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君, 何卓先, 王 革, 柯保寧, 羅彩蓮, 盧寶榮
(1.廣東省雷州市植保植檢管理站,廣東雷州 524200; 2.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433;3.廣東省雷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廣東雷州 524200; 4.廣東省雷州市附城農業技術推廣站,廣東雷州 524200)
廣東雷州雜草稻的發生與危害及其防治對策
李國君1, 何卓先2, 王 革3, 柯保寧4, 羅彩蓮4, 盧寶榮2
(1.廣東省雷州市植保植檢管理站,廣東雷州 524200; 2.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433;3.廣東省雷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廣東雷州 524200; 4.廣東省雷州市附城農業技術推廣站,廣東雷州 524200)
雜草稻是世界稻田最主要的草害之一,其發生、傳播和危害給栽培稻的生產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廣東省雷州市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水稻生產地,一年可以種植兩季水稻,素有“粵西糧倉”之稱。20世紀90年代以后,雜草稻隨著直播栽培技術的推廣而迅速傳播,逐漸成為雷州稻田的主要害草之一,給當地的水稻生產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雜草稻分蘗力強和落粒性強、在土壤種子庫中存活時間長、能模仿栽培稻品種的形態特征,并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對其進行防治非常困難。針對上述問題以及雜草稻對水稻生產的影響,對雜草稻在雷州市稻田生態系統中的來源、傳播、分布范圍、發生狀況以及水稻耕種方式對雜草稻群體動態的影響進行了調查研究,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對策和管理措施,希望將雜草稻的發生和危害降低到最小水平。
雜草稻;雜草危害;形態變異;耕作方式;雜草控制
雜草稻(Oryzasativaf.spontanea)是禾本科(Poaceae)稻屬(Oryza)的一年生植物,它廣泛發生于世界各地的稻田生態系統中,與栽培稻競爭水分、陽光、養分和其他生長資源。雜草稻具有極其豐富的形態和遺傳變異、顯著的種子落粒性、不同程度的種子休眠性以及模仿栽培稻品種形態特征的習性[1-3],加之較強的繁殖和擴散能力,非常難以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因此雜草稻已經成為栽培稻田的惡性雜草。近年來,隨著水稻生產和管理方式的改變,如直播技術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移栽技術、粗放的田間雜草管理取代了傳統的精耕細作,致使雜草稻在世界范圍內廣泛發生和迅速擴散。目前,雜草稻在世界各地的稻田中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包括亞洲、歐洲南部、拉丁美洲、北美洲和澳洲的水稻種植區,對當地的水稻生產造成了嚴重危害[1,4],威脅了全球的糧食安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將其列為世界稻田的第三大草害[2]。由此可見,雜草稻的發生和危害很有可能對我國未來的水稻生產以及糧食安全保障帶來潛在的重大威脅。
