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那木格 汪璽 張德罡 師尚禮
摘要:通過查閱資料和調查走訪總結了蒙古族草原畜牧業資源。結果顯示,目前,生活在中國境內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特等6個著名大草原區和新疆巴音郭楞、博爾塔拉牧區及青海省海西牧區、甘肅肅北牧區;飼養畜種以蒙古馬、蒙古牛、蒙古羊為主。培育了“三河馬”、“三河牛”、“草原紅牛”、“烏珠穆沁牛”、“烏珠穆沁肥尾羊”、“敖漢細毛羊”、“鄂爾多斯細毛羊”、“阿爾巴斯白山羊”、“阿拉善駝”等優良家畜品種;草原建設以草庫倫、牧草種植、飼草飼料儲備和掘井、訪火等為主。歷史上曾采用“古列延”的形式游牧和狩獵,公元13世紀,轉變為“阿寅勒”游牧方式,因阿寅勒的游牧形式較“古列延”式更有利于游牧畜牧業的經營與發展。因此,阿寅勒的游牧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關鍵詞:蒙古族;草地資源;畜種資源;草原建設;草地利用
1 中國蒙古族游牧區草地資源概況
1.1 內蒙古牧區
內蒙古高原是中國4大高原中的第2大高原。平均海拔1 000 m。在內部結構上,又有明顯差異,其中,高平原約占全區總面積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與灘川地占8.5%,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約占0.8%、平原與川地中沙漠或半沙化地帶大約又占去了10%。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主要山脈有陰山、大興安嶺、賀蘭山等3大山系。全區有大小河流近1 000條,主要有黃河、西遼河、嫩江、額爾古納河4大水系;水面面積大于100 km2的湖泊有呼倫湖、貝爾湖、達里諾爾、烏梁素海、岱海、黃旗海、查干諾爾、居延海等。在內蒙古高原的東西兩側,各有一片相似的平原,那就是富饒美麗的河套—土默川平原和遼嫩平原。河套—土默川平原座落在陰山腳下,寬廣舒長,肥沃平坦,田連阡陌,渠如蛛網,總面積118.3×104 km2,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2.3% 。
內蒙古現有耕地549×104 hm2,人均占有耕地0.24 hm2,是全國人均耕地的3倍,實際可利用的耕地面積超過800×104 hm2,人均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多為肥力較高的黑鈣土或栗鈣土,水源豐富,灌溉便利,成為自治區東部“谷倉”和重要的經濟作物產區。
全區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影響,形成以溫帶大陸性季風為主的復雜多樣的氣候。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溫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秋霜凍往往過早來臨;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全年太陽輻射量分布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是全區氣候差異的重要自然分界線,大興安嶺以東和陰山以北地區的氣溫和降水量明顯低于大興安嶺以西和陰山以南地區。
內蒙古天然草地遼闊而寬廣,總面積達8 666.7 ×104 hm2,可利用草地面積達6 800×104 hm2,占全國草地總面積的1/4。位居全國5大草原之首,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
內蒙古現有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蓋6個著名大草原,生長有1 000多種飼用植物,其中,飼用價值高、適口性強的有100多種,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堿草、野燕麥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適于飼養牲畜。從類型上看,內蒙古東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質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種類繁多,具有優質高產的特點,適宜于飼養家畜,特別是養牛;中部和南部的干旱草原降水較為充足,牧草種類、密度和產量雖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營養,適于飼養馬、牛、羊等各種牲畜,特別宜于養羊;陰山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氣候干燥,牧草種類貧乏,產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是小畜的優良放牧場地;西部的荒漠草地很適合發展駱駝。
