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可,陳 慧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上海 201804)
電動助力轉向系統(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已逐漸成為現代汽車助力轉向系統的主要發展方向。永磁同步電機(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由于其功率密度高、體積小、轉動慣量小、損耗轉矩小和可靠性高等優點,正越來越多地應用于EPS系統中[1]。而在永磁同步電機的各種高性能轉矩控制中,電機轉子位置信息必不可少。為獲取精確的轉子位置信息,通常選用旋轉變壓器或霍爾編碼器,但旋轉變壓器成本高,霍爾編碼器精度低、溫度適應性差,且機械式傳感器的引入會使系統更加復雜,降低了系統的可靠性。因此,從降低EPS的系統成本和提高其可靠性的角度考慮,無位置傳感器控制技術在EPS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目前,PMSM無位置傳感器控制技術可分為適用于低速和中高速的兩類方法。電機處于低速時利用電機凸極性來檢測轉子位置,主要為高頻信號注入法[2-4]:在電機中注入特定頻率的高頻信號,通過解調高頻感應電流來獲取轉子位置信息。此種方法利用電機結構性凸極或飽和性凸極來獲取位置信息,不受電機參數變化的影響,但隨著電機轉速的增大,信號處理復雜,高速區動態性能下降,估算效果變差,因此較適用于低速區。中高速時通過電機的反電動勢估計轉子位置信息,主要有磁鏈估計法[5]、狀態觀測器法[6-7]、模型參考自適應法[8]等。此類方法結構相對簡單,動態性能好,但對電機參數敏感,在低速區由于信噪比降低,很難準確提取轉子位置信息,因此較適于中高速運行。
為了實現PMSM全速域無位置傳感器控制,須在低速時采用高頻信號注入法,中高速區采用基于反電動勢的方法,即將兩類方法結合起來。通常兩類方法結合的方式采用直接切換的方式[9],而為了保證兩類算法之間的平滑切換,還有采用加權函數對兩種算法的位置誤差信號進行融合的方法[10]。本文中以EPS為應用對象,以電機轉矩波動為重點指標,探討PMSM無位置傳感器的混合控制策略,在分別介紹脈動高頻電壓信號注入法和D狀態觀測器法的基礎上,討論兩種方法切換的規則和切換區間,利用系數加權對兩種方法估計的轉速進行融合,從而保證算法的平滑切換,同時對電機輸出轉矩進行分析,通過仿真驗證了混合控制下電機轉矩波動指標滿足EPS的要求。
脈動高頻電壓信號注入法[2-4]即在轉子同步旋轉dq坐標系下,在d軸上注入高頻正弦電壓信號。在dq坐標系下,若注入的高頻信號頻率遠大于電機運行基波頻率,可得到PMSM的高頻電壓模型為
脈動高頻電壓注入法只在估計的同步旋轉坐標系的d軸注入高頻正弦電壓信號,假設注入信號的頻率為ωh,幅值為Vh,注入信號為
則可以得到高頻電流為

通過帶通濾波器將注入信號頻率下的q軸電流信號提取后,對其進行幅值調制,并經低通濾波器(LPF)后可得到用于估計轉子位置的誤差信號,即
利用上述轉子位置誤差信息,可以構造出轉子位置觀測器,如圖1所示。
D狀態觀測器[6]是在通用旋轉坐標系下,依據電機模型觀測出轉子磁鏈的大小和方向。如圖2所示,正交的γ-δ坐標系即為以任意角速度ω旋轉的通用坐標系,旋轉方向定義從γ軸向δ軸方向為正。由于所觀測出的轉子磁鏈是在通用旋轉坐標下,因此還須構建一個鎖相環,將通用旋轉坐標系的γ軸鎖定在d軸上。
在通用旋轉坐標系下,PMSM的電磁特性方程[6]為
上述式中2×1矢量V1、i1和Φ1為定子電壓、電流和磁鏈;Φf為常數;ωγ為轉子電角速度;s為微分算子;I為單位矩陣。
由式(6)~式(10)可構建如下狀態觀測器來估計轉子磁鏈:

式中:g1=const,g2=const>0。
通過D狀態觀測器可以得到γ軸上的轉子磁鏈,其相位估計值也為γ軸上,因此需要鎖相環將γ軸鎖定在轉子N極上。通過位置誤差信息構建一個閉環相位同步控制器,即可將轉子速度同步估計出來。位置估計模塊的鎖相環等效模型如圖3所示,其中相位比較器(PD)、壓控振蕩器(VCO)和低通濾波器分別為鎖相環的3個基本組成部分。