我國廣東省雷州市由于其適宜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一年可以成功地種植兩季水稻和一季其他作物,成為廣東西部地區的重要水稻生產基地,素有“粵西糧倉”之稱。上世紀90年代初該地區水稻年種植面積均在4.6萬hm2以上,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近幾年水稻年種植面積穩定在6.3萬hm2左右,年水稻生產總量達到近30萬t,除滿足整個雷州市對稻米的需求外,還有30%的稻米外銷到珠三角地區和海南等省。特別是位于雷州市8個鎮的1.5萬hm2連片稻田(也稱“洋田”),常年種植兩季水稻的總面積為2.9萬hm2,總產達20.2萬t,對整個廣東省的水稻生產具有重要的貢獻。但是,近年來隨著水稻直播面積的不斷增加,雜草稻的發生和危害也逐年加劇。自20世紀90年代初起,雜草稻逐漸成為雷州稻田的主要草害,對雷州市水稻生產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因此,深入研究雜草稻群體在雷州市稻田生態系統中的來源、傳播、分布范圍、發生狀況、與水稻耕種方式相對應的種群動態關系及其對水稻生產可能帶來的影響等,并根據上述問題設計防治對策和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顯得尤為重要。以雷州地區雜草稻發生、危害和管理的研究結果為基礎,進一步將該模式推廣到周邊水稻種植區,對控制雜草稻在稻田生態系統中的進一步蔓延和危害、保證華南地區水稻的安全生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1 雷州雜草稻的發現及溯源
據雷州農民報道,該地區雜草稻在20世紀50—60年代便偶有發生,當時被稱為“野生稻”。1990年在南興鎮稻田出現的雜草稻被農業科技部門記載歸檔,當時農民普遍稱之為“雜稻”或“落粒稻”。1996年后,伴隨著大面積水稻直播栽培技術的推行,雜草稻在雷州各個稻區迅速擴散開來,目前已成為嚴重影響直播稻區,尤其是南興、附城等“洋田”稻區水稻生產的主要草害之一。
對雷州雜草稻來源的說法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觀點:(1)“野生稻”進化為栽培稻的“中間產物”,或稱“半成品”,通過繁衍累積并經自然選擇與人類的栽培干預形成;(2)雜交稻種子中挾雜的“分離株”經過繁衍和累積逐漸形成;(3)常規稻品種間、雜交稻組合間、常規稻與雜交稻間或栽培稻、野生稻、雜草稻三者間的人為或自然雜交后代,經過基因重組或基因突變并產生分離和繁衍累積逐漸形成。
1.2 雷州雜草稻的基本辨識特征
調查結果表明,雷州地區的雜草稻在分蘗之前形態特征與栽培稻幾乎完全一樣,難以進行辨別,此后至成熟期表現出豐富的形態變異。雷州稻田的雜草稻分蘗能力極強,63%以上雜草稻的植株高于栽培稻,在一般情況下比栽培稻早抽穗,開花期早7~15 d。但會因栽培稻類型、播種期不同而異,若栽培稻為感光溫品種,兩者花期差異不大;若栽培稻為感光性品種,則與播種時間有關,播種越早,花期相差越大,反之越小。雜草稻一般較栽培稻早熟,旗葉邊緣呈紅色,在田間具有一定的可識別性。此外雷州雜草稻還有以下特征:穗披散,落粒較早;近80%的雜草稻外稃為紅褐色,其余表現為淡黃色;絕大多數種皮為不同深度的紅色,極少數為白色;約65%的雜草稻無芒或僅具有短芒,在調查區域內也有少數稻田出現長芒類型。雷州地區95%以上的雜草稻具有落粒性,但也發現少數雜草稻落粒性不強或者不落粒。楊紅梅等對廣東省雷州市雜草稻的生物學特征研究還發現雜草稻的單穗粒數多,但結實率、千粒重和谷粒長寬比偏低,種子休眠性表現不一致[6]。
雷州市植保植檢管理站截至2012年的田間調查結果表明,已發現18種形態特征差異明顯的雜草稻。與其他地方報道的雜草稻相比,雷州地區雜草稻具有極其豐富的形態變異、遺傳多樣性,這為其分類和鑒定帶來了一定困難。美國發現的雜草稻主要分為2類,最普遍的雜草稻為草黃色果殼類型,另一種為黑色果殼類型[7];而韓國發現的雜草稻則分為長粒型和短粒型,通常長粒型雜草稻無芒,而短粒型雜草稻約50%有芒[8]。
2.1 雜草稻的發生和分布狀況
雷州市植保植檢管理站的調查統計結果表明:2009年全市發生雜草稻危害的稻田面積約 15 465 hm2,占當年水稻種植面積(6.4萬hm2)的24.2%;2010年全市發生雜草稻危害的稻田面積約 18 567 hm2,占當年水稻種植面積(6.3萬hm2)的29.5%。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雜草稻在雷州50%以上的水稻田中有分布,并且有逐漸蔓延的趨勢,受雜草稻危害的稻田面積和程度均不斷增加。表1展示了雜草稻具體的發生和危害情況。

