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國為大本營的跨國藥業巨擘葛蘭素,其中國公司部分高管涉嫌賄賂政府官員及醫院、醫生等,被立案調查,本來已因造假及欺詐丑聞纏身的該公司面對最新的指控,相信再興屋漏更兼連夜雨之嘆。然而這次賄賂丑聞是否孤立事件?
葛蘭素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最早進駐的外資藥企之一,目前也是在華規模最大的跨國制藥企業之一,其業務范圍包括處方藥、疫苗及保健產品等。這次爆出賄賂丑聞,有人指稱為是該公司過于“本地化”的結果,更有人指該公司“入鄉隨俗”。
這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因為若依這種邏輯,葛蘭素以至其他在華跨國藥企從事賄賂似乎是無可避免之事,但這未免將事情過于簡單化。就葛蘭素而言,該公司此前已在其總部所在的英國以及其一大市場美國卷入不當行為的丑聞,可見,這等事本就沒有國界可言。
葛蘭素今年4月便曾被英國公平貿易局指控賄賂部分制藥廠,以期這些藥廠延后推出廉價抗抑郁癥藥物,避免與葛蘭素本身的同類藥品賽樂特造成直接競爭。賽樂特乃是葛蘭素最暢銷的藥品之一,但由于近年不斷有同類的新藥面世,在強勁競爭之下,其銷量亦一直下跌,單是去年第四季便下降了兩成之多。
無獨有偶,葛蘭素所生產同類抗抑郁癥藥帕羅西汀在美國亦惹禍上身。事緣該公司早前被美國當局指控不法推廣包括帕羅西汀在內的兩種抗抑郁癥藥物用于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等未經核準人士,而其手法則是賄賂有關的醫生處方時開用該公司的產品,方式包括給予這些醫生咨詢費、回傭、安排巡回學術演講后付以百萬美元報酬及豪華夏威夷旅游等不一而足。該公司還被控穩瞞一種糖尿病藥物的安全數據,同時對該藥做出無佐證的藥效宣稱。
該公司其后承認有關指控,最終與當局達成協議,同意支付30億美元巨額罰款,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醫療欺詐案。
這些案例均屬西藥制造業本身的復雜性及其業內競爭激烈性的一定反映。盡管這絕不能成為肯定商業賄賂的潛規則的借口,作為丑聞主角的藥廠亦理應痛定思痛,深刻反省。但不論是上述英美的個案還是這次在中國的被查,都只應作為個別事件來對待,若證實有不當之舉,便處以適當懲罰,而不應戴上有色眼鏡隨便扣帽子,這才符合法治精神。?笏(摘自美國《星島日報》)(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