為了實現永磁同步電機在全轉速域內的無位置傳感器控制,須將脈動高頻電壓信號注入法和D狀態觀測器法結合起來。最簡單的方式是采用直接切換的方法,但考慮到保證平滑切換的原則,本文中采用在過渡階段由兩種方法進行系數加權的方式共同決定。PMSM無位置傳感器混合控制的系統結構如圖4所示。
混合控制算法的重點是選定合適的切換區間和設計系數加權算法。其中需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1)保證在切換區間內,兩類算法的估計效果相差不大;(2)保證兩類算法實現平滑切換,在切換區間內,電機轉矩輸出性能不會有嚴重的惡化。為了討論確定混合控制算法切換區間,進行了相關仿真實驗。其中電機參數采用一臺EPS用助力電機的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永磁同步電機的參數
綜合考慮EPS的指標要求,仿真實驗中,選擇注入高頻信號的幅值為1V,注入頻率為1kHz。令輸出轉矩的目標指令值為恒值,通過緩慢增加電機的轉速,來分別觀測兩類算法在不同轉速下的轉子位置估計效果,從而選定算法切換區間。圖5和圖6分別為高頻信號注入法和D狀態觀測器法在電機轉速為10~15rad/s時的轉子位置估計結果。
由圖可見,永磁同步電機轉速在5s內由10增加到15rad/s,兩種算法的轉子位置估計誤差在±1°電角度,估計誤差基本相當,且該轉速區間內兩種算法位置誤差基本保持不變,滿足切換區間內兩種算法估計效果不會出現突變的要求。因此,選擇轉速10~15rad/s為兩種算法的切換融合區間。在切換區間內,對兩種算法采用系數加權的方法以實現平滑過渡,加權算法如圖7所示。此外,為減小注入的高頻信號對電機輸出性能的影響,當過渡到中高速后,在15~20rad/s的區間內勻速將高頻注入電壓信號的幅值減小直至為零,相當于在中高速下僅有D狀態觀測器工作。而當電機轉速低于20rad/s時,高頻電壓信號又會重新注入到電機內。
在Simulink中搭建了PMSM無位置傳感器混合控制系統仿真模型,采用永磁同步電機矢量控制中id=0的控制方法,對混合控制系統的估計效果和電機轉矩波動指標進行仿真驗證。仿真實驗中,電機輸出轉矩指令值設為恒定值1.44N·m,電機轉速指令值和仿真實驗結果如圖8所示。
圖8中電機轉速指令值從0開始,勻速增加到25rad/s,保持恒速4s后,由25rad/s減到0,并保持零速4s。由仿真結果可以看出,算法切換第1次發生在5.6~6.4s,第2次發生在13.6~14.4s。混合控制下,電機轉速估計值可以很好地跟蹤目標值;高頻信號注入法加權系數Kh的變化符合設計的加權函數;電機轉子位置估計值也可以很好地跟蹤實際值,最大位置估計誤差在±2°電角度。估計系統在算法切換區間可以完成平滑過渡。
圖9為混合控制下電機轉矩輸出仿真結果。可以看出,在0s時刻,即使電機轉速為零,電機轉矩輸出也可以很好地跟蹤指令值。高頻信號注入法工作階段,1kHz高頻信號對輸出轉矩波動產生了影響,相比之下中高速時的轉矩波動則明顯小很多。而由圖中還可以看出,當算法切換結束后,由于高頻注入信號的幅值逐漸趨于零,中高速下實際僅有D狀態觀測器工作。對輸出轉矩進行分析發現:高頻信號注入法單獨工作且維持在零速時,最大轉矩波動約為2.1%;加減速時,高頻信號注入法最大轉矩波動約為2.8%;D狀態觀測器法單獨工作,最大轉矩波動約為1%;切換區間內最大轉矩波動約為3%。因此,混合控制下的電機轉矩波動表現滿足EPS轉矩波動指標在2% ~5%的技術要求[11]。
為進一步分析電機輸出轉矩波動的頻率成分,仿真實驗中將轉矩指令值設定為幅值1.44N·m,頻率為5Hz的正弦信號。對電機轉矩輸出結果進行頻譜分析,如圖10所示。由圖中可以看出,輸出轉矩波動中存在1kHz附近的高頻波動成分,這正是由注入的高頻信號引起的。考慮到EPS中機械時間常數遠大于電氣時間常數,頻率高于50Hz的轉矩波動會被機械系統濾除,不會反映到轉向盤上。因此,上述高頻信號注入法中3%左右的最大轉矩波動,在EPS上會被機械系統濾除高頻成分,電機輸出轉矩波動對EPS的影響會進一步降低。因此,在理論上永磁同步電機無位置傳感器混合控制策略應用于EPS是可行的。
