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默曼槍殺17歲非裔馬丁一案,再次撕開美國種族關系緊張、社會分歧傷口難愈合的事實。在網絡新媒體加持下,抗議活動還將延續擴大。但從以往案例,美國似乎也難學會教訓,主因在特殊的獨立陪審制度、不合潮流的法律和人們潛存的種族偏見或刻板印象,種族摩擦隨時會借事件爆發,考驗美國社會是否如它自以為豪的那么平等、自由與相對完美。
歷史的確不斷重演相似的戲碼。1992年洛杉磯市4名警察毆打酒后超速的非裔卡車司機朗得尼·金恩,被鄰近住家攝像機拍下全過程,電視新聞播出,但4名毆打金恩的警察(3名白人、一名西裔)卻被陪審團判無罪,引發洛杉磯非裔大暴動,韓國城商家被焚,釀成種族暴亂,各方損失達10億美元、53人死亡,數千人輕重傷。后來易地重審,兩名警察被判監禁30個月,金恩獲賠380萬美元才結案。
相反的案例是1994年,非裔橄欖球明星辛普森在比佛利山涉嫌殺死白人妻子妮可,血案證據如山,辛普森卻重金聘請名律師辯護,最后被陪審團判控案無罪;但民事訟案陪審團卻判決辛普森毆打和虐待妻子,須賠償妮可家屬。那場“世紀審判”也觸動全美種族問題敏感神經,轟動世界。
美國是種族大熔爐,在非裔奧巴馬出任總統5年多后,種族主義幽靈似乎還在美國上空回蕩不去。黑白分歧延續200多年后,法律雖保障人人平等,禁止種族歧視,“種族色盲”也是社會公認的道德信條,但黑白對立的歷史情結、黑白人種間的社經地位差異、享用公共資源不均,以及一些人心中未便明說的“族裔情結”都未消退,隨時借機爆發。
落后的自衛法、陪審員聽審制度都是關鍵。普通公民擔任聽審,以常識做自由心證認定,在律師舌燦蓮花的引導下,辯護策略可能影響判決結果。如果陪審員有不公正態度,司法正義完全系于這些人的一念之間,風險就如同要判斷齊默曼開槍有無種族動機一樣,誰來做最后認定和維護正義伸張呢?
齊默曼是真的面臨死亡威脅?或先開槍再找理由?即使馬丁枉死,只能在民事訴訟中再尋求正義,或由司法部再謀補救。反過來看,陪審團在沒有堅強證據支持齊默曼故意槍殺馬丁的情況下,判他無罪也符合美國憲法保障人權精神和無罪推定原則。判決雖加重民眾對司法體制的懷疑,但終究被告、被害者、陪審團和示威群眾都是人,凡是人都有情緒且可能犯錯。
美國近年社會分歧嚴重,國會黨派尖銳對立,無論移民改革、槍支管制、同性婚姻、大麻合法化、墮胎或種族問題等,爭議持續不斷。或許人類文明的進程和腳步就是如此緩慢,這些案例也證明,美國雖強大,但終究是分歧且社會矛盾很深的國家。?笏(摘自美國《世界日報》)(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