著名的三河馬、三河牛、草原紅牛、烏珠穆沁肥尾羊、敖漢細毛羊、鄂爾多斯細毛羊、阿爾巴斯絨山羊等優良畜種在區內外聞名遐邇。
1.2 新疆牧區
(1)巴音郭楞牧區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6月23日,位于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東南部。東鄰甘肅、青海;南倚昆侖山與西藏相接;西連和田、阿克蘇地區;北以天山為界與伊犁、塔城、昌吉、烏魯木齊、吐魯番、哈密等地、州、市相連。全州行政面積為482 665 km2,占新疆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自治州。“巴音郭楞”系蒙古語,意為“美麗富饒的流域”。巴州現轄8縣1市,即輪臺、尉犁、若羌、且末、焉耆、和靜、和碩、博湖縣和庫爾勒市。自治州首府設在庫爾勒市。巴州有4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近50萬人,占總人口的45%以上,蒙古族人口約4.5萬人。巴州地域遼闊,各類資源非常豐富。有野生動物70多種,鳥類264種;野生植物主要有蘆葦、甘草、紫草、羌活、黨參、雪蓮、羅布麻、麻黃等。塔里木盆地是中國石油資源儲量超過1 000×104 t的3大盆地之一,約1/2在巴州境內,天然氣儲量也很大。
(2)博爾塔拉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州政府所在地為博樂市。全州共有蒙古、漢、維吾爾、哈薩克、回等38個民族,少數民族占30%以上。博州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準噶爾盆地西南邊緣。東西長315 km,南北寬125 km,總面積2.7×104 km2。東部與塔城地區相連,南部與伊犁地區相依,西北部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邊境線長385 km。氣溫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博爾塔拉,蒙古語意為“青色的草原”。歷史上曾是絲綢之路北道的重要通道,被譽為“世外之靈壤”。境內有全國第二大陸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全州土地總面積為 2 493 433.3 hm2,已開發利用土地1 948 272.9 hm2,未利用土地545 460.3 hm2,土地開發利用率為78.14%,已開發土地中飼用牧草地1 597 370.25 hm2,占到了已利用土地面積的82%。地形由東向西呈坡形逐漸增高,適宜棉花、枸杞、小麥、玉米、水稻、油葵、甘草、麻黃、煙草、甜菜、葡萄等多種作物和瓜果生長。
1.3 青海省海西牧區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63年,因在青海湖以西故稱“海西”。該州所在地為德令哈市,“德令哈”是蒙古語,意為“遼闊的金色原野”。北鄰甘肅省酒泉,西接新疆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南與青海玉樹、果洛藏族自治州相連,東與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毗鄰。全州東西長837 km,南北寬486 km,總面積32.58×104 km2,占青海省總面積45.17%。柴達木盆地地勢平坦,土地集中連片,光熱水土條件較好。宜農土地共35.6 ×104 hm2,水資源總量49.05 ×108 m3。現有耕地面積4 300 hm2,在水利有保障的前提下,近期可開發的一、二類宜農土地1 160 hm2。全州草原面積11 133×104 hm2,其中,可利用草地7 066×104 hm2。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野牦牛、野驢、白唇鹿、雪豹、藏羚羊、黑頸鶴等39種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及500多種藥用動植物資源。海西州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江河源頭、雅丹地貌、昆侖山口、萬丈鹽橋、唐代吐蕃墓葬群、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都蘭國際狩獵場等聞名遐邇,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州域主體為舉世聞名的柴達木盆地。