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
短期突然出現的下肢水腫,多見單側下肢水腫,如小腿部皮膚繃緊水腫并伴有紅腫熱痛的表現時,多考慮為丹毒或急性蜂窩組織炎,進一步查血象,了解細菌感染嚴重程度,積極予以抗感染的治療。單側水腫,伴腫脹的下肢脹痛明顯,皮膚溫度升高,但皮膚顏色無發紅而多顯蒼白,行走時疼痛加重時,需考慮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進一步查下肢血管超聲,明確血栓后,可行靜脈溶栓治療。超聲檢查未見深靜脈血栓形成,若同時伴有乏力、消瘦、腹脹等,需考慮有下腔靜脈阻塞可能,查腫瘤指標、腹部CT,必要時行下腔靜脈造影。
緩慢出現或加重的下肢水腫,多為雙下肢水腫,需詳細了解患者既往病史、伴隨癥狀和服藥情況。有心臟疾病患者在心衰加重時會出現下肢水腫,多見于踝部,同時伴有氣急、胸悶、乏力和活動耐力減弱,進一步查心臟超聲、BNP(心衰定量標志物)等,積極地給予心臟疾病和改善心功能的治療。下肢水腫伴有顏面浮腫,同時有高血壓、尿液改變(血尿、蛋白尿與管型尿),那說明水腫與腎臟疾病有關,進一步查腎功能、血糖、血脂、尿微量及尿蛋白測定等,及時到腎臟專科治療。既往有腫瘤、肝硬化、營養不良或消化不良等病史,由于白蛋白攝入減少或代謝異常時出現低蛋白血癥,也是引起下肢水腫的主要原因,但水腫特點多為凹陷性水腫,進一步查血清中白蛋白并予以糾正。甲狀腺手術或甲狀腺結節的病人,需要定期監測甲狀腺功能,甲狀腺機能減退或亢進時也會出現粘液性水腫,顏面部多見,也可見脛前水腫,適量甲狀腺激素補充或甲亢的治療后即會消失。藥物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許多藥物都會引起踝部或下肢水腫,老年人使用的藥物中較常見的有降壓藥、胰島素、噻唑烷二酮類降糖藥、糖皮質激素、雌激素、甘草片等。
除此之外,老年人最多見的下肢水腫往往與靜脈瓣功能減退有關,而靜脈瓣功能除了與病人的靜脈曲張嚴重程度相關,還與高齡、瓣膜纖維化、血管彈性減弱等因素有關,多表現為久坐、久立或勞累時出現雙腳浮腫,但在平臥或休息后可逐漸消失。西醫多以利尿劑治療,長期應用會造成低鉀性肌無力,糖、脂、尿酸等代謝紊亂,低血壓等。中醫認為,水腫主要是因為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職,三臟之中尤其以脾最重要,脾虛水濕內停是最常見的病機。老年人由于飲食勞倦,或久病多病,或情志不暢,常致脾氣受損。脾屬土,喜燥惡濕,司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谷,不能升清降濁,致水濕不得下行,泛于肌膚而致水腫。治宜健脾益氣利水。中藥常用黃芪、黨參、白術溫運脾陽;茯苓、生薏以仁健脾燥濕;防己、車前子、澤瀉等滲利小便,使濕濁從小便而出,達到益氣健脾、利水消腫之功,長期服用亦能補益氣血,強身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