表1 2009—2010年雷州市雜草稻的發生及危害程度統計結果Table 1 Statistical results of occurrence and damage of weedyrice in Leizhou City during 2009—2010
注:發生面積比例=該危害程度發生面積/雜草稻發生的稻田總面積×100%。
雜草稻帶來的危害在早晚兩季有一定的差異,相同情況下早季發生情況比晚季的更為嚴重,兩者的產量損失相差約1 500 kg/hm2。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早季水稻的播種期在旱季(旱直播),水分管理較困難,雜草稻種子萌發概率高,造成的危害大。
2.2 雜草稻對水稻生產造成的危害
近年來,由于雜草稻在雷州稻田蔓延和泛濫,對當地的水稻生產和稻農的收益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2012年水稻直播田的主要生產成本已達到4 767元/hm2,移栽田另需插秧工人費用1 500元/hm2(表2)。在正常情況下,雷州市“洋田”稻區的水稻單季產量約為6 375~7 875 kg/hm2,沿海區和坑田區水稻單季產量約為5 250~6 000 kg/hm2。雷州市植保植檢管理站2011年的初步試驗結果表明:當雜草稻發生率為5.8%時,水稻產量降至5 784 kg/hm2;當雜草稻發生率為7.9%時,水稻產量降至 5 677.5 kg/hm2;當雜草稻發生率為31.9%時,水稻產量僅為3 223.5 kg/hm2。按近幾年早稻的市場價2.7元/kg計算,如果稻田雜草稻發生率超過32%,農民單季水稻田凈收入將降至約2 500元/hm2。由此可見,雜草稻的發生極大地降低了農民的收入。

表2 2012年雷州地區水稻生產的基本成本統計Table 2 Basic cost statistics of rice production in Leizhou City in 2012
3.1 栽培稻的基本種植模式
雷州地區最常見的耕作制度為“稻—稻—菜”三熟制,其中水稻均為早、晚二熟制。早稻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完畢,4月中旬至5月中旬為分蘗期,5月下旬進入幼穗分化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進入抽穗、成熟期;晚稻在7月下旬播種完畢,8月中旬至9月中旬為分蘗期,9月下旬進入幼穗分化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為抽穗、成熟期。冬種作物品種主要有辣椒、玉米、西瓜,于晚稻收割前后播種,種植期跨幅較大,主要取決于晚稻的熟期。一般于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進行種植,12月下旬到次年2月上旬收獲。
雷州市充足的光照、雨量保證了雙季稻的正常生產,但同時使得雜草稻在兩季都能與栽培稻共同生長,相比于單季種植模式,雷州市雜草稻土壤種子庫的種子儲存量得以增加,為雜草稻種子萌發、生長、擴散提供了條件,也為雜草稻防治帶來了挑戰。
3.2 栽培稻的耕作措施和田間管理
目前雷州的水稻田耕作實現了機械化,移栽絕大部分為人工徒手插植,機插秧為試驗、示范階段。直播則以人工徒手的方式播種。灌溉水來自江河、水庫,引渠入田,渠道相通;“洋田”區實行統一灌溉,山區田則由各農戶自行決定灌水時間和灌水量。水稻用肥均為化學肥料,一般施氮肥300 kg/hm2,磷肥375 kg/hm2,鉀肥225 kg/hm2。早季稻播種前 2~3 d 灌水浸泡稻田,灌水后12~24 h至田土松軟后用大馬力膠輪機旋耕2次,再用手扶拖拉機耙平1次。早季稻和晚季稻之間約有15 d茬口,目前還沒有刻意灌水待雜草稻萌發后拔除的措施;即便因為冬種耽擱了季節而只種中稻或晚稻的單季水稻田和冬季撂荒的田塊,農民也沒有采取任何翻耕和除草措施。勞動力的缺乏以及農民防治意識的薄弱致使雜草稻的土壤種子庫受外界干預較小,雜草稻得以在稻田中長期生存、蔓延和泛濫。
