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茵,王天鏡
(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氣象局,貴州 修文 550200)
我縣是貴州省內獼猴桃生產大縣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展人工栽培研究以來,引進了十多個獼猴桃品種進行試種。從90年代開始在全縣進行規?;N植,通過選育和高節換種,形成了以貴長為主栽品種的獼猴桃基地,主要分布在六廣、谷堡等4個鄉鎮,初步形成了以“六廣河”牌獼猴桃為品牌的特色產業。根據省農業委員會的安排及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規劃,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全縣建成1.33萬hm2獼獼猴標準化基地,到“十三五”期末,全縣獼猴桃種植規模達2萬hm2。截止目前,全縣獼猴桃基地面積約0.67萬hm2,其中已掛果約0.2萬hm2,處于盛果期的約0.13萬hm2。種植農戶獲得了較大的收效,通過近兩年來的統計,貴長品種獼猴桃,產值近14 800元/667 m2(2012年市場收購價:9元/kg),相當于傳統種植收入的10倍。為了進一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縣技術人員在種植區域、品種、配套技術,種植氣象條件等方面進行研究,得出雖然氣象條件有利于獼猴桃的種植,但仍受到獼猴桃萌芽時的低溫和夏季的高溫干旱影響。為了使獼猴桃產業升級,發揮我縣區位優勢,合理利用獨特的氣候資源,為全縣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氣象保障服務,當地氣象部門與農業部門合作,從2001年起就進行了獼猴桃不同區域栽培試驗及引種試驗,分析了氣象條件對獼猴桃生長發育的影響,結合歷年修文氣候與海拔等因素,提出了獼猴桃種植的適宜區與次適宜區,篩選出當家品種,為當地趨利避害發展獼猴桃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2001—2010年連續在六廣(海拔800~1 000 m)、谷堡(海拔1 000~1 200 m)、龍場(海拔1 200~1 300 m)、久長(海拔1 300~1 400 m)等地進行獼猴桃區域種植試驗。種植品種為貴長。在管理基本一致的情況下,于每年3月上、中旬獼猴桃萌芽期,5月上、中旬開花期,6—7月幼果期,12—次年2月休眠期,觀察記錄不同海拔種植獼猴桃的適應性。
2001—2010年在谷堡鄉進行引種試驗,引種品種為貴長、秦美、米良、海沃德。試驗地海拔1 160 m,土壤為黃沙泥土,在管理基本一致的情況下考查猻猴桃種植的適宜品種。
從表1和試驗結果看出:不同海拔利用的光、熱、水資源不同。隨著獼猴桃種植海拔的升高,生育期逐漸延長,在海拔1 300 m的范圍內,獼猴桃產量隨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在海拔1 300 m以上地區,產量隨海撥升高而下降。同時可見,隨著海拔的升高,萌芽期(3月)遇零下低溫的頻率增大;隨著海撥的降低,出現35℃以上的高溫頻率增大,品質有所下降,日灼果增多。由此說明:在海拔1 000~1 300 m的區域是修文種植獼猴桃適宜區,其它海撥區域為獼猴桃種植次適宜區。

表1 2001—2010年不同海撥生育期及結果
從表2和觀察結果看出:參試的4個品種都適應當地氣候種植,抗病、適應性強、耐貯藏。但在萌芽時(3月)遇零下低溫,4個品種都會不同程度造成幼芽凍傷。產量以貴長、米良、秦美高;產值以貴長最高(以2010年市場價格計算)商品性以秦美、貴長、海沃德好。綜合各因素,以貴長品種最好,它的適應性強,生長旺盛,抗病、結果早,座果率高,豐產,果實耐貯藏;果肉又細致汁多,味甜、香味濃,深受消費者青味,可作為目前修文推廣的當家品種。