境內的主要山脈有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1.4 甘肅肅北牧區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北段的南北兩側,是甘肅肅北蒙古族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地方。肅北之名,源于公元1938年在肅州(今酒泉)之北的馬鬃山地區成立的馬鬃山設治局,于1939年改為肅北設治局沿用至今。自治縣轄地分為南北兩部分,中間與敦煌、安西、玉門3縣市齒錯相鄰。自治縣縣府所在地南山地區,座落于河西走廊西南側祁連山脈西北沿,其地理坐標N 38°13′~40°01′,E 94°33′~98°59′。東接甘肅省玉門市及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南與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天峻兩縣市接壤,西鄰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北靠敦煌、安西兩縣市,面積約3×104 km2。北部馬鬃山地區,距自治縣縣府所在地黨城灣500 km。位于河西走廊西北段,其地理坐標為N 40°42′~42°47′,E 95°31′~98°26′。東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西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南連瓜州、敦煌、玉門3縣市,北與蒙古國為鄰,是甘肅省唯一的邊境地區。面積約3.2×104 km2。自治縣南北兩地總面積約6.2×104 km2,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4%,是甘肅省地域最遼闊的邊陲縣。
2 游牧文化背景下的草原建設
2.1 草庫倫建設
蒙古族游牧在其生產實踐中創立了“草庫倫”這一草原建設方式。草庫倫,就是將草地用欄桿或藩籬圍起,防止牲畜進入,在欄桿內用人力更新草地植被的設施。草庫倫起源于何時,已無法考證。
元代蒙古族詩人達溥化《宮詞》之一首曰:“墨河萬里金沙漠,世祖深思創業難。卻望闌干護青草,丹墀留與子孫看。” 這里“卻望闌干護青草”一句中的“闌干護青草”指的正是草庫倫。可見,最晚在元世祖時草庫倫已得到了運用。元世祖對草庫倫的運用,可視為元朝政府在草原建設方面的一項內容。同時這在客觀上也起到引導王族親貴進行草庫倫建設的作用。草庫倫可以保護放牧場,使放牧場得到休養,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對草原畜牧業的穩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2 飼草飼料儲備
飼草飼料儲備是蒙古族牧民在漫長的牧業實踐中較為普遍運用的一種草原建設方式。布里亞特蒙古人、達斡爾族和鄂溫克族在很早就都有秋季打羊草以用于冬季飼養牲畜的習慣[1]。對于草原游牧民族在其游牧生產中由何時開始進行飼草飼料的儲備已較難考證。成書于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的養羊篇所記飼草儲存方法為:“積茭之法:于高燥之處,豎桑、棘木,作兩圓柵,各五六步許。積茭著柵中,高一丈,亦無嫌”[2]。有研究者指出,《齊民要術》養羊篇“是在北魏這一特定歷史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自身在生產實踐中總結提煉,并且借鑒北方畜牧生產的經驗方法的結果,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社會經濟文化上不斷交匯融合的產物” [3],其中應包括由北方游牧部落或民族學習而來的經驗。此外,《金史·阿魯罕傳》曾記有阿魯罕因馬匹“瘠弱多死”而采用飼補技術的事例[5]。飼補技術的運用必然要求相應的飼草飼料儲備。這表明,在金代已在畜牧業中使用了飼草飼料儲備技術。
與飼草飼料儲備相關聯的是牲畜棚圈的使用。蒙古牧民較早采用了相關技術。飼草飼料儲備與牲畜棚圈建設作為草原游牧民族的一種生產方式,在草原建設中起到了調豐補缺的作用。
2.3 掘井
