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群
(貴州省銅仁市氣象臺,貴州 銅仁 554300)
進入汛期,暴雨是常見的災害性天氣之一,暴雨的發生具有局地性、突發性和活動規律多變等特點,對于暴雨的特點和形成原因,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結果。劉運成[1]在研究青藏高原東側一次連續大暴雨過程濕Q矢量分析中得出,暴雨出現在濕Q矢量散度負值中心激發的非地轉上升氣流區附近;段海霞等[2]在研究川渝地區暴雨中,指出高低層強輻散、輻合及強上升運動為對流系統的發生發展提供有利的動力背景,水汽通量的強輻合及對流不穩定條件則提供了有利的熱力背景;毛冬艷等[3]對貴州南部出現的一次暴雨進行了中尺度分析,結果表明,水汽和能量的聚集為強降水的發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地面中尺度低壓和輻合線觸發了對流的發展和暴雨的產生。
雖然在暴雨的發生發展及其機理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對于某一地區暴雨落區的準確預報仍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在預報中總會出現暴雨的空、漏報現象。為此也有不少工作者對其原因,從多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4-9],總結出一些預報失誤原因和經驗。施望芝等[5]在研究強降水落區預報時,指出單站上空要有強烈的垂直上升運動,才有利強降水發生;否則即使強降水云團經過某站點上空 ,沒有上升運動相配合 ,強降水也不會發生。汪麗新[5]在研究本地局地大暴雨漏報原因中提出,預報中過于依賴數值預報產品,也是出現暴雨空漏報的一大原因,需增強主觀判斷能力,認真修正數值預報產品。
2013年4月15日夜間到16日白天銅仁地區暴雨預報出現了空報現象,本文在參考已有的經驗結論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利用NCEP的1.0×1.0再分析資料,對此次暴雨空報過程,從環流形勢及物理要素進行診斷分析,探討其原因。為日后暴雨的落區、落點預報提供啟示和參考。
2013年4月15日16時預報15日20時—16日20時,受高空槽、中低層切變的共同影響,銅仁市自西北向東南先后出現中等強度陣雨或雷陣雨天氣,雨量一般中雨,中北部大雨,局地暴雨,同時還伴有雷暴發生。但實況只在銅仁市西北部及北部出現了小到中雨,最大為德江泉口鄉16.5 mm;同時在北部沿河區域內出現了雷電。圖1是降雨預報與實況對比圖。

圖1 2013年4月15日20時—16日20時銅仁市雨量預報(a)與實況圖(b)(單位:mm)
根據4月15日08時500 hPa、700 hPa和850 hPa、地面圖(圖略)實況圖分析,在貴州東部高層有冷槽,高原南側有南支波動槽東移;中層700 hPa貴州大部分地區為溫度脊控制,四川東部有一切變形成,并在貴州西部有14~20 m/s的急流建立;低層850 hPa川東南有低渦弱切變線,四川東部重慶、湖北、貴州為暖溫度中心控制;地面圖上高原至高原東部有弱冷空氣影響,未來將可能影響貴州中西部地區。由此在貴州東部,形成中低層暖、高層冷的形勢,有利于對流天氣出現。且考慮未來高原南支槽東移,中低層高原東部冷中心東移,700 hPa急流繼續北抬東移,將有利于冷暖空氣及水汽在貴州東北部交匯,形成明顯降水天氣過程。
Q值越大越有利于強降水天氣的發生,一般銅仁區域出現暴雨時850 hPa的Q值大多在8~12 g/kg之間或以上,700 hPa在 8 g/kg以上[11]。從 15日08時Q場(圖略)來看,與14日08時相比,700 hPa隨著貴州西部西南急流的建立,貴陽15日08時的Q值從14日08時的1 g/kg增加到5 g/kg,850 hPa也同樣有Q值從14日08時的6 g/kg增加到8 g/kg,空氣逐漸趨近飽和。挨近銅仁的懷化站850 hPa的Q值也從14日08時的5 g/kg增加到6 g/kg,銅仁東西兩站都表示較13日利于降水出現。
參考4月14日20時、15日08時歐洲數值預報資料,預報未來24 h的天氣形勢(圖2)。15日20時—16日08時500 hPa高原南支槽東移且有所加深,貴州為西偏南風控制;700 hPa上15日20時在云南—廣西—貴州—湖南西部有大于12 m/s的急流區建立,銅仁位于急流區內,切變線位于四川東部,銅仁區域的相對濕度達到100%,到16日08時急流區南壓,切變線也隨之南壓至貴州西北部;在850 hPa上15日20時同樣有從廣西到貴州東南部的風速大于12 m/s的急流建立,切變線則位于貴州北部一帶,而到16日08時風速再次加強北抬,切變線南壓到銅仁的中部一線,相對濕度快速增大到100%,銅仁大部位于急流左側,切變線東側。綜合高低層天氣形勢的演變來看,銅仁地區利于強降水天氣出現,但預報與實況相差較大。