表2 2001—2010年不同品種生育期及結果
3.3.1 溫度 獼猴桃屬喜溫、怕低溫、忌高溫的藤本果樹,據徐丹丹[1]等研究,獼猴桃正常生長要求年均氣溫10~18℃,最適年均溫為13~17℃,需活動積溫4 000~6 000℃。當春季日均氣溫高于10℃,獼猴桃開始抽梢。12℃開始開花,15~20℃開花最適宜。從開花至果實成熟,歷時130~150 d,需要活動積溫2 800~3 000℃。生長初期當氣溫低于0℃,幼芽易受凍,夏季高于35℃時,易產生日灼果,降低品質。秋末冬初,要求日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下。進入休眠期要求有20~30 d日均氣溫低于7℃,否則休眠不足,翌年發芽不整齊,花芽有枯死、脫落現象,溫度在-12℃以下,易遭受凍害,影響安全越冬。
從1977—2006年修文縣及各鄉鎮的年平均氣溫資料看(表3、表4),30 a中全縣年平均氣溫13.8℃,只有1 a年平均氣溫為12.8℃,其它年份年平均氣溫在13.3~14.5℃,活動積溫在4 909.3~5 292.5℃;從表3又看出,各鄉鎮年平均氣溫在13.0~15.7℃,均在獼猴桃生長適宜范圍內,加上境內大多數的鄉鎮無35℃以上的高溫,不會對獼猴桃生長和產量構成重大影響。開花期的5月上旬至中旬,旬均溫分別在17.3℃和18.2℃,有利于獼猴桃開花授粉。開花到成熟活動積溫為2 820~3 027℃,完全能滿足開花到成熟的活動積溫;有利于獼猴桃的生長和成熟。雖3月份存在零下低溫及六廣、大石夏季存在35℃以上的高溫危害,但3月份低溫一年只出現一次,高溫年均也不超過5 d,對幼芽和品質影響較小。秋末冬初日均溫在10℃以下,進入休眠期的12月、1月、2月的月均溫為5.4℃、3.9℃、6.0℃,低于正常休眠需要7℃以下20 d以上的低溫天氣,碓保了獼猴桃的正常休眠。同時從表3看出,境內最低氣溫為-6.4℃,無-12℃以下低溫,也確保獼猴桃安全越冬,以上分析可見,當地氣溫適宜獼猴桃生長,境內是獼猴桃種植的適宜區和次適宜區。

表3 全縣及各鄉鎮年平均、最高、最低溫度 (單位:℃)

表4 修文縣歷年1—12月溫度資料統計 (單位:℃)
3.3.2 光照 獼猴桃除幼苗期喜蔭涼,忌強光直射外,隨著樹齡的增長,要求較強的光照,充足的光熱時間和光熱強度是獼猴桃生長健壯、葉片厚實、葉色濃綠的必要條件。據金方倫等的研究[2],獼猴桃需要40% ~45%的日照率(株間日照/自然日照)才能正常開花結果,增加坐果率。若過分蔭蔽,則枝條生長不充實,下部枝條易枯死,結果少或不結果,果實小,品質差。而光照過強,影響品質,甚至大量落果??傊?,獼猴桃的一生要求較多的漫射光,要求年日照時數1 100 h以上,光照過強過弱都會影響獼猴桃的光合作用,導致植株營養不良,造成落花落果。
從1977—2006年修文縣的氣候資料看,當地日照時數年最少991.1 h(30 a中只有2 a略少于1 100 h),年最多 1 613.1 h,年平均 1 307.9 h,完全能滿足獼猴桃生長需日照1 100 h的要求。從表5看出,日照時數從少到多,再從多到少,適合幼苗期喜蔭涼和隨樹齡增大需日照多的要求,為獼猴桃生長創造了條件。從5表又看出:修文3—10月日照時數為74.5~201.8 h,日照百分率為23% ~48%,月平均陰天數以9月較少,平均為17 d(均超過半個月),其它月份陰天數在19.5~24.3 d,平均總云量8.3??偟那闆r是陰天多,日照較少,直射光少,太陽輻射強度小,多散射光和漫射光,有利于獼猴桃的生長。存在不利因素是個別時段陰雨天較多,日照少,導致光合效率低,葉片薄,病害多,爛果多,影響產量和品質。如2002年8月9—18日連續陰雨,無日照,雨量達125.1 mm,造成落果較多,減產達15%。但通過搭架、修剪等生產措施能達到減少蔭敞,增加漫射光。

表5 修文3—11月月平均日照概況
3.3.3 降水 獼猴桃的根系淺,肉質根,骨干根很少,側根不發達,地上部葉形大而稠密,葉片薄大,且根、莖木質部的導管較粗大,水份蒸騰量大,需水較多,屬耐旱性弱的樹種。據翟廣華等的研究[3],獼猴桃種植要求降水量在800 mm以上,空氣相對濕度70% ~80%的山區較適宜。又據胡曉紅[4]等的研究可知,水分不足,會造成葉片萎蔫及落葉、落花、落果,并影響果實膨大,嚴重時會引起植株死亡。水份過多,容易誘發病害,根皮易變黑腐爛,枝葉凋萎,果實脫落,嚴重時造成根系缺氧導致植株死亡。