生產和生活設施的建設是草原建設的重要內容。游牧民族對草原游牧生產中的生產、生活設施建設給予了應有的重視。在蒙古帝國和元代,曾以政府之力掘井以使百姓在漠北草原得以安居樂業。據《蒙古秘史》稱,窩闊臺大汗曾命察乃、委吾兒臺于草原地區掘井:“又曠野之地,除野獸而無所有焉,宜使百姓寬綽居之。乃以察乃、委吾兒臺二司營者為首,使在曠野掘井而甃之”[5],這一工作似乎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窩闊臺大汗甚至將其作為自己的4大功績之一:“又再為之者,俾掘井于無水之地而出水,使眾百姓得水草之便矣。…繼我父合罕之后,益此四事焉”。窩闊臺大汗的這一做法得到了元代一些皇帝的效法。元世祖忽必烈和英宗碩德八剌都曾派兵于漠北掘井。
在草原無人游牧的地區掘井,可以使草原資源得到更為充分的利用,可以緩解原有草資源的使用壓力。
蒙古族、哈薩克、柯爾克孜和塔吉克族,在草原的利用方式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夏季他們在高山或臨水的低地區放牧,冬天則移至較暖和而有積雪的低山和平原或者沙漠地帶。從蒙古帝國一直到清代,新疆北部草原地帶的游牧者基本都是在一定地區內按季節輪牧利用草原,大多數為春秋、夏和冬在三地移動放牧,少數者按春、夏、秋、冬四季在四地輪牧。在地處新疆南部的昆侖山區游牧者,也有冬春、夏秋兩季在兩地輪換放牧的。
蒙古民族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初期,曾采用“古列延”的形式四季游牧和狩獵。到了公元13世紀,蒙古人的四季游牧轉變成“阿寅勒”,這種游牧方式,較“古列延”式更有利于游牧畜牧業的經營與發展。因此,阿寅勒的游牧形式一直沿用到現代。哈薩克族和柯爾克孜族也采用阿寅勒式的四季轉場游牧形式。
在歷史上,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低,草原的利用不夠充分,對草原建設很少。草原保護方面,《衛拉特法典》曾制訂過有關防治草原火災、狼害的規定。清朝對各游牧部、旗的草地進行了劃定,嚴禁越界放牧家畜。
2.4 草原防火
蒙古族對草原防火極為重視,這在其不同時代的習俗和法令中多有體現。宋代彭大雅《黑韃事略》在記述蒙古人的習慣法時稱:“遺火而灸草者,誅其家”。其懲罰可謂嚴厲。北元時期《阿勒坦汗法典》規定:“失荒火致死人命,罰三九,以一人或一駝賠償頂替。燒傷斷人手足,罰二九;燒傷眼睛,罰一九。燒傷面容,杖一,罰五畜。因報復惡意縱火者,杖一次,罰九九”[6]。此處的“一九”是蒙古族法律中常見的牲畜計數單位,是指二匹馬、三頭牛和五只羊。而“二九”、“九九”等皆是“一九”的倍數。所謂的“頂替”則是指賠償一只駱駝或以一人到死者家里勞動以幫助死者家屬維持日常生計。該條法令對因過失引發火災和惡意放火給予了區分,同時,對火災造成人身傷亡的不同情也況作了嚴格的規定。
與上兩條法令相比,《衛拉特法典》在注重對引發火災者懲罰的同時,更注重草原火災的撲滅和對在火災中進行施救者的獎勵。該法典規定:“如有人滅掉已遷出(無人居住)的鄂托克之火,向(遺火人)罰要一只綿羊。從草原荒火或水中救出將死之人,要一五畜”。該法典所謂“一五”,與前述“一九”相同,也是有關牲畜的計數單位,包括一匹馬、一頭牛、二只羊。
3 蒙古族適應游牧的畜種資源
3.1 馬
蒙古牧民主要飼養的是蒙古馬。早在4 000~5 000年前,我國北方民族就已馴化馬匹。如《漢書·匈奴傳》記載,堯舜以前“居乎北邊,隨水草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牛馬羊。” 《元代畜牧業概觀》記述約翰·普蘭諾·加賓尼說蒙古人“擁有牲畜極多;駱駝、牛、綿羊、山羊,他們擁有如此之多的公馬和母馬,以致我不相信在世界的其余地方能有這樣多的馬”。
傳統蒙古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駱駝以及木輪車。馬主要用于騎乘的交通工具,人們在遷徙、狩獵、放牧時都要騎著它,戰爭更需要馬。馬已經成為蒙古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馬是男子漢的翅膀”。蒙古人馬上得天下,素有馬背民族之稱。蒙古人與馬相伴一生,無論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3世紀蒙古人憑借蒙古馬馳騁亞歐大陸,曾建立蒙古帝國。
蒙古馬體高128.6 cm,體長133.6 cm,胸圍154.2 cm,管圍17.4 cm。蒙古馬具有驚人速度及耐力。因分布地區條件不同而形成了幾個主要類群:如烏珠穆沁馬、都河馬、烏審馬、百岔“鐵蹄”馬等。烏珠穆沁馬產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草原。體型結構較好,體格較大,多走馬,是蒙古馬中的最好類群。百岔鐵蹄馬產于內蒙古昭烏達盟的百岔溝,產地多山,馬匹善走山路,步伐敏捷,蹄質堅硬,有“鐵蹄”之稱。烏審馬產于內蒙古烏審旗沙漠,體質干燥,體格小,善于在沙漠中馳騁,用蒙古馬培育的新品種有“三河馬”等。
3.2 羊
