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祥青
目前,我國周邊形勢趨于復雜,這是我們面臨的客觀事實,甚至有人認為我國的戰略機遇期窗口已經關閉。我認為,對于戰略機遇期的判斷及抓住并利用好機遇期的關鍵在于自身,而非完全由客觀條件所決定。
那么,如何處理戰略機遇期與國內外重大危機事件之間的關系呢?
“戰略機遇期的時間窗口已經關閉”的觀點,是基于國際上的兩件大事所作出的判斷:一是歐美債務危機,一是西亞北非劇變。但是戰略機遇期和歐美債務危機、西亞北非變局到底有怎樣的聯系?能否因為這樣一些變局和變化,就說戰略機遇期結束了呢?
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歐美債務危機對美國、歐洲而言,意味著他們將把主要資源和精力放在脫困療傷、重振經濟、戰略收縮、體制變革上,這是一個不得已的戰略選擇。
基于過去30多年的積累,我國比歐美的處境要好得多,7%-8%的增長率仍然比西方國家要快,這凸顯了我們的機遇。西亞、中東、北非的劇變也會對我國經濟產生影響,而且這個影響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無論怎樣它產生的沖擊是潛在的,而非現實的。

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對于危機的處理以及抓住并利用好戰略機遇期,關鍵在于戰略選擇、政策制定和策略運用,而非完全由外部和客觀條件所決定。如果我們不走改革開放的路子,即使外部環境很有利,我們也取得不了今天的成就,但我們堅持了改革開放政策不動搖,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不動搖,即使外部環境一時出現惡化,我們也能應對自如,穩坐“釣魚臺”。
在看到環境趨于復雜嚴峻的同時,也要看到周邊環境當中還孕育著新的希望。如南海局勢升溫,釣魚島危機事件發生,但臺海形勢仍然是呈現緩和的趨勢;在北部,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繼續鞏固;在西部,上合組織的深化和擴大都面臨著機遇。(來源:《紅旗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