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奧巴馬帶著“大禮包”去非洲訪問。非洲電影人、專欄作家塞萬佐撰文談美中非洲貿易爭奪戰。他說,在非洲,奧巴馬確實占有道德高地,美元是人見人愛的硬通貨,不過,大大方方花美元的卻是中國人……
最近,美國總統奧巴馬第二次造訪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他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宣布,這次來是因為“非洲正在崛起,不錯過拓寬、深化與非洲伙伴關系、非洲巨大潛力這個機會……符合美國的利益”。
過去好幾年,人們一直在說我們非洲有潛力。加納海岸線外發現了石油,坦桑尼亞地下涌出天然氣,從阿爾及利亞到津巴布韋,非洲大地深處埋藏著五顏六色的礦藏。
如同一個莽莽撞撞的準新娘,我們看到,追求者排成長龍,想和我們建立各種各樣的關系。
上“谷歌地球”瞄一眼,看看羅安達(Luanda,安哥拉港口)或者利隆圭(Lilongwe,馬拉維港口)日益擴展的城市景觀,奧巴馬總統可能就會意識到,另一個超級大國——中國與非洲拓寬、深化伙伴關系的時間可能更長一些,總統先生需要加快追趕的步伐。
非洲當然會向自己的孩子奧巴馬張開雙臂,但是,中國人早就開始花錢修公路、醫院、大學、養雞場、油田了,我們手里的“美國貨”可能就剩下可口可樂和衛星電視中播出的電影大片兒了。
不過,奧巴馬還是必須努力。
美元無處不在
我在非洲旅行期間發現,美元的滲透力令我大開眼界。從羅安達、索馬里蘭到哈拉雷,美元都是硬通貨。
美元在農貿市場易手買西紅柿,在更陰暗的角落用來買毒品、鉆石,或者贖回人質。從一人手轉到另一人手、從掖在這個文胸、鞋內轉入另一個文胸、另一雙鞋,再交給電話業務推銷員、蔗糖推銷員,然后通過買啤酒找零又回到自己的錢包,一美元紙幣的生命力無可匹敵。
臟兮兮、黑乎乎的鈔票最后在暴風雨或者熱浪中壽終正寢。感謝與非洲商業往來千里之遙的美國印鈔機,下一個旅行者又帶回來、或者取款機又吐出一批嶄新的紙幣。
帶孩子回哈拉雷去看望久違的爺爺奶奶,目睹奧巴馬的鈔票無處不在,看來,哈拉雷人對自己萬億面值的鈔票已經絕望了,轉而使用相對來說更加穩定的“綠背”(美元俗稱)。
我不能確定,到底是美元、還是中國人的商店給哈拉雷帶來了一種財富四溢的氛圍。
哈拉雷街頭堵滿了形形色色的車輛,塵土飛揚的鄉間小道也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甚至北京的二手車,坑坑洼洼的舊公路與嶄新平坦、仍然施工的新路并存,更多的待建項目正在招標大筆“本杰明”(面值100的美鈔)。
在人頭攢動的教堂內,牧師請信徒捐贈現金,呼吁信徒幫忙為教會的一個特別項目募集一萬美元。牧師請禱告的人群向上天舉起手中的美元,祈禱忘記魔鬼、手中的美鈔能夠像諺語中的面包一樣越變越多。
占據道德高地
所到之處,人人都想得到奧巴馬的現鈔,美元還被舉向蒼天;不過在地下,奧巴馬的商人卻不多見。
不管是在采礦前線還是在更加富裕的蔬菜市場,非洲人和中國人、伊朗人、俄羅斯人做生意換取美元。
在奧巴馬此行未去的內羅畢,免稅店的女售貨員抱怨我的美鈔(在哈拉雷花剩下的錢)太破,比肯尼亞貨幣還要臟。這時,我突然意識到美國在非洲市場的真面目:美元被看作更干凈的貨幣,民主的健康鈔票。
內羅畢,肯尼亞新總統烏胡魯·肯雅塔(Uhuru Kenyatta)受到國際刑事法院(ICC)的控罪,奧巴馬和他合影肯定很不方便。奧巴馬此次非洲行避開了肯尼亞,不過中國人正在那兒拿著嶄新的美鈔購物呢。
所以,仔細琢磨一下,奧巴馬在比勒陀利亞講話字里行間的味道很有意思:“有人說,他們要到這兒來搞建設,他們雇用非洲工人了嗎?有人說……我們要幫助你開發自然資源——多少錢留在了非洲?”
“我認為,非洲人確保這些交往對非洲有益非常重要。”
然后,還有那個宏大的宣言:奧巴馬總統將于2014年主辦撒哈拉以南地區非洲國家峰會。
來賓名單,肯定比晚宴菜單更有意思。
非洲蓬勃發展。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貿易爭奪戰,會不會讓那些陷入交叉火力的人得到更多的金條、更多的美鈔?(編輯/唐馨)