圖2 2013年4月14日20時預報15日20時700 hPa、850 hPa環流形勢,4月15日08時預報16日08時700 hPa、850 hPa環流形勢圖(陰影區為相對濕度,單位:%)
在天氣形勢和水汽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強烈的垂直上升運動條件是水汽凝結成云,致使某地暴雨出現的重要條件。從 T639模式700 hPa垂直速度場來看(圖3),2013年4月15日20時,在貴州北部出現了小于-12 pa·s-1的上升運動區,利于貴州北部上空出現水汽的凝結;4月16日02時,垂直速度中心東移,在貴州東北部(銅仁區域)和重慶南部形成一中心值為-84 pa·s-1的大值區,上升運動非常強;到16日08時,垂直運動中心東移南壓,其垂直運動負值區,仍然控制銅仁中東部地區。所以考慮在銅仁北部有暴雨天氣出現。

圖3 2013年4月15日20時—16日08時T639垂直速度預報(單位:pa/s)
圖4給出了各類降水預報產品預報24 h內降水分布情況:貴州省氣象臺預報銅仁雨量一般大雨,中北部暴雨;WRF模式預報銅仁雨量大部中到大雨,中部偏北有大于32 mm的降水;T639預報銅仁北部有5~15 mm降水;日本預報銅仁小到中雨(6~14 mm)。幾種降水產品預報銅仁北部降水明顯,南部較弱。

圖4 2013年4月15日20時—16日20時雨量落區預報
15日20時500hPa高度場(圖5a),實況(虛線)顯示高原南支槽的位置比EC(歐洲)數值預報場(實線)偏西,貴州處于槽前的偏西氣流中,不利于水汽向貴州輸送;850 hPa(圖5b)形勢與EC數值預報基本一致,銅仁區域(方框內)的EC預報的相對濕度小于80%,實況則小于50%,銅仁區域上空非常干,無有利于降雨天氣出現的水汽條件;在700 hPa(圖5c)實況的切變線明顯比EC預報偏北,且相對濕度在銅仁區域(方框內)實況小于60%,而EC預報則大于90%。總的從高層到低層,實況形勢場比EC預報偏西,對貴州影響較小,相對濕度干,銅仁上空水汽少,不利于暴雨天氣出現。由此可見EC預報明顯比實況偏強,預報中是過于依賴數值預報這也是導致出現空報的重要原因。
4.2.1 相對濕度場分析 分析了銅仁上空700 hPa和850 hPa的相對濕度場(圖略),發現低層850 hPa上15日20時、16日02時相對濕度都在70%以下,濕度條件非常不利于強降水的出現;中層700 hPa除15日20時在銅仁西北部沿河一帶有大于90%的相對濕度外,其余時間相對濕度均小于80%。
同時分析了銅仁區域(27~29°N,107~109.5°E)相對濕度的時間—空間剖面圖(圖略),發現此次過程中,只有在600 hPa以下出現了大于等于80%的相對濕度,濕層薄且相對濕度的值小,則這淺薄的低相對濕度不利于銅仁暴雨天氣出現。

圖5 2013年4月15日20時500hPa高度場實況(實線)和 EC預報(虛線)對比;700hPa、850hPa風場實況(粗實線)和EC預報(細實線)、相對濕度實況(實線)和EC預報(填色≥80%)對比
4.2.2 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場分析 暴雨的產生除了當地要有相當高的飽和濕度外,常常需要有大量的水汽源源不斷輸送,并在本地上空形成水汽的輻合。圖6顯示,15日20時850 hPa在廣西至貴州中東部有一中心為14 g/(s·hPa·cm)水汽通量高值區建立,這說明自廣西到貴州一帶建立起一條水汽輸送帶,使得南部水汽得以向北輸送到貴州中東部,這條水汽輸送帶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南壓,且中心值逐漸增強;到16日02時中心強度由14 g/(s·hPa·cm)增強到 22 g/(s·hPa·cm),水汽向北的輸送增強;到16日08時后東移南移出銅仁地區。

圖6 4月15日20時(a)、16日02時(b)、16日08時(c)850 hPa水汽通量場圖(單位:g/(s·hPa·cm))
水汽通量的數值和方向只能表示水汽的來源,要產生暴雨本地上空還必須有水汽的累積,因此分析了表示水汽輸送集中程度的物理量—水汽通量散度,圖7為沿28°N作的水汽通量散度場,發現15日20時銅仁上空低層在900 hPa高度層上的輻合非常弱,西部為20~40×10-6g/(hPa·cm2·s)之間,東部只有 10 ×10-6g/(hPa·cm2·s),高層 700~600 hPa之間有一輻散中心,西部為40×10-6g/(hPa·cm2·s),東部為 10 ×10-6g/(hPa·cm2·s),這種高低層水汽輻散、輻合相當的形勢,不利于大量水汽在本區域的輻合。到16日02時西部形成了低層輻合大于高層輻散值,東部低層則出現了輻散值,此時段西部有降水出現,東部無降水。16日08時銅仁西部高層輻散和低層輻合都明顯減弱,東部低層輻散增大。由此可見在銅仁區域有低層水汽通道的建立,但是在本地上空的水汽輻合非常弱,不利于暴雨天氣出現。

圖7 4月15日20時(a)、16日02(b)、16日08時(c)沿28°N的水汽通量散度垂直分布圖(單位:10-6g/(hPa·cm2·s))
除了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外,也需要強烈的動力抬升條件,才能使水汽抬升凝結成云降雨,因此強的上升運動也是造成暴雨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分析銅仁區域(27~29°N,107 ~109.5°E)上空平均的垂直上升運動時間—空間剖面圖(圖8),在15日12時,從低層往高層有一負值垂直速度區,最強的在850 hPa為-60×10-2pa/s,表明在此時段銅仁區域上空整層為上升氣流區,有動力不穩定條件產生,所以降水天氣有可能發生。經驗表明,即使有強的上升運動在銅仁上空,但水汽不足時,不利于水汽抬升形成強降水天氣。在15日20時后整層垂直上升速度逐漸減弱,特別是16日02時后,垂直上升運動迅速減小。強的上升運動持續時間非常短,這也是沒有出現暴雨的一個條件。

圖8 2013年4月15日08時—16日14時垂直速度時間—空間剖面圖(單位:10-2 pa/s)
強的垂直上升運動,只有在不穩定能量建立釋放時才能形成。若以(即△θ=θ -θ)表sese500se850示大氣對流穩定度,當△θse>0時為穩定層結,△θse<0時為不穩定層結。從不同時刻△θse的變化可知(圖9),15日20時△θse<0的不穩定區位于貴州中西部大部地區,銅仁中西部位于-6℃的弱對流不穩定區域內。到16日02時不穩定區快速南壓,影響貴州南部區域,銅仁大部轉為△θse>0的對流穩定區控制,16日08時穩定中心區域再次南壓擴大,銅仁的穩定中心由0℃增加到2℃,大氣層結進一步趨于穩定,不利于對流天氣發展。

圖9 4月15日20時(a)、16日02時(b)、16日08時(c)△θse場分布圖
上述分析得出,此次天氣過程雖從大的環流形勢上有利于降水出現的條件,但是單要素分析,特別是水汽條件如比濕、相對濕度的分析則非常不利于暴雨天氣出現,這是在做預報時未能認真分析診斷,而導致暴雨預報空報的重要原因;同時各家數值預報對降水量級預報偏大,特別是Wfr的預報偏大了一到兩個量級、T639數值物理量預報偏強,也是導致對天氣形勢判斷失誤,從而出現對降水量級預報過大的原因之一。
因此,對于這種局地性的暴雨預報,需要認真分析天氣形勢是否支持預報暴雨天氣發生的可能,是否有物理量場支持降水天氣系統和降水的發展和加強。同時要通過診斷,認真分析能量、動力、水汽條件是否滿足強降水天氣發生的條件。目前,數值預報產品的種類較多,其預報準確率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各家數值預報產品在預報某一地區和某一要素時,它們的差別還是較大的。所以 ,在實際預報工作中,還需要針對多個歷史個例的進行總結分析,總結出各地區、各種災害性天氣發生的要素指標,為將來災害性天氣預報做好基礎。
[1]劉運成.青藏高原東側一次連續大暴雨過程濕Q矢量分析[J]. 氣象,2006,32(12):44-49.
[2]段海霞,畢寶貴,陸維松.2004年9月川渝暴雨的中尺度分析[J]. 氣象,2006,32(5):74-79.
[3]毛冬艷,錢傳海,喬林,等.貴州南部一次突發性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J].2007,30(5):601-609.
[4]施望芝,金琪,劉靜,等.強降水落區中單站降水診斷分析和預報[J].氣象科技,2005,33(1):19-20.
[5]汪麗新.8月7日葫蘆島地區局地大暴雨漏報原因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6):14504-14507.
[6]匡順四,王麗榮,劉金平.石家莊盛夏一次暴雨空報診斷分析[J].干旱氣象,2009,27(1):40 -45.
[7]黃慧君.2008年夏季云南一次區域性強降水空報的診斷分析[J].暴雨災害,2010,29(3):284 -288.
[8]張勁梅,莫偉強,張錦標.一次連日暴雨精細化預報偏差的原因分析[J].廣東氣象,2012,34(2):20-23.
[9]宋艷華,謝玉宏,涂宏蘭,等.一次暴雨空報和預警失誤分析[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9,11(4):31-35.
[10]鐘有萍,陳曉弟,徐大紅,等.銅仁致洪暴雨的短期數值預報產品釋用預報業務系統[J].貴州氣象,2001,2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