負值區。高低層之間存在正負值的過渡,有利于降水,由于MPV2正值區在貴州的長期維持,導致垂直位渦的發展,有利于降水的加強。

圖4 21日MPV2沿26°N處的經向垂直剖面圖(單位:pvu)
[10-11]取衛星云圖上云頂亮溫 TBB≤-32℃云團為MCS(中尺度對流系統),滿足-32℃以下云罩面積在10萬km2,且-53℃以下云罩面積在5萬km2以上,維持6h以上的暴雨云團為MCC(中尺度對流復合體)。
從衛星云圖TBB逐小時演變分析,22日00時開始(圖5a),我省西部出現中尺度對流云團,TBB≤-32℃的冷云罩面積達到10.5萬 km2,TBB≤-53℃的冷云罩面積達到8萬km2以上,云團呈圓形,已經開始具備MCC特征,MCC內部生成TBB≤-77℃的中β尺度的冷云核心區。一直到03時(圖5b)我省西部中尺度對流云團仍然維持,面積擴大,TBB≤-32℃的冷云罩面積達到19.9萬km2,TBB≤-53℃的冷云罩面積達到12萬km2以上,云團呈橢圓形。MCC內部≤-77℃的中β尺度的冷云核心區仍然存在。從22日00時—03時全省降雨量圖(圖5d)上,有83個點降雨量>25 mm,18個點降雨量>50 mm,2個點降雨量>100 mm。到08時(圖5c),MCC進入鼎盛期,TBB≤-32℃的冷云罩面積達到23萬km2。與云圖相對應,22日08時,貴州西部仍然維持強降水。到22日08時,貴州前12 h的鄉鎮雨量統計出現了16個大暴雨、102個暴雨、170個大雨。

圖5 TBB圖 (a)22日00:00時,(b)22日03:00時,(c)22日08:00時;(d)22日00-03時全省降雨量圖
由以上衛星云圖的觀測事實可以看出,21-22日的云團具有很強的MCC特征,22日貴州西部的區域性暴雨和局地大暴雨,是由MCC在貴州的生成并發展維持造成的,對應MCC是一個逐步加強擴大的過程,MCC云區內的降水最強。從21日的日平均TBB圖上(圖略),貴州西部有大面積的TBB≤-32℃的冷云罩存在,造成了貴州西部22日的強降水,降雨強度的時間分布與MCC的強度范圍有很好的對應關系。
①2012年5月22日貴州強降水主要是由于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濕氣流配合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冷暖平流和正負渦度的交匯共同影響造成的。整個暴雨過程中,貴州都有良好的水汽輸送,并一直處于水汽輻合區中。這說明暴雨的形成、加強與暴雨上空水汽通量輻合區的演變關系密切。
②此次暴雨過程發生在對流層中低層MPV1負值區和MPV2的正值區以及的高能區內。濕位渦的正壓項與斜壓項綜合反映了暴雨區對流不穩定和斜壓不穩定狀況。這一判據將大氣中的對流不穩定和斜壓不穩定很好地聯系在一起,為暴雨天氣的診斷和實際預報提供了一種思路。
③22日貴州西部的區域性暴雨和局地大暴雨,是由MCC在貴州的生成并發展維持造成的。云團具有很強的MCC特征,降雨強度的時間分布與MCC的強度范圍有很好的對應關系。
參考文獻
[1]張潤瓊,沈桐立.貴州02.6大暴雨的模擬與診斷分析[J]. 氣象,2006,32(1):95 -101.
[2]吳哲紅,虞蘇青,丁治英,等.貴州地區一次暴雨的數值模擬及不穩定性診斷分析[J].高原氣象,2008,(6):1 307-1 314.
[3]伍紅雨.貴州一次大暴雨過程的中尺度數值模擬與診斷分析[J].暴雨災害,2007,26(4):361 -368.
[4]張艷梅,江志紅,王冀,等.貴州夏季暴雨的氣候特征[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8(3):182 -186.
[5]池再香,白慧,黃紅,等.夏季黔東南州局地暴雨與西太副高環流的關系[J].高原氣象,2008,27(1):176-183.
[6]楊利群,楊靜,廖移山,等.貴州南部兩次局地大暴雨過程對比分析[J].暴雨災害,2010,29(3):208 -215.
[7]萬雪麗,楊靜,孫旭東.貴州西南地區一次中-β尺度暴雨天氣成因探討[J].貴州氣象,2007(1):10-12.
[8]諸月琴,高秋莎,黃萬崗.西南熱低壓填塞的暴雨預報[J]. 貴州氣象 ,1994,(02).
[9]田珍富,滕俏彬,王作述.一次局地特大暴雨濕位渦的中尺度分析[J].熱帶氣象學報,1998,14(2):163-172.
[10]俞小鼎,姚秀萍,等.新一代天氣雷達原理與應用講義[Z].北京:中國氣象培訓中心,2000.
[11]壽紹文,勵申申,姚秀萍.中尺度氣象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