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娟
( 大興安嶺水文局,黑龍江 加格達奇165000)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自然資源,同時它也是社會經濟賴以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近年來由于人們對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開發以及工農業用水嚴重超過了水資源的承載力,加劇了水資源的浪費和用水矛盾,《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規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應當與當地水資源條件和防洪要求相適應,并進行科學論證。
大興安嶺地區地處黑龍江省的最北部,位于E121°22'~E126°40',N49°53'~N53°33',土地面積8.46 ×104km2,轄3 縣4 區,人口54 萬多人,人口密度平均6.4 人/km2。年平均氣溫-3.5°,北部最低氣溫達-50°,黑龍江最大冰厚1.8 m左右,最大凍土深>3.0 m,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溫涼短暫,春季干燥風大,秋季氣溫聚降,濕度小且溫差大,無霜期短,年日照總時數為2 480.6 h。
轄區內以黑龍江、嫩江為主的>50 km2的河流154 條,>1 000 km2的河流有28 條。水文部門根據水文站網密度要求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在兩大水系所轄1 江( 即黑龍江) 6 河( 即額木爾河、盤古河、呼瑪河、塔河、多布庫爾河、甘河) 共設有11 處水文站、5 處水位站、37 處雨量站、11 處冰情防汛專用站、42處水質監測站、62 處地下水監測站。根據實測的水文數據進行分析論證,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應大興安嶺地區的水資源現狀[1]。
地表水資源主要來源于河川地表徑流,徑流深是反映區域地表徑流產生的狀況,根據實測的水文資料計算分析,年徑流深的分布與降水的地形走向以及徑流深的大小與降水的多少基本吻合。
河川徑流的年內分配特點,同樣受自然地理和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河川徑流補給條件,大興安嶺地區主要補給來源于天然降水,河流水量主要集中于夏汛雨季,5—10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雨量的89%,主要降雨時間集中在7、8月份,降雨量可達年降水量的46% 以上。而11月—次年4月冬季>180 d的降水量,僅為年降水量的11%左右。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很懸殊,一般年雨量在450 mm左右,干旱年水量僅200 多mm,而洪澇年則可>800 mm,汛期6—9月月最大雨量可>300 mm,嶺南嫩江水系歷年平均降水量為539.1 mm,嶺北黑龍江沿線歷年平均降水量為436.4 mm;封凍期河流水量主要靠地下水補給,水量逐漸減少,一些中小河流發生斷流或連底凍現象。但降雪及冰凍也為河流儲蓄了一定的水量; 較大河流常年川流不息,流域內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輕微,河流含沙量甚少,有利于水資源的開發利用[2]。
以2012年4月份實測資料進行以下3個方面的分析:
2012年4月全區平均降水量為13.0 mm,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多165.0%,比上年同期平均偏少48.8%。
3.1.1 各流域4月份降雨分布情況
大興安嶺地區各流域4月份降雨分布統計見表1。

表1 大興安嶺地區各流域4月份降雨分布統計表mm
3.1.2 行政分區降水比較
行政分區即3 縣( 呼瑪縣、塔河縣、漠河縣) 4 區( 加格達奇區、松嶺區、新林區、呼中區) 。大興安嶺地區3 縣4 區降水統計表見表2。

表2 大興安嶺地區3 縣4 區降水統計表 mm
3.1.3 2012年4月降水量與同期多年平均及上年比較
2012年4月降水量與同期多年平均及上年比較見圖1。

圖1 2012年4月份行政分區降水量與同期多年平均及上年比較柱狀圖
2012年4月份額木爾河西林吉水文站自2011年12月18日—2012年4月22日發生連底凍,呼瑪河支流塔河上游新林水文站自2012年1月18日—4月20日發生連底凍。
3.2.1 4月份平均水位與多年同期平均及上年比較
大興安嶺地區代表站4月份平均水位與多年同期平均及上年比較見表3。

表3 代表站4月份平均水位與多年同期平均及上年比較 m
3.2.2 從行政分區上來看2012年4月份平均水位與同期多年平均及上年比較
黑龍江流域水位站4月份平均水位與多年同期平均及上年比較見圖2。

圖2 黑龍江流域水位站4月份平均水位與多年同期平均及上年比較柱狀圖
3 縣4 區4月份平均水位與多年同期平均及上年比較見圖3。

圖3 3 縣4 區4月份平均水位與多年同期平均及上年比較柱狀圖
大興安嶺地區各站4月份平均流量與同期多年平均及上年比較見表4。

表4 大興安嶺地區各站4月份平均流量與同期多年平均及上年比較統計表 m3/s
2012年3 縣4 區4月份平均流量與同期多年平均及上年比較見圖4。

圖4 三縣四區4月份平均流量與多年同期平均及上年比較柱狀圖
大興安嶺地區地表水資源的分析論證,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應大興安嶺地區地表水資源現狀,為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提供數據支撐,為合理建設水利工程提供決策依據[3]。本地區只有合理地開發、利用、保護、配置水資源,才能使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持續發展,為建設大興安嶺生態林區提供保障。
[1]大興安嶺地區行署統計局. 大興安嶺統計年鑒[M]. 加格達奇: 大興安嶺地區行署統計局,2003.
[2]魏磊,潘華盛,鄭紅. 模式結果輸出與統計方法結合預報黑龍江省2010—2050年降水變化[J].黑龍江大學工程學報,2011,02(02) :54 -57.
[3]邵洪文,王英,周連芳. 大興安嶺地區地表水資源調查與評價[J]. 黑龍江水利科技,2007,35(6) :126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