探討了基于脈動高頻信號注入法和D狀態觀測器法的EPS用永磁同步電機無位置傳感器混合控制方法。低速時采用對電機參數不敏感的脈動高頻電壓注入法,中高速時采用算法更加簡單的D狀態觀測器法。通過仿真分析選取了混合控制的算法切換區間,并在切換區間內對兩種算法進行系數加權。仿真結果表明,以EPS作為應用對象,脈動高頻電壓信號注入法和D狀態觀測器法電機輸出轉矩波動均低于3%,滿足轉矩波動的技術要求,并且在算法切換的混合控制區間,估計系統可以做到平滑過渡,EPS用永磁同步電機無位置傳感器混合控制方法理論上具有可行性。
[1] 陳慧,楊磊,南楠,等.汽車轉向系統電子化技術發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35-69.
[2] 秦峰,賀益康,劉毅,等.兩種高頻信號注入法的無傳感器運行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5,25(5):116 -121.
[3] Ji-Hoon J,Seung-Ki S,Jung-Ik H,et al.Sensorless Drive of Surface-mounted Permanent-magnet Motor by High-frequency Signal Injection Based on Magnetic Saliency[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2003,39(4):1031 -1039.
[4] 馮英本,陳慧.基于高頻信號注入的EPS用SPMSM無傳感器控制[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11(S2):65-69.
[5] Batzel T D.Improved Angular Velocity Estimation for High Performance Sensorless PMSM[C].Power Electronics in Transportation,2004:89 -96.
[6] Shinnaka S.New“D-State-Observer”-Based Vector Control for Sensorless Drive of 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Motor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2005,41(3):825 -833.
[7] 陳福海,陳慧,馮英本.EPS用永磁同步電機準無位置傳感器控制[J].汽車工程,2010,32(7):617 -620.
[8] 王慶龍,張崇巍,張興.基于變結構模型參考自適應系統的永磁同步電機轉速辨識[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8,28(9):71-75.
[9] Andreescu G,Pitic C I,Blaabjerg F,et al.Combined Flux Observer with Signal Injection Enhancement for Wide Speed Range Sensorless Direct Torque Control of IPMSM Drive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2008,23(2):393 -402.
[10] 王高林,張國強,貴獻國,等.永磁同步電機無位置傳感器混合控制策略[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2,32(24):103 -109.
[11] Guang L,Kurnia A,De Larminat R,et al.Position Sensor Error Analysis for EPS Motor Drive[C].Electric Machines and Drives Conference,2003:249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