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到海外生產的成本逐年升高,美國能源成本降低,“美國制造”的話題再起。4月底孟加拉達卡衣廠樓宇倒塌導致1129人喪命慘劇,再揭離岸血汗代工衣廠的陰暗,主流媒體滾動播出“美國制造 王者歸來”的新聞,零售巨頭沃爾瑪承諾未來10年增購500億美元美制商品;接著知名設計品牌Brooks Brothers和精品百貨Saks等數十家服飾相關企業宣布,已挪回部分生產,在美國本土創造約1000個就業機會。《今日美國》報道中頗帶感情地歸納:同上世紀90年代以來流失海外的80萬個制衣工作相比較,“這個數字微乎其微,但業內人士卻深信,制衣業回歸已是大趨勢”。
訂單增多 小衣廠風行
自2010年起,紐約衣廠數目開始止跌走穩,當時全美衣廠數量比鼎盛時期少了9成,才5000家左右。此后又有新的衣廠在開。據報道,正在重建基礎設施的美國服裝制造業,新生的衣廠主要是15至25人的小型合約廠商。而Brooks Brothers5年前在馬薩諸塞州Haverhill買下的廠房目前有近480人。擁有6000名工廠雇員的美國頭牌服裝制造商American Apparel,去年起將部分海外制衣業務移回美國后,其洛杉磯廠房增聘了100名左右的員工。這些已算是較大規模的衣廠,但數量不多。
只是,衣廠多了,工人少了。在華裔設計師高夏洋子看來,小衣廠的風行,是配合紐約制衣業的產業調整。經過全球服裝業布局的一輪輪洗牌,紐約服裝制造業儼然已成為專精小批量高端衣、快時尚的代名詞。
另外,紐約再大的衣廠,跟中國大陸動輒成千上萬平方米廠房、幾千員工的規模比,不是一個重量級。“大陸衣廠一條龍服務,從買面料、做樣板,到大批量制作。紐約這邊車衣廠,就管來料加工。”高夏洋子的獨立時裝品牌AnGG NY成立5年,與兩地衣廠都有合作經驗。她認為,而今紐約服裝業在細分上亦越走越深入,業內不同工序,設計、制版、剪裁、縫紉,都可獨立企業化,且企業成熟度高,工藝品質好。
衣廠往“小”里走,也跟紐約嚴格的勞工法,高昂的租金有關系。
設計師號召 拯救時裝區
在中城時裝區開車衣廠的陳鳴(化名),剛忙完9月時裝周的活。他形容趕工的日子,“像過節一樣”。
因位于時尚核心地帶的地利之便,陳氏車衣廠專做中高端成衣加工。T臺以外,還做Bloomingdale等五大道零售店出售的服裝,Macy的大路貨不做,做一些設計師品牌。他們加工的服裝,連衣裙零售價三四百美元,夾克零售價六七百美元。
在這個以設計師為中心、零售商發號施令的產業鏈里,陳鳴常常覺得自己從事的車衣加工是“夕陽產業”。“服裝業在做版圖調整,留在這里的,是設計、打版,還有一些特殊工藝的產業”。陳鳴解釋,猶太人發衣商負責設計、銷路,他們通過其他廠家買面料、裁片子后,發到車衣廠“車起來”。這一道工序,“可以批到大陸去做”。
其實,在時裝區,任何一個制作環節的產業,包括特殊工藝的縫珠、刺繡、制花、褶飾、全成形毛衫編織……多年來都危機感深重。印度精于做珠片;中國大陸的蘇滬粵湘,絲綢工藝精良;其他高低檔工藝,也可以像外包車衣環節一樣,包到中國大陸、東南亞的越南、泰國、緬甸、孟加拉、柬埔寨等國去。