3.3 栽培稻種植方式對雜草稻的影響
雷州市水稻直播栽培方式開始于1981年,至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其中90年代為高峰期,隨著雜草稻危害的加劇,直播水稻面積出現了波動,但仍是雷州市水稻的主要種植方式。其中,早、晚稻直播面積分別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80%、85%。2011年在19個鎮的田間調查結果顯示,移栽能較明顯地降低水稻田中雜草稻的發生和危害。按雜草稻的危害程度,可將其分為:1級——雜草稻零星分布,但不造成危害,相對蓋度C≤1%;2級——雜草稻有發生,造成輕度危害,相對蓋度1%

表3 不同栽培稻種植方式及其雜草稻發生情況Table 3 Different styles of rice cultivation and the occurrence of weedy rice
4.1 改變水稻種植方式
改水稻直播為移栽,是雷州市目前控制雜草稻的主要技術措施之一。該技術的實施雖能有效地控制雜草稻的發生,但同時也增加了水稻的生產成本,主要是育秧的占地成本和插秧的勞力成本。單就2012年的勞動力價格而言,成本就提高了1 500元/hm2。非稻田(如香蕉園)育秧在雷州市的調風、英利等村鎮有其可操作性,目前也有一定的推廣面積,但對于位于“洋田”區域的鎮,由于秧苗搬運路程較遠,費工費時,推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4.2 人工剪除雜草稻
人工剪除雜草稻也是目前雷州市控制雜草稻的另一項主要技術措施。該技術的實施可減輕雜草稻的落地再生[5],一定程度減輕了下一季稻田雜草稻的發生,但同時也一定程度增加了勞動力的投入和水稻生產成本。據調查,1 hm2稻田的雜草稻發生增加5%,撥除就需要15個勞日(一個勞動力工作一天),雜草稻發生達40%以上時,需要120個勞日,按“洋田”區勞力成本60元/人/d,稻田增加生產成本7 200元/hm2。此外,主分蘗的頂端優勢被去除,導致次分蘗快速生長,降低了防治效果。
4.3 化學防治
采用除草劑涂抹法防除雜草稻是一種全新的防除方法,于2011年早稻季在雷州附城鎮和2012年早稻季在唐家鎮、晚稻季在雷高鎮進行了試驗,3次試驗的結果表明其優勢在于:(1)降低雜草稻的防除勞動強度;(2)雜草稻密度大且分布均勻時與人工剪除相比可提高防除效率。一般情況下使用除草劑涂抹,每天僅需8個勞力/hm2,可節省人工約112個勞力。但是該方法也存在弊端:(1)涂抹棒除草劑液滴落在栽培稻葉子上造成藥害,誤傷栽培稻;(2)除草劑棒掃得過高,雜草稻枯死率達不到60%,掃得過低,也會誤傷栽培稻;(3)老齡和女性農民不易掌握該方法的操作技能。目前,這種防治方法也具有一定局限性,還不夠成熟,特別對于同稻田中株高不一的雜草稻更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雜草稻要被完全從稻田中清除是不可能的,防治的目標在于把雜草稻控制在“發生頻率低至不影響水稻產量”的水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需要保證水稻種子源頭沒有雜草稻種子的污染,保證在土壤種子庫中有很少的雜草稻種子,如通過水旱輪作可以降低種子庫的量,并通過田間管理和人工、化學防治,盡可能減少已經存在于稻田中的雜草稻植株。利用綜合防治的策略,如清潔種源、消除種子庫和降低雜草稻植株等方法,把雜草稻控制在較低水平。在該思路的指導下,筆者提出以下幾種通過田間管理來控制雜草稻的對策。除此以外,生物技術也為將來雜草稻的防除提供了許多思路和技術。
5.1 利用不含雜草稻的清潔種源
使用含有雜草稻種子污染的水稻種子,是雜草稻發生和危害的關鍵開始。一旦通過種源讓雜草稻污染了稻田稻,便很難將其清除。因此建議農民不要自己留種,特別是在雜草稻發生嚴重的水稻田,鼓勵農民向正規的種子供應機構購買清潔的種子,同時也建議種子管理機構要加強水稻種子的清理和管理,保證種子的純度,確保出售的種子沒有被雜草稻污染。