蒙古族飼養的是蒙古綿羊和蒙古山羊。蒙古綿羊是我國古老的3大粗毛綿羊品種之一,是中國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粗毛綿羊品種。原產蒙古高原,現分布內蒙古、東北、華北和西北等地。體質結實,適應性強,能耐極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由于分布地區不同,外形和性能差異較大,公羊有螺旋形角,母羊多無角。耳大下垂,鼻梁隆起,體格中等,短脂尾。被毛農區的多為全白色,毛質較好;牧區的全白色很少,頭、頸和四肢毛為黑色或褐色。成年公羊體重35~50 kg,母羊30~40 kg。秋季或入冬發情配種,年產1胎,產羔率105%~110%。每年春、秋季剪毛2次,平均剪毛量1.0~1.5 kg,毛呈辮狀結構,長6~12 cm不等,凈毛率50%以上,屠宰率45%~50%。
羊肉羊奶是肅北蒙古人的主要食品,羊皮是做服裝的原料,而羊毛不但做服裝而且也是做蒙古包不可缺少的材料,蒙古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羊。
利用蒙古綿羊和蒙古山羊培育的優良品種有“烏珠穆沁肥尾羊”、“敖漢細毛羊”、“鄂爾多斯細毛羊”、“阿爾巴斯白山羊”等。
3.3 牛
蒙古族飼養的牛主要是蒙古牛。蒙古牛是中國黃牛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品種。耐粗、耐寒、抗病力強,能適應惡劣環境條件。分布在東北、西北、華北等中國北方地區。
蒙古牛主要產區內蒙古多為高原和山地,海拔在1 000~1 500 m,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0~6 ℃,年降水量150~450 mm,無霜期80~150 d。大部為干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地帶,間有戈壁和少數沙丘。
肅北地區也產牦牛,能在海拔3 200~4 800 m的地區生活,其胸廓發達,心肺發育指數大,心指數為0.45~0.63,肺指數為0.96~1.40。寒冷季節,牦牛胸部腹側下、粗長毛根部著生密而厚的絨毛,借以保護胸、腹內臟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關節,以防受凍。據測定,在海拔3 800 m的草甸草地上放牧9.5 h/d,牦牛日采食鮮草27.86±1.42 kg/d。在牧草缺乏季節,利用其長而靈活的舌,舐食灌叢、落葉、根茬以及殘留在凹處的短草,極耐艱苦,并具有宜于爬山的四肢和似馬蹄鐵樣硬質蹄殼,隨處都可攀登自如。體重由于自然條件不同而有差異,自350~600 kg/頭不等。秋季牧草繁生、膘滿肥壯時,屠宰率有的可達53%。泌乳期5.0~6.5月,年平均產量500~700 kg。
3.4 駱駝
蒙古族主要飼養的是阿拉善雙峰駝。阿拉善雙峰駝,是我國歷史最久、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個品種。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烏拉特后旗、烏拉特中旗和杭錦旗;甘肅省的瓜州縣、肅北蒙古自治縣和民勤縣,青海省的烏蘭縣等地。阿拉善駝,體質結實,結構勻稱,骨骼堅實,肌肉發達有力,個體大小中等,體型呈典型的長方形。頭短而寬,頭位水平,高昂過體。眼大明亮,耳小平展。額頂毛長約10 cm。頸長約90~100 cm,呈“乙”字形彎曲。胸深而寬,背短腰長,后腹向后上方收縮。雙峰皇丘狀挺立,高30~40 cm,乳房小,呈四方形。尾長約400 m。前肢直立如柱,關節強大,筋腱明顯。后肢呈輕度刀狀肢勢。
肅北蒙古族生活的地區屬荒漠或半荒漠以及干旱多戈壁,運輸比較困難,在這種條件下,使用駱駝馱運最為適當,而且駱駝載重量也超過其他牲畜,一向被譽為“沙漠之舟”。不僅用于騎乘,還用于拉車、負重。因而一些有駱駝的人家,多用駱駝轉場搬遷和馱運貨物。駝運一般不用帶草料,通常一早起身即行至午前,中午放牧,讓駱駝得到休息。日落前起身行至深夜,每走一段可以稍事休整,可以說駱駝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連杰.古代蒙古族畜牧業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6).
[2] 賈思勰[北魏].齊民要術(卷六),家禽篇[M].
[3] 楊圣敏.中國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4:294.
[4] 貿金久.蒙古通史[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0:121.
[5] 泰亦赤兀惕·滿昌譯注.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76.
[6] 那仁曹格圖.阿勒坦汗法典及其內容淺析[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