然而,包括安娜蘇在內的設計師揭竿而起了,他們呼吁“拯救時裝區”(Save the Garment District),把工作機會留給美國人。此外,他們認為,時裝區需要一套完整的產業體系,設計師希望看到成衣在眼前出爐的每一個步驟;學生們不愿停留在電腦設計,他們想去工廠,撫摸衣料的質地,看到繽紛的花樣和色彩,見習師傅們的精湛手藝。這個運動在2007年凝固成“拯救時裝中心(Save the Garment Center)”,以常規組織形式繼續運作。他們會跟設計師和時裝公司開會,研討如何把生產環節搬回美國。而經過幾年努力,手繡、手編珠、全成形編織等一些工藝陸陸續續回來,“比如從印度進口珠片,到紐約縫制”,據陳鳴觀察。另外,時裝區一些高端品牌,開始把成本的大頭放在設計和品質上,制作成本相較之下變小了。從設計師角度,當然更愿意制作搬回來。
衣廠退守 華埠已沒落
衣廠回美國,也不回紐約;回紐約,也不回曼哈頓;回曼哈頓,也不回華埠。這話聽似夸張,卻反映了部分業者的心理。作為曾經曼哈頓衣業的兩個重鎮:中城時裝區和下東城華埠,后者已經沒落。據一名前業者估算,目前華埠衣廠區區20家不到。
租金是一大原因。曾在華埠開衣廠的王永享2004年跟房東談續租不成。當時妹妹在皇后區長島市的衣廠遭遇火災,王永享遂在她搬走后遷入。“我這里1.2萬平方英尺,月租7500美元,已5年沒加租”。他估計,同樣面積,在華埠起碼要1.萬美元。
他曾直言,房租貴,阻撓華埠衣業復蘇。他的廠房在長島市7車地鐵站邊,到曼哈頓和法拉盛,送貨及工人上下班都方便。而跟他所見略同的業者,這些年紛紛把衣廠開到皇后區法拉盛、長島市、Sunny Brook,布碌侖6至8大道。
王永享賺取的是兩地成本的差價。以一件零售價7.99美元的成衣為例, “發衣商給我做,他需要自己買布,再付我1.5美元來料加工費。而大陸工廠,包括買布、縫紉、貼牌、海運,什么都做,送到紐約港口,總共才1.5美元。”王永享表示,自己這樣一轉包,每件賺兩毛半差價。
每年四五次,王永享會把同一款式五六種顏色的20萬件、有兩個月交貨期的成衣加工訂單發給廣東合作衣廠。“他們做好,我就過去查貨、付錢”。而幾萬件及以下的單,“零售價89.99美元、100多的”,交貨時間兩三個星期,就留在長江衣廠做。“百貨公司很快要,發衣商接單后很快買布、發包,我們就加緊做。” 這樣性質的貨,時間上大陸趕不出,數量上時裝區少有廠能接,是外區衣廠的機會。
移民選擇多 衣廠工流失
已退休的葉肖琳,還有認識20多年的朋友在開衣廠。“但現在移民一下飛機就去做護理。護理有9美元、10美元的基本時薪,每天固定有幾個鐘做,比如5個鐘頭,一天就有保障。”做衣廠要手快,才能達到這個時薪。淡季更可能沒活干。發衣商對成衣不滿意,還可能不給錢。
酒店工更是肥差,工會員工時薪可以達到30美元。非工會成員最高也有19、20美元,12美元很常見。四五年前興起的美甲店也是搶人大戶。美甲店有底薪,來一天30美元,再做一個抽一個。
華人職工會干事李華表示,衣廠形勢要真正好轉,還需提高工人待遇。她認為,跟美國的消費水平比,目前衣價仍偏低,伴隨房租、用電、機器成本節節上升,服裝公司和承包制衣廠又不舍利潤,衣廠工錢并無實質提高,脫不了血汗工廠的名聲。
年紀稍大的衣廠工人甚至干脆在家領福利,不回去做。若無助改善工人生活,就業回流又如何?有人質疑。但保持薪資穩定,為回流鋪路,得到不少設計師和衣廠業主的支持。而美國人對“美國制造”重燃的熱情,正在克服重重阻力,造就制造業回歸的事實。那一家家新開的衣廠,說明了有需要就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