5.2 水稻和其他旱生作物的輪作栽培
在雜草稻發生嚴重的田塊實行幾個季節的水-旱作物輪作制度,這一定程度上能抑制雜草稻危害的進一步加重。根據實際經驗,冬季種蔬菜的田塊雖然次年雜草稻還是會發生,但比閑置至翌年再種的稻田稍有減輕。另外,還可利用栽培稻與雜草稻生育期的差別,通過輪換種植不同栽培稻品種,改變栽培稻與雜草稻兩者的競爭關系,來達到抑制雜草稻的目的。在實際生產中,農民經常根據農技部門或種子供應商的指導來更換其種植的水稻品種,但雜草稻的發生是否能有明顯減少,或減少的程度有多高,仍需要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予以支持。
5.3 有效的田間雜草控制管理
5.3.1 以水防草 加強秧田的水分管理,“以水防草”是防除雜草稻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機理是通過保持田面水層,壓制土中包括雜草稻在內所有雜草種子萌發和生長。具體方法是:田間栽培稻種子“現綠”后及時灌“濕芽”水,水深以不過稻種“芽鞘”為準,隨著稻株的生長,水深不斷加深,以不浸過“不完全葉”和“第一片真葉”葉枕為準。
5.3.2 加強化學防除 華南農業大學與雷州市植保植檢管理站合作于2000—2012年的反復試驗結果表明,通過30%丙草胺乳油(掃茀特)、50%丙草胺乳油(瑞飛特)的科學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雜草稻的發生。其中后者可操作性強,農民較易接受和掌握,對雜草稻的防除效果在90%以上,其使用方法是:先用30%解草啶+吲哚丁酸懸浮劑(“華農一號”安全助劑)浸泡已經催好芽的稻種1 h,然后涼開至種子不結團、易于散開時即播種,播后2 d,噴施丙草胺除草劑控草。
5.4 綜合防治策略
由于雜草稻難防難治,還有待進一步探索新的綜合防控技術,并靈活運用現行的治理措施。例如,綜合以下幾種方法來達到防控目的:(1)從種子源頭上控制雜草稻,使用清潔種子,通過管理種子市場,切斷有雜草稻混入的種子傳播途徑;(2)水稻種植之前翻耕土地,灌水5 cm左右保持12~24 h,然后排干水,引誘雜草稻提早萌發,再翻耕或用除草劑噴殺[5,10-11];(3)在雜草稻發生嚴重的稻田,改直播為移栽兩季以上,以抑制雜草稻種子在土壤種子庫的積累;(4)結合輪作制度、良好的田間管理將雜草稻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水平。雖然上述措施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財力,但從長遠的利益考慮,能控制雜草稻的總體發生水平,值得推行。
5.5 利用生物技術來控制雜草稻
生物技術可能會為雜草稻的有效防控帶來希望,但是許多方法目前還仍然停留在理念階段,缺乏成功的實例。例如:基因弱化(gene mitigation)技術,就是指把一些對栽培稻沒有害處,但對野生近緣種有害的基因(如不落粒性、無休眠性等基因)轉入栽培稻中,利用栽培稻向雜草稻的天然基因交流,來將這些有害的基因轉移到雜草稻和野生稻群體,弱化野生近緣種的生長或繁殖,最終達到防控雜草稻的目的[12-13]。另外,通過生物技術來培育抗除草劑水稻,也是暫時解決雜草稻問題的有效辦法,但由于栽培稻和雜草稻頻繁的基因交流,也將使得雜草稻最終獲得除草劑抗性基因,進而極大地降低了抗除草劑水稻的雜草防治優勢。因此,利用生物技術改良栽培稻品種來達到有效防治雜草稻的目的,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優化。
[1]Cao Q J,Lu B R,Xia H,et al. Genetic diversity and origin of weedy rice (Oryzasativaf.spontanea) populations found in North-eastern China revealed by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J]. Annals of Botany,2006,98(6):1241-1252.
