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強
( 哈爾濱市磨盤山水庫管理處,黑龍江 五常150200)
磨盤山水庫是以為哈爾濱市供水為主,并結合下游防洪、灌溉等綜合利用的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拉林河干流上游五常市沙河子鎮沈家營村上游1.8 km附近。[1]
供水洞穿過右岸山體,進口距壩軸線上游約200 m,隧洞設計全長1383.9 m,洞徑3.20 m,樁號為GS0 +000 ~GS1,其中GS0 +000 ~GS1 +073.9 為鋼筋混凝土襯砌; GS1 +073.9 ~1 +383.9 段為鋼板混凝土襯砌段,該段洞身大部分地段地質為泥夾塊石,富含水,圍巖不穩定,成洞條件很差。洞挖原設計為圓形,后變更為馬蹄形斷面,成洞洞徑3.20 m。地面高程在300.00 m ~430.00 m。
供水洞施工期間,經黑龍江省地質調查院對供水洞巖石級別重新進行鑒定,洞內巖石由原XI 級變更為XIII ~XIV 級。巖石級別增加,帶來了施工難度,開挖速度變慢,直接影響工程進度。為加快供水洞施工進度,經現場各方研究決定,在供水洞GS1 +063 段增設豎井,可以增加兩個工作面,縮短工期。
豎井井口位置根據地形、地質情況,首先要選定在堅硬的基巖上,避開滑坡體,以保證豎井井身穩定;其次,豎井口要避開挑水溝,以保證豎井口安全。供水洞豎井井口定在緊臨山體坡腳臺地上,地面標高H =323.0 m,豎井軸線與供水洞軸線斜交點里程在供水洞1 +050 處。豎井深度H =32.1 m,凈空長×寬=4.8 m ×3.6 m。豎井開挖斷面為矩形,井口為560 cm×680 cm,井身為430 cm ×550 cm,豎井平導開挖斷面為馬蹄形,上總數R =1.8 m的半圓,下部為360 cm×250 cm矩形。
利用挖掘機或推土機推出表層浮土或者松渣,形成一個施工臺階,在臺階平面上按擬定井口坐標放大樣。按施工要求,明挖井口,形成5.6 m ×6.8 m×2 m矩形抗,按要求綁扎井口籠式鋼筋,籠式鋼筋采用φ20 螺紋鋼,間距均為20 cm,豎向筋采用φ20 圓鋼,同井身護筋同號,豎向筋施工間距20cm。井口籠式鋼筋形成后,按尺寸澆注豎井鎖口圈混凝土,鎖口圈采用C20 混凝土,澆注尺寸按圖示。鎖口圈混凝土豎向筋底部要預留≥50 d長度,做為豎井護壁筋接頭。鎖口圈混凝土高度初步定為2 m,其實際高度要按施工地質情況定,鎖口圈混凝土基面盡量置于基巖面上,以防豎井井口下沉,表面要高出地面25 cm,防止地表水或雜物掉入豎井。豎井口根據周邊水流情況,安砌片石混凝土排水溝,形成排水系統,確保洪水不沖涮豎井井口。
首先在豎井口架立龍門吊,龍門吊骨架采用φ150 鋼管焊接,設計尺寸為:10 m

圖1 豎井提升設備施工設計簡圖
豎井提升采用5 t電動定向葫蘆,利用28 號工字鋼作橫梁,把棄碴從豎井提升后橫走到出碴位置,利用自卸汽車棄碴。
豎井井深32.1 m,采用全斷面豎向開挖,非電起爆,周邊眼采用預裂爆破。YT28 鑿巖機鉆眼,人工出碴,5 t電動葫蘆卷揚機提升。井壁施工φ22、L =30 m錨桿,設護壁筋φ20,豎筋和水平間距15 cm,豎筋每節長度為1.8 m,上節與下節用電焊連接,護壁C20 混凝土厚35 cm。豎井護壁混凝土每1.5 m高度襯砌一組。在豎井一側設槽鋼梯做人行通道。
由于豎井口處山洪沖刷影響帶,須沿井口棄碴場周邊漿砌片石擋墻,確保洞口安全,洞口位置高程高出溝底2 m,并備砂袋防洪使用。
豎井井底水源主要有地下滲水和施工用水。在豎井底靠風水管設2 m ×2 m ×1.2 m出碴槽兼集水井,利用45 kW高壓泵抽排到洞外。
洞室開挖采取“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早封閉”12 字方法進行。
豎井至進口GS0 +000 ~GS1 +073.9 段巖石質量較好,開挖采用自上而下分層分區階梯狀開挖,對局部較堅硬巖體和孤石采用人工手持風鉆打眼,弱爆破解體。分層噴錨支護,分層高度5 ~8 m,一般情況下每6 m一級,開挖一級支護一級。
供水洞GS1 +073.9 ~1 +383.9 段巖石由原XI級變更為XIII ~ XIV 級。供水洞設計為φ 3.9 m圓形,局部地段掛網噴護。如果按設計圓形洞室施工,對成洞地質條件差的洞室開挖需采取拱架支撐作初期支護手段,由于圓形斷面施工,其支撐腿不能直立,應力分散,起不到支撐的作用。為此,供水洞豎井至出口段開挖斷面自圓心以下改變為矩形,才能使拱架支撐腿直立起到支撐的作用,開挖斷面上部成半圓形,開挖半徑由1.95 m增加至2.2 m,預留支撐拱20 cm 和5 cm 拱頂沉降值,下部矩形尺寸為1.95 m×4.4 m。