表6 修文縣歷年3—10月降水資料統計
由表6可見,修文年平均降水量1 185.8 mm,年蒸發量1 189.2 mm,相對濕度均在80%左右,能滿足獼猴桃生長需水較多的要求。龍其是前段雨水少,5—9月雨水多,適合獼猴桃生長發育。不利的因素是春旱出現頻率高達94%,夏旱達39%,秋旱達37%,暴雨年均為4d及連續陰雨(最長達19d)、連續無雨等降水分布不均的現象發生,雖災害程度不嚴重,但對獼猴桃生長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如2004年5月11—19日降雨147 mm,空氣濕度90%,造成開花授粉困難;又如2004年7月9—24日降雨252.1 mm,空氣濕度90%,造成獼猴桃普遍落果;因此,為了確保獼猴桃正常生長,建園時要配套水利設施,當旱情出現時,要及時適當澆水,提高土壤和空氣濕度,另外暴雨時要及時排水,以免造成根系受損。
3.4.1 夏旱 夏旱基本每年出現,嚴重夏旱平均3年1次,如2003年7月12日—8月31日持續干旱52 d,又如2007年8月5—22日,降雨僅3.6 mm,高溫干旱造成枝葉萎蔫、落葉、果實皺皮、落果及口味變差、不耐貯運等現象。因此,當地獼猴桃種植必須完善灌溉設備,當旱情出現時,及時適當澆水,提高土壤和空氣的濕度,以防干旱的影響。
3.4.2 低溫 據統計:30 a年中3月份低溫出現機率達50%,特別是2003年3月10日出現-3.5℃低溫和2005年3月5日出現-2.9℃低溫,造成芽葉凍傷,致使當年減產達15%左右,高海拔區域減產達25%左右。因此,當地發展獼猴桃生產應選擇在海拔1 300 m以下地區種植為宜,以防低溫造成芽葉凍傷。
3.4.3 暴雨、洪澇 當地暴雨(最大162.3 mm)、洪澇一年少則2次,多達6次,歷年平均4 d,以6月最多,5月和7月次之,而且雨量集中,6月暴雨日數占全年日數的43%,排水不良會造成土壤濕度過大,根系生長受阻,植株生長不良。如2007年7月24—30日連續降暴雨,雨量達126 mm,使平地種植的獼猴桃普遍發生漬害,造成枝葉凋萎、果實脫落。因此,獼猴桃種植提倡在緩坡地種植,在平地種植必須采取四周開排水溝,雨后加強清溝排水,以免造成漬害。
①褐斑病。褐斑病是猻猴桃常見的多發病,在缺鈣的土壤中易發生,從試驗得知,獼猴桃謝花后在樹盤周圍每平方米撒生石灰50~80 g翻入土中;或噴施波爾多液,每隔2周一次,連續2~3次,可以減輕和預防褐斑病的發生。
②黑斑病。黑斑病也是獼猴桃常見病害,從試驗得知,在6月份用500倍多菌靈集中統一防治,每隔2周一次,連續2次,可以減輕和預防黑斑病的發生。
③葉蟬。是危害獼猴桃生長的主要蟲害,嚴重時可使產量損失1/4~1/3,從試驗得知,適時采用800~1 000倍的敵百蟲或敵敵畏集中統一時間防治和冬季清園消毒,或應用頻振殺蟲燈誘殺,都可有效控制蟲害大量發生。
①氣候條件適宜,夏無酷暑,春秋暖和,冬無嚴寒,雨量充沛,光照適宜,具備獼猴桃生長所需的溫、光、水等條件,雖常發生旱災、晚霜與低溫、暴雨的危害,但并不嚴重,對獼猴桃生長利大于弊,修文縣發展人工栽培獼猴桃是完全可行的,同時區域試驗為境內獼猴桃生產基地的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②土壤條件適宜,土地污染程度少,生態條件優越,適合獼猴桃栽培的土地面積占全縣土地面積68%以上,為獼猴桃基地的建設創造了條件。
③發展獼猴桃品種要對路,否則效益差。結合本文研究結果,選擇貴長等品種,既適應性強、抗病,味甜、香味濃,產量高、產值好,又受消費者歡迎,可以達到充分利用氣候資源,效益好的目的。今后應在此基礎上,不斷引進新品種,進行品種更新。
④種植獼猴桃技術要配套,否則產量低,病害多而重,不能適應當地雨水多、濕度大的氣候特征。結合本文研究結果,修文縣種植獼猴桃,要求高標準建園,pH值在6.5~7.5的壤土或沙壤土,配套T型架,雌雄株搭配,人工授粉、栽植時期宜選在獼猴桃休眠期(12月—次年1月),以適應當地氣候條件,適時藥劑防治等措施,加快獼猴桃基地的建設。
[1]徐丹丹,等.獼猴桃人工栽培生態氣候條件調查[J].貴州農業科學,2007,35(3).
[2]金方倫.黔北地區獼猴桃的生物學特性及豐產栽培技術[J]. 貴州農業科學,2003,03.
[3]翟廣華.適宜獼猴桃生長的環境條件[J].山東農機化,2006,12.
[4]胡曉紅.六盤水地區影響獼猴生長的氣候條件分析[J].現代農業,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