[2]Delouche J C,Burgos N R,Gealy D R,et al. Weedy rices:origin,biology,ecology,and control[M]. Rome:FAO,2007:17-37.
[3]Jiang Z X,Xia H B,Basso B,et al. Introgression from cultivated rice influences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weedy rice populations at a local spatial scale[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12,124(2):309-322.
[4]Mortimer M,Pandey S,Piggin C. Weedy rice:approaches to ecological appraisal an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priorities[C]// Baki B B,Chin D V,Mortimer M. Proceedings of wild and weedy rice in rice ecosystems in Asia:a review. Los Banos,Laguna: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2000:97-105.
[5]陳雨生,曹珠平. 粵西直播稻作區雜草稻的發生危害與防治對策[J]. 農業科技通訊,2009(10):117-119.
[6]楊紅梅,馮 莉,田興山,等. 廣東雷州雜草稻生物學特性研究[J]. 廣東農業科學,2011,38(11):95-98.
[7]Vanghan L K,Ottis B V,Prazak-Havey A M,et a1.Is all red rice found in commercial rice reany Oryza sativa[J]. Weed Science,2001,49:468-476.
[8]Pyon J Y,Kwon W Y,Guh J O. Distribution,emergence,and control of Korean weedy rice[C]//Baki B B,Chin D V,Mortimer M. Proceedings of wild and weedy rice in rice ecosystems in Asia:a review. Los Banos,Laguna: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2000:37-40.
[9]唐國來,溫廣月,沈國輝,等. 上海地區雜草稻發生分布與危害現狀[J]. 雜草科學,2010(2):43-45.
[10]王紅春,婁遠來,李宜慰,等. 雜草稻的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科學,2009(6):190-191.
[11]余柳青,Johnson D E,周勇軍,等. 雜草稻落粒粳的生物學特性與防治[J]. 植物保護學報,2005,32(3):319-323.
[12]Gressel J,Valverde B E. A strategy to provide long-term control of weedy rice while mitigating herbicide resistance transgene flow,and its potential use for other crops with related weeds[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09,65(7):723-731.
[13]Lu B R. Transgene escape from GM crops and potential biosafety consequences:an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ICGEB),Collection of Biosafety Reviews,2008,4:66-141.
Occurrence,DamageandControlStrategiesofWeedyRiceinLeizou,GuangdongProvince
LI Guo-jun1, HE Zhuo-xian2,WANG Ge3, KE Bao-ning4,LUO Cai-lian4, LU Bao-rong2
(1.Leizhou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Leizhou 524200,China; 2.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for Biodiversity Scienc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School of Life Scienc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3. Leizho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eizhou 524200,China;4. Fuche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tation,Leizhou 524200,China)
Weedy rice is one of the major weeds occurring in rice fields worldwide. Its occurrence,dissemination,and damage in rice fields have considerable effects on rice production. Leizhou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rice production region in southern China. It has two seasons of rice cultivation per year and is known as the granary of western Guangdong. Since the 1990s weedy rice has spread rapidly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direct sowing,thus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notorious rice weeds in Leizhou area,where it negatively impacts local rice production. Weedy rice has a strong tillering ability,seed shattering,high survival in the soil seed-bank,morphological mimicry to the rice crop,and efficient reproduction,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control it. Considering thes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weedy rice and its impact on rice production,the sources,dissemination,distribution,and its occurrence in rice fields of Leizhou area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cultivation pattern on weedy rice population dynamics,were investigated. Differen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minimize the occurrence and damage of weedy rice.
weedy rice;weed damage;morphological variation;farming style;weed control
S451
A
1003-935X(2013)01-0020-06
李國君,何卓先,王 革,等. 廣東雷州雜草稻的發生與危害及其防治對策[J]. 雜草科學,2013,31(1):20-25.
2012-01-30
李國君(1962—),男,廣東茂名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植物保護和植物病害檢疫研究和工作。E-mail:lgjnew@139.com。
盧寶榮,主要從事進化生物學、種質資源學和環境生物安全研究。E-mail:brlu@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