該段洞室洞身穿越淺埋溝谷,埋深15 ~20 m不等,洞頂覆巖體厚度薄,巖石屬強風化下限,節理發育,巖層破碎,地表有3 ~5 m富含水透水層,洞室開挖后裂隙水豐富,為減少爆破震動,縮短初期支護時間,洞室采用上下半斷面微臺階施工方法,即:圓心以上到拱頂為上半斷面,開挖高度2.2 m,開挖底寬度4.4 m,呈半徑2.2 m的半圓形,下半斷面開挖高度1.95 m,寬4.4 m呈矩形,上下半斷面臺階相距3 ~5 m。
3.2.1 上半斷面施工
上半斷面施工必須遵循“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早封閉”原則施工,其施工流程為:超前錨桿—開挖—架支撐拱—連接鋼筋—噴護混凝土。
1) 超前錨桿施工。在格柵拱拱背,沿徑向5 ~10°外插角施工超前錨桿,超前錨桿采用φ22,L =2.5 m螺紋鋼施工,環向拱頂90°園弧間距0、25 m,其余園弧間距0.5 m,每循環施工錨桿22 根。
2) 開挖。上半斷面開挖采用手持風鉆鉆眼,周邊眼光面爆破,每次開挖進尺≤1.2 m。
3) 格柵支撐拱施工。格柵支撐拱采用75#工字鋼加工或者用φ22 螺紋鋼筋制成格柵花拱,縱向間隔0.8 m 設一榀,每榀拱架由3 段拼裝而成,每段拱架長2.4 m,每段拱架兩端用H=8mm 厚鋼板加工成連接板,用4 組φ16 螺栓連接,每一榀格柵拱架按施工規范要求架立后,兩邊各設兩根φ22,L =2.5 m鎖腳錨桿固定,格柵拱沿周邊間隔0.5 m設縱向連接筋,連接筋采用φ22 螺紋鋼焊接,每兩榀格柵拱為一組,噴護C20 混凝土20 cm厚封閉,再施工下一開挖循環。
4) 出碴。由于上半斷面空間小,施工工序繁雜,只宜采用人工出碴到下半斷面。
3.2.2 下半斷面施工
下半斷面施工工藝流程為開挖—出碴—架立支撐腿—噴護混凝土。
1) 開挖。下半斷面開挖掌子面,距上半斷面開挖掌子面距離3 ~5 m為宜,以利于上半斷面人工出碴。下半斷面開挖采用手持風鉆鉆眼,周邊眼光面爆破,每次進尺≤2 m。
2) 出碴。下半斷面前50 m出碴采用裝載機直接出碴,開挖50 m后采用跟頭式扒碴機配2.5 t自卸車出碴。
3) 架立拱架支撐腿施工。下半斷面開挖出碴后立即施工格柵拱支撐腿,支撐腿長2.2 m,上部設H=8 mm厚鋼板連接板,下部焊接H =10 mm厚鋼板作支撐板,以提高整個支撐拱承載力,每榀支撐腿施工兩根φ22,L=2.5 m螺紋鋼筋作鎖腳錨桿。
4) 噴護混凝土施工。噴護混凝土采用潮噴機,噴護C20 混凝土,噴護厚度20 cm。
考慮豎井作為供水洞洞身回填灌漿、固結灌漿、接觸灌漿、鋼板防腐、混凝土模板拆除的施工人員、施工材料進出口,留6.1 m鋼筋混凝土不澆筑作為工作面,具體步驟為:
1) 首先完成供水洞洞身回填灌漿、固結灌漿、接觸灌漿、鋼板防腐、混凝土模板拆除、洞身修補、清渣的工作。
2) 鋼軌鋪架,確定軌面標高。
3) 鋼護筒吊裝:鋼護筒分為3 節,每節長1.5 m,在洞內進行焊接,與鋼筋混凝土連接處采用木模封堵。
4) 鋼筋制安: 鋼筋為雙層¢20 的螺紋鋼,間距38 cm;環向筋間距20 cm,分為兩個半圓,待每節鋼護筒定位后進行鋼筋制安。
5) 混凝土澆築: 混凝土標號為C25,邊墻厚80 cm,拱頂中心厚245 cm,由豎井進料一次性澆築;在澆築混凝土前,預埋2 根¢40 的鋼管且高出混凝土頂面15 cm作為排水用。
6) 豎井回填: 待混凝土強度達到90%以后開始回填,回填前為減小填料對混凝土的沖擊力,在距混凝土拱頂100 cm處加一排鋼軌( 16 kg/m) ,橫向長440cm,與井壁錨桿焊接; 縱向間距100 cm。首先采用人工回填200 cm厚黏土,然后再回填隧道棄渣。豎井混凝土回填斷面圖見圖2。

圖2 豎井混凝土回填斷面圖
[1]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哈爾濱市磨盤山水庫初步設計報告[R]. 哈爾濱: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2005.
[2]肖青春. 某隧洞豎井施工[J]. 西部探礦工程